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癌(head and neck cancer)在我国较多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9.9%~30.2% 。由于就诊时多数为进展期或晚期,局部复发率高(40-60%),即使应用目前常规经典的治疗手段,头颈部癌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40%。近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使疗效有更大的提高。既往的研究资料显示,腺病毒载体人重组P53基因(rAd-p53)对头颈部鳞癌有良好的治疗反应。我们自04年11月至05年5月,应用rAd-p53联合化疗治疗4例晚期复发头颈部鳞癌,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男性 68岁,左下咽癌术后11个月,左颈部淋巴结复发转移伴头痛1个月入院。术后病理:下咽高分化鳞癌,T3N2M0。既往治疗经过:04年3月行全喉切除+部分下咽切除,术后接受局部辅助放疗(50Gy);05年2月出现左下颌及左面部疼痛,CT检查确诊左颈动脉鞘与咽旁间隙复发及左颈动脉分叉部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约3.4×2.9×2.4cm。治疗前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均在正常值范围。治疗方案:rAd-p53 1012病毒单位,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每周1次,连用8周,紫杉醇 60mg/m2 顺铂 35mg/m2 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3周,第4周休息,4周1个周期,共两个周期,治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果: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自我评价由7减轻至3),复查CT,局部肿块缩小,大小约3.0×2.3×1.4cm;疗效评估为稳定(NC)。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WBC 2.52~8.73×109/L,P 63.7%,L 16.5%,Plat 136~230×109/L。不良反应:每次rAd-p53基因治疗后,均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经对症处理后恢复;局部注射处剧痛,在注射前给予,强痛定100mg,肌注,患者能耐受;消化道反应:食欲差,恶心,影响进食,进食少,偶有呕吐;骨髓抑制,第3次化疗后,需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因经济原因患者休息1个月后,改用其他治疗,TTP 13周。
例2:男性 68岁,右下咽鳞癌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及肺转移1个月入院。术后病理:下咽部中分化鳞癌,颈淋巴结1/11转移,T2N1M0。既往治疗经过:患者04年3月行右下咽癌切除+右颈淋巴清扫术+气管切开术。术后接受局部辅助放疗(600Gy),7个月后复查发现局部复发,肺转移。治疗前CT检查:右颈动脉与甲状腺后方软组织影,边界不清,大小3.0×2.7×1.8cm。及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均在正常值范围。治疗方案:rAd-p53 1012病毒单位 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每周1次,连用8周,紫杉醇 60mg/m2 顺铂 35mg/m2 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3周,第4周休息,4周为1个周期,共两个周期。结果:复查CT示右颈动脉与甲状腺后方软组织影,较先前小,大小2.2×1.8×1.5cm,。但缩小不足50%;B超检查:肿瘤缩小,注射局部回声增强,呈纤维化改变。疗效评估为稳定(NC)。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WBC 1.66~8.93×109/L,P 68.7%,L 16.5%,Plat 196~253×109/L。不良反应:每次rAd-p53基因治疗后,均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可自行恢复;消化道:食欲差,恶心,但不影响进食,偶有呕吐;骨髓抑制,第2次化疗后,需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患者能耐受治疗。休息2周后继续接受治疗,于第4周期治疗结束后复查,肿瘤缩小不明显,随放弃本治疗方案改用其他治疗,TTP 21周。
例3:女性 52岁,右上颌鳞癌术后1年半,局部再次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入院,首次术后病理:上颌鳞状细胞癌,T2N0。既往治疗经过:2003年4月行右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后接受30次(6周)放疗,剂量不祥,03年12月,发现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故行颈淋巴结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再行30次(6周)放疗,剂量不祥,放疗过程中出现右颊部复发,于04年7月接受右上颌骨及右颞窝切除术,腹直肌游离皮瓣重建上颌,04年9月,发现局部复发右眼周围广泛浸润。来院接受基因治疗,疗前行CT检查示:右上颌窦术后改变,右侧眶尖及右侧蝶窦内软组织界线不清。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均在正常值范围。治疗方案:rAd-p53 1012病毒单位 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用9周,紫杉醇60mg/m2 顺铂 35mg/m2 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3周,第4周休息,4周1个周期,共2个周期后评价,结果:CT检查,右侧眶尖及右侧蝶窦处软组织较前缩小。实验室检查:SGOT 15.0 ~57.0U/L ,SGPT 15.0~35.0 U/L,Bil 4.6~13.7 umol/L,BUN 2.53~4.88 umol/L, Cr 54.40~87.6 umol/L,WBC 2.53~6.67×109/L,P 85.7%,L 10.5%,Plat 350~403×109/L。不良反应:每次基因治疗后,均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消化道反应:食欲差,恶心,但能进食,量略少;偶有呕吐;骨髓抑制,第2次化疗后,需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经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因接受眼部手术,终止治疗。2个月复查肿瘤进展;TTP23周。
例4: 男性75岁,左下颌下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5年,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1年。术后病理:下颌下腺黏液表皮样癌,高度恶性,淋巴结1/9转移。既往治疗经过:99年10月行左下颌下腺,部分舌骨切除术+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接受局部辅助放疗32次,剂量不详,化疗3周期,用药及剂量不详,03年11月,复查发现纵隔、左颈部淋巴结转移。应用Iressa 联合Capecitabine治疗4个月,获得缓解;04年3月再次复发,应用CetuximAB(C225)联合CPT-11+5-Fu+左旋米唑,每周1次,用量具体不详,共22次。复查发现肿瘤缩小,停药1个月后,右颈部淋巴结出现新转移灶,故来院要求基因治疗。治疗前PET及CT检查:右颈前三角下部不规则软组织影,双侧颈动脉管多个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治疗方案:rAd-p53 1012病毒单位 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用10周,健择700mg/m2 顺铂 35mg/m2 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3周,第4周休息,4周1个周期,共3个周期,结果:复查PET,颈动脉管淋巴结明显缩小,颈前三角软组织影基本消失;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WBC 1.92~8.93×109/L,P81.4%,L 12.5%,Plat 106~264×109/L。不良反应:每次基因治疗后,均出现发热,体温38.5℃左右,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消化道:食欲差,恶心,但不影响进食,偶有呕吐;骨髓抑制,第1次化疗后,需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巨和粒支持治疗。患者能耐受治疗。患者休息4周后继续治疗,TTP 28周。
二、讨论
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联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已获得共识,尽管近年来手术和放疗的改进,铂类和紫杉类抗癌药的广泛应用,及新的化疗药物的推陈出新,头颈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生存期有所延长;但对于局部反复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接受反复的放、化疗后,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明显降低,治疗的毒副反应使患者的耐受力进一步下降。因此,逆转肿瘤耐药和提高对放、化疗敏感性,对患者获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尤为重要。
p53肿瘤抑制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超过50%的肿瘤存在p53基因突变、缺失的异常;特别是头颈部鳞癌患者,p53基因变异发生率高达95%。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野生型p53基因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及诱导细胞凋亡。导入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增加头颈部鳞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rAd-p53是通过基因重组构建成的重组腺病毒,其抗肿瘤的机理:1、通过导入外源性p53基因表达,可特异性地引起肿瘤细胞凋亡或使其处于严重的冬眠状态,而对正常细胞无损伤。2、高表达的p53蛋白及重组病毒颗粒能有效刺激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作用,局部注射可引起T淋巴细胞等肿瘤杀伤细胞聚集于瘤组织。3、p53蛋白还可通过细胞传导和调节免疫系统,发挥“旁观者效应”杀灭肿瘤细胞。4、导入野生型p53可增强放、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Clayman GL等[8]应用rAd-p53局部瘤内注射治疗33例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患者,未见剂量限制性毒副作用或严重不良反应,尽管rAd-p53注射后出现抗体应答,但组织活检仍可测得p53表达;对其中17例肿瘤无法切除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2例肿瘤缩小超过50%,6例稳定至少3.5个月,9例病情进展。在可手术切除的病例中,1例术后病理证实获病理性CR,结果表明:全身或局部应用rAd-p53安全,患者均可耐受,且有一定疗效。
rAd-p53与顺铂联合应用,对鼻咽癌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比顺铂单用时高25%,联用时约50%的细胞发生凋亡,而单独应用任何一种药物细胞凋亡比率都相当低,两种药以叠加方式相互作用[9];与多西紫杉醇合用时,能提高rAd-p53在头颈肿瘤细胞中的转染,并通过增强外源性p53的表达,促进p53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2]。为临床应用紫杉类药物或顺铂联合p53基因治疗头颈部肿瘤提供理论基础。
本组4例复发或转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接受反复手术、放或化疗之后病变进展,应用rAd-p53基因联合以紫杉醇或健择加顺铂的单周治疗方案,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2例部获得分缓解、2例稳定,且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局部疼痛症状减轻,吗啡用量减少,食欲改善,体重增加,KPS评分平均提高10分。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4例患者在给药后均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给与对症处理或自行缓解。局部注射2例,其1例出现注射局部剧痛,在rAd-p53瘤内注射前给与强痛定100mg肌肉注射,明显减轻注射引起的局部疼痛,使患者能接受治疗。4例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及心肌损害,4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这与化疗有关;目前尚无资料证明rAd-p53会加重化疗药的骨髓抑制;4例患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辅助治疗,白细胞很快获得恢复。结论:应用rAd-p53静脉输注或局部瘤内注射安全,患者均能耐受;p53基因联合化疗对头颈部晚期肿瘤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