由于年龄增大及生产性噪声引发的听力损伤已经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而近来有许多年轻人甚至是许多青少年因耳鸣、听力下降前来医院就诊,国外有研究表明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青少年的听力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中心统计每年全世界新增约5百万由噪声导致听力损伤的青少年。
较常见的娱乐性噪声包括音乐播放器(随身听、MP3)、手机、KTV、蹦迪等高音量声音。下面我们逐一介绍它们的听力损伤机理和结果。
1、MP3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随时随地打开MP3播放器,塞上耳机、放大音量,旁若无人的听着喜欢的音乐。行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乘车、走路、候车都塞着耳机听M P3,用以打发时间。而它给大家带来娱乐的同时正悄悄损害着人们的听力。在国外,全球著名的音乐播放器制造商 ipod(苹果)公司曾遭到消费者的起诉,理由是使用ipod损伤了消费者的听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戴耳机听MP3容易导致听力损伤的机理: 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机与外耳道贴得很紧, 声音进入耳道后没有缓冲和回放的余地,声音信号较前提高9分贝。很强的声压集中地传递到薄薄的鼓膜上, 引起听觉器官异常兴奋; 但感受声音传导的听毛细胞长期在80~90分贝的刺激下, 会发生萎缩或减少, 使听力减退。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初进入噪声环境中时,听力会出现轻度下降,一旦返回安静环境后就能迅速完全恢复,因为短时、低强度的噪音将导致暂时性的听觉丧失, 并伴有暂时性阈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 TTS),这种损伤在一定时间后可以恢复。但是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导致听毛细胞发生损害及退行性变,内耳供血减少,发生不可逆的听力下降,即永久性阈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 PTS)。MP3音量越大,所听时间越长受损的听毛细胞就越多。
有报道指出高于90分贝的任何声音如果接触时间过长的话,可引起某种程度的听力丧失。但MP3放出的声音大多超过100分贝,甚至可以高达120分贝。这个声音几乎等同于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音量。
听力下降对青少年最大的伤害是影响语言发育,其次是造成智力发育迟缓,使他们难以融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除了导致听觉系统损伤外,过高的立体声响会和噪音一样引起心血管、神经、消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
2、手机
另外随着世界范围内手机的普遍应用,手机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类健康杀手”。
不同于普通的电离辐射,由手机发射的波长900 MHz ~1,800 MHz电磁波虽然尚没有达到损伤DNA的程度,但此种微波可以辐射深度达颅内4~6cm,刺激水分子和细胞发生运动,导致相应组织温度上升0. 1°C,引发如头痛、脑血供障碍、面部皮肤烧灼感以及耳部及耳周皮肤烧灼感等热反应。而且可以发生诸如睡眠方式的改变、血压升高、认知功能障碍等非热反应。另外,尽管并非所有专家认同长期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导致脑瘤和听神经瘤等发生率升高,但由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引发的潜在致癌作用已经引发了众多专家的关注。而且,长时间使用手机类似于过度噪声刺激对听力的损伤,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3、KTV等
现在很多年轻人沉迷KTV、酒吧、迪厅,整夜暴露于震撼的音响轰鸣之中,迪斯科音乐和摇滚音乐造成的噪声可达100分贝, 甚至120 分贝以上,可以导致人出现耳鸣、耳聋、耳闷等症状, 并出现重听, 临床上叫做“迪斯科重听”, 属于急性音响性外伤范围。
类似于长时间佩戴MP3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过度的噪声刺激将导致耳蜗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的损伤或丢失, 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听觉阈值移动。噪声刺激还能使外周听觉神经纤维突触间的联系发生改变, 并引发中枢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频率调谐曲线复杂的重构、对声音信号整合能力的下降以及语言辨识能力的降低。除此之外,音量的急剧变化可以导致听觉器官的急性声损伤,出现内耳组织听毛细胞的损伤、盖膜移位等。动物试验已经证明一定强度的冲击波负压确能使中耳和内耳发生机械性创伤,并伴有明显的听功能损害。
应对措施
据WHO公布的《全球失聪和听力损伤的事实档案》表明,至少有1/2的听力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听力保护重在预防,以下几点我们谈谈保护听力的相应措施。
选择环境: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听音乐,因为测试显示,在安静环境下大多数耳机的输出音效相差无几,一旦外界环境变得嘈杂,耳机的输出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另外由于运动时内耳血供不稳定,因此最好不要运动时听MP3或使用手机。
控制音量:听MP3或使用手机时把音量调到40~50分贝,达到清晰的程度即可,不可超过最大音量的60%以上(MP3最大音量为100分贝时)。
控制时间,注意休息:戴任何耳机,即使音量适宜,也不可持续时间过长,更不可戴着耳机睡眠。根据所收听MP3 音乐的类型的不同, 长短也有不同, 过分激烈的音乐, 1小时左右应该休息一下, 听一张CD 的长度应休息15 分钟。轻音乐、人说话声、较慢的流行音乐可以100 分钟左右休息一次。另外,尽量少的短时间使用手机。有专家经过实验发现使用手机10分钟以内,人的听力没有较大改变,因此我们建议每次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
避开噪声,选择耳塞:远离“蹦迪”、装修敲击电钻、强烈摇滚打击音乐、爆竹、锣鼓等噪声环境。选择耳罩或海绵耳塞保护听力。其中耳塞又包括反复使用和丢弃式两种。一个好的听力防护用品, 不论是耳塞还是耳罩都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①与耳部的密合要好; ②能有效地过滤噪声; ③配戴时感觉舒适;④使用起来简便。在耳塞类听力防护用品中, 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是一种具有慢回弹性的泡沫制的耳塞。它具有携带存放方便、降噪效果好的优点, 并且能适合不同人的耳道, 配戴时感觉舒适。耳罩类产品也向多样性发展, 有的可以直接与安全帽配合使用, 有的可防震, 有的可折叠等等。
拉长距离:使用手机时,尽量将手机放在远离耳部的位置,减轻由于电磁波引发的副作用。
更换耳机:使用MP3时避免戴插入式耳机,尽量选择头戴式耳机。即使购买插入式耳机,也应最好购买高质量的产品。
定时检查:包括对随身听质量特别是音质、音量的检查;还包括个人听力的检测。如果出现头晕、耳痛、耳鸣、重听或耳聋,以及出现周身不适、疲倦、心烦抑郁、失眠、消化紊乱等症状时,更要及时看医生,进行耳科检查。
趁早治疗:如有重听、耳聋迹象,要及早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生素B1、B12、丹参等药物,可以改善血循环和促进神经营养代谢,必要时亦可用高压氧治疗,或许能收到较好效果。
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保护听力的方法外,有几点也应注意:
不要经常掏耳朵。许多人喜欢用硬物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引发外耳道炎、鼓膜炎。多人供用掏耳工具,还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耳朵的自洁机制可以将耵聍自行排出,即使由于体制原因耵聍排出受阻,也建议患者到医院诊治。
防止药物性耳聋。许多药物可以导致耳聋,比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阿司匹林、奎宁等。我们应慎用或禁用这些药物,如果必须使用,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遵守医嘱。
经常用手掌或手指按摩耳廓有助于耳部的血液循环,有益于耳朵的健康,但应注意按摩要轻柔,以防发生耳廓假性囊肿。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防止情绪波动,调节合理的饮食。
听力保护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都能爱惜自己的耳朵,聆听最美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