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正确的观念 同一班级里的学生,有的品学兼优,有的学生成绩差,有的思想品德差,有的品学兼差,这是客观事实。然而,有些教师往往把学生间的差异归因于学生本身,认为在外部条件相同时,学生学习成绩或思想品德理所当然是学生天资或者自我教育决定的。其实并非如此。科学家对人的脑量及智能研究表明:除了极少数人有超常智能或大脑缺陷,绝大多数维持在较为接近的水平线,特别是中小学生更是这样。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最明显的差异不是在智力上,而是在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上,学生思想品德主要靠用教育的有效手段来诱导和强化。 可见,差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差应主要用教育教学的艺术手段来解决。 2.实施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关键是用‚肯定的评定‛,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所竭力倡导的,他认为,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就会逐渐转变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判自己:‚我的品质不好‛,‚我不聪明,搞不好学习‛等。随之他们的态度行为就可能与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支配下的行为方式趋于一致,即产生不良行为。‚肯定的评定‛则可把学生的自我知觉态度、行为引向正确的方面。其次,根据‚归因效应‛如果我们只用斥责、批评、数落、埋怨、说教、压服等教育方式,即使是改变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也会把这种‘改变’归因于被说服。‚教师要我改正‛,‚你们要我搞好学习‛,而不会归因于是自己主动那样做的。这样,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而产生的新行为是难以持久的。 转变差生的鼓励性教育可下述几方面着手: (1)给学生以‚肯定‛的榜样,教师以身作则。如要学生改变打骂人的恶习,养成对人有礼貌的习惯,我们就须努力做到对人和蔼可亲,不用简单粗暴的行为对待他们,以好学生为楷模,暗示差生什么是好品质,好行为。 (2)细察和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强化其‚肯定‛行为,并渐次扩大、‚挤掉‛否定行为。 (3)用‚肯定的评定‛式的鼓励语言与学生对话。我们不应为批评差生才找他们谈话或谈话总是对面,主客分明。可以在劳动中、玩乐中、漫步中用肯定的言语平等地、自然地与学生谈心,‚我觉得你在„„了不起‛‚你正在改正欺负小同学的行为,
这很好‛‚你学习„„学科真努力等‛。把一些批评,劝说的意思化为肯定的评定语言。‚润物细无声‛似的启发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他们的品德行为或学习成绩哪怕是有点滴进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并使其意识到‚进步‛是主观认识的改变或发奋努力的结果,而非偶然发生或外部条件的变化造成的。 3.激励差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由于差生在学习方面不及优生,品德方面又自惭形秽,所以他们缺乏自信心,极易于自我贬低。许多教师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因而总是倾向于对差生表示出很低的期望,这就挫伤了差生极脆弱的自尊感。 我们应当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差生的禀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让他们感到自己暂时的落后并不是‚一种不幸‛,不是‚低人一等‛,而是自己从教师帮助,激励下所取得的进步中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从自己细微的进步中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这方面堪为典范。有一次,他把偷窃成性,放浪不羁的谢苗叫到跟前,交给他一份证明和一支手枪,让他独自到远离教养院的地方去取回500卢布。谢苗当时竟惊奇的说不出话来,但他立即动身,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马卡连柯接着又让他去取回2000卢布,这让谢苗大为震动,第一次感到
了自己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他从此改掉了恶习。这说明,只要我们对差生抱着热切的期望,充分尊重学生,即使不用多少口舌之劳,也可以使差生转变。 综上所述,差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弃‚阿留‛,在方法上因人因事相机诱导,以真诚深挚的爱唤起差生的自尊,自强,就会获得转化差生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