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又称之为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亦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累及眼睛、中枢神经及大血管者预后欠佳。本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我国发病率无确切资料,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好发年龄为16~40岁。我国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睛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白塞病的临床特点与中医学中的“狐惑病”相似。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复受外邪侵袭,以致湿热交阻,气血瘀滞而成。
1、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水饮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日久蕴而化热,湿热交阻,内攻脏腑,外蒸肌肤;上灼于口,下蚀于阴。
2、忧思过度,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而化热;肝火循经,上熏于目。肝火与湿热相蒸,湿热下注,下蚀于阴。
3、劳欲过度,损及肾精。肝肾阴虚,虚热内生。虚火上炎,目赤涩痛,口舌溃烂。虚火下行,阴溃肛蚀。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治疗:
1、辨证要点:
临床症状是以口腔溃疡、前阴溃烂和目赤为特征。在病变过程中,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复受外邪侵袭,以至湿热交阻,气血瘀滞而成。故本病主要是由湿热交阻引起的,前阴蚀烂是由于湿热毒邪循肝经下注,熏蒸会阴部所致。足厥阴肝经上通于咽喉,其肝火热毒循经上冲,则出现口腔溃烂。临床辨证,当分虚实两类。急性发作期热邪内扰,湿毒熏蒸,其证多实,治疗较易收效。中后期则气血阻于经络,正虚邪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本虚标实,病情缠绵往往难愈,这是辨证的关键。按病变部位及病程可辨为脾胃湿热证、肝经湿热证及肝肾阴虚证。
2、治疗要点:
中医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疏通气机是白塞病的治疗原则。疏通气机对于防止病情的进展及并发他病,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治疗时,又应明辨虚实,实证以疏肝理气为主,虚证以益气养阴扶正为法。
3、分证论治:
3.1脾胃湿热证:
证候特点:口腔溃烂,且多而深,涎水淋漓,肿痛不适,不得饮食;外阴溃烂疼痛,赤白带下;肛门糜烂灼热;双下肢红斑,肿胀疼痛;身热不扬,脘闷纳呆,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
生甘草、黄连、黄芩、党参 、干姜、栀子、土茯苓、薏苡仁、知母、茜草、穿山龙等。
加减,下肢肿、红斑加丹参、赤小豆、白茅根;胸闷、脘痞、纳呆加厚朴、茯苓、白蔻仁;肛门溃烂加白头翁、苦参。
3.2肝经湿热证:
证候特点:眼痛目痛,目睛发红,畏光羞明,视物不清。外阴溃烂红肿,分泌物多,关节疼痛,皮肤起疖肿,肿痛化脓;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理气解郁。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四妙散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钱子、生地、生甘草、土茯苓、当归、黄柏、苍术、 薏苡仁、木瓜、牛膝 、防风等。
加减:视物不清加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头痛加白芷、柴胡、菊花;外阴溃烂加败酱草、土茯苓、赤小豆;皮肤疖肿加金银花、紫花地丁、赤芍;关节痛加海风藤,杜仲、穿山龙。
3.3肝肾阴虚证:
证候特点:头痛目赤,双目干涩,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口舌溃烂,咽喉干痛,声音嘶哑;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小便黄,大便燥,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养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土茯苓等加减:视物不清加枸杞子、菊花、草决明;阳痿、遗精加煅龙骨、狗脊、菟丝子;月经不调加当归、益母草、川芎。
(二)辨病治疗:
1、雷公藤多甙片:
中药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白塞病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较糖皮质激素小,停药后无反跳现象。通常用雷公藤总甙片每次20mg, 每日2次口服。但由于本品较易对生殖系统产生毒副作用,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减少、闭经、卵巢萎缩;男性则表现为精子减少、精子畸形 、活动能力下降 或无精子症。故生育期及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忌服。
2、白芍总甙:常用剂量为600mg, 每日2~3次口服。毒副作用小,其不良反应有大便次数增多,轻度腹痛,纳差等。
3、外治法:
3.1口腔溃疡:金莲花、金银花、麦冬煎水含漱;外用西瓜霜、珠黄散、锡类散。
3.2外阴溃疡:苦参、蛇床子水煎外洗;外用锡类散或白珍珠散。
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办法。多种药物均有效,但停药后大多易复发。治疗的目的与原则在于控制现有症状,防治重要脏器损害,减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