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7-20 02:12

  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中医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熏蒸,症状表现为厌食油腥,脘腹不适,大便色白,皮肤发黄.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食少恶心,舌质微红,苔薄白,上腭乳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中医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3、湿邪内蕴,肝脾失和

  症状: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利胆退黄。

  中医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

  药方分析: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困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故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方以生麦芽配伍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之类,多可获效。

  4、茵陈丹参汤

  中医方药:茵陈15克、丹参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取汁80~100毫升,分3~5次分服。

  适应病症:新生儿黄疸,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目黄,身黄,尿黄。

  药方分析:新生儿黄疸日久不愈,多是因为肝胆湿热兼血瘀所致.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理研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用降低血中胆红素及解热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近代研究其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及缩小肝脾肿大的功能;车前子性寒降泄,能清利湿热下行而利小便,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四味药配伍,清热去湿利胆,治血化瘀退黄之功尤佳。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相关文章
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中医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
发布于 2023-03-27 07:08
0评论
1、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2、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3、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部,口苦咽干,厌恶
发布于 2023-07-06 12:09
0评论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神阙、止泻。 (2)治法 每次选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径1~2毫米,出光口离皮肤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照射1~2次。 (3)疗效评价 本法治疗婴儿腹泻,总有效率在92%~95%[12,13]。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大肠、直肠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肠、脾、神门。 (2)治法
发布于 2023-04-14 03:30
0评论
风疹病人可以辅助刺灸法治疗,可以起到疏风清热,活血和营的作用,改善患者发热、烦躁、疼痛等症状。曲池、合谷同属阳明,善于疏风清热;血海、三阴交属足太阴,主血分病,调营活血,膈俞为血之会穴,活血祛风,诸穴共奏疏风和营之功,随证配穴,达到治疗的作用。 选穴:风池血海夹脊(胸2~5,骶1~4) 方法:沿经轻叩,每日1次,每次叩打20min,穴位处重叩至点状出血。 耳针法 选穴:肺肾上腺枕神门胃 方法:毫
发布于 2023-04-29 19:10
0评论
新生儿破伤风多因严重痉挛导致窒息、全身衰竭和继发感染而死亡,故在治疗上应把住三大关,即痉挛关、营养关和感染关。前者是导致后两者的根本所在。镇静剂过量可造成软瘫、呼吸抑制,而镇静剂不足则难以有效控制痉挛并使病情拖延。因此,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恰当使用镇静剂是西药治疗的关键。同时,利用止痉汤中蝉蜕、僵蚕祛风止惊,蜈蚣、全蝎熄风止痉,其疗效十分显着。 此外,每日西药镇静剂2~3次,均应在扎
发布于 2023-06-23 08:20
0评论
新生儿破伤风多因严重痉挛导致窒息、全身衰竭和继发感染而死亡,故在治疗上应把住三大关,即痉挛关、营养关和感染关。前者是导致后两者的根本所在。镇静剂过量可造成软瘫、呼吸抑制,而镇静剂不足则难以有效控制痉挛并使病情拖延。因此,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恰当使用镇静剂是西药治疗的关键。同时,利用止痉汤中蝉蜕、僵蚕祛风止惊,蜈蚣、全蝎熄风止痉,其疗效十分显着。 此外,每日西药镇静剂2~3次,均应在扎
发布于 2023-07-18 12:09
0评论
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中医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
发布于 2023-06-23 10:49
0评论
1、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2、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3、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部,口苦咽干,厌恶
发布于 2023-06-27 08:29
0评论
1.辨证分型治疗:黄疸的辨证治疗,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治疗大法,主要为清热化湿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属于湿热的清热化湿,必要时适当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属于寒湿的温中化湿。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以达到湿祛黄退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法。 (1)阳黄: ①湿热兼表: 治法:
发布于 2023-07-21 08:01
0评论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
发布于 2023-04-27 01:35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