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1-25 02:06

  微创胆管切开取石探查手术为我院首创并应用于临床实践(1996年),目前已有数百例患者受益,尤其近些年结合腹腔镜技术,使得胆石症患者手术创伤大大缩小,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病人可以与单纯胆囊结石病人一样可以在术后3天内出院。较之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免除了2次手术(EST取石后,LC手术)之苦,也无胰腺炎、返流性胆管炎等乳头切开并发症。我们也已经在国内相关杂志总结经验发表论文10余篇,希望推广该项技术并使广大胆石症患者受益。首创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120年历史,传统的胆道探查要求探查后必须留置T管以防胆漏和胆道狭窄,以及利于术后残余结石的处理。但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以及微创理念的普及,在胆道镜时代,肝外胆管结石残石已几近为零,而带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其并发症逐渐成为本手术的焦点。为解决该问题,我院自1996年12月在纤维胆道镜的协助下,对具有指征的72例病人试行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入路进行胆道探查,获得良好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一般临床资料:共7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49例,年龄在26岁―82岁间,中位年龄54岁。
  (2)方法
  设备:各种弯曲度常规开腹取石钳,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及附设取石篮、活检钳、气囊扩张器,OLYMPUS 液电碎石仪
  作方法常规切除胆囊后,胆囊管留取约10mm,切开胆囊管前壁至其汇入处,顺延该切开线,纵或横行切开胆总管前壁约2-3mm。于切口的顶端应用4/0可吸收缝线缝扎一道,以防探查和取石过程切口撕裂。然后,经此扩大了的“胆囊管开口”,送入胆道镜或其他操作器械进行胆道探查。探查完毕后,4/0可吸收缝线间断或连续完整缝合胆总管和胆囊管切开缘。距胆总管约3-5mm处结扎并缝扎胆囊管。常规于Winslow’s孔放置引流管。
  2、结果
  72例病人中发现肝外胆管结石53例94枚,结石数分别为1-5枚,直径在0.2-1.2cm间,53例均经术中胆道镜证实结石完全被取出,应用液电碎石5例;阴性探查19例。胆道镜协助取石或检查时间在5-20分钟,平均用时8分钟。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36h―9d,平均48h,2例出现小胆漏。术后住院时间在7-14天间,平均为9天。62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24个月,平均为12个月,随访全部行B超声或CT检查证实,无胆道狭窄,无结石残留
  3、讨论
  (1)微切开的价值:传统的胆道探查由于胆管壁切开(较大1.5cm),局部血液供应受影响较大,直接(一期)缝合胆管有胆瘘和胆道狭窄之虞,而T管的拔除多在术后两周以上,胆汁的丢失,水、电解质代谢和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术后康复较慢。加以带管和拔管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胆瘘p胆汁性腹膜炎、肠瘘、胆道感染、T管周围感染、滑脱、断裂、炎性增生、狭窄等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些年肝胆外科同道们设计了各种方法,如术前放置鼻胆管2,术中引流管内置3,术中经肝胆管放置导管4,以及经胆囊管放置引流管5等,虽然部分改善带T管并发症的问题,但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带来相应的新问题。
  常规入路探查一期缝合,虽然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6,但由于胆总管损伤较大,仍有胆管狭窄之虞。鉴于此,我院在熟练掌握胆道镜术中及术后应用的技术之后,于1996年开始对部分可疑有胆道异常,如术中发现胆总管增粗R1.2cm,或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一过性黄疸病史而术前影像学包括B超和CT检查又无特殊发现者,试行经胆囊管入路进行胆道探查20例,但仅成功14例,而且操作困难,尤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检查困难,虽然该入路进行胆道探查具有不损伤胆总管的优点,但由于受胆囊颈和管内螺旋瓣、胆囊管内径较细,以及大部分胆囊管汇入部与肝总管呈锐角的影响,使得胆道镜的送入及检查极其困难,而经此入路进行取石则更为困难,有时不得不改行传统方法进行胆道探查。我们试行20例中,虽经目测胆囊管有不同程度的增粗,但仍有6例失败,失败率33.3%7,胆道镜检查操作时间也多在30分钟以上。因此,经胆囊管入路胆道探查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上述矛盾,1996年12月后,我们自行设计了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入路胆道探查,汇入部的切开解决了胆囊管径及螺旋瓣阻挡的问题,解除了胆囊管汇入部成角的限制,扩大入口,可达3mm+3mm以上,即便是目前临床应用外径最粗的6mm胆道镜也可自由出入,常规取石器械也可经此口协助取石等。由于胆总管切开线很短(<3mm),对血供影响极小,降低了直接(一期)缝合后引起胆总管狭窄的风险。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此术式进行胆道探查72例的随访结果验证了上述设想,缩短了术后留院时间。
  (2)操作技术要点:常规切除胆囊后,胆囊管残段要求10mm以上,局部游离、确认胆囊管壁与胆总管壁连接处,此步骤是本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必须清晰解剖并确认两管道壁之转接处,否则,要么胆总管壁未切开,要么胆管壁与胆囊管壁切开口不连续,造成探查困难和术后胆瘘(漏缝胆总管壁),我院曾发生2例术后胆漏,疑与此有关。然后,经胆囊管前右侧壁纵行切开至汇入部,顺向将胆总管前壁横行切开或左侧壁纵行切开,长度应严格限制在3mm以内,切开后应立即在切开线顶端胆管壁缝合一针,防止探查过程撕裂。探查取石必须在胆道镜的协助下进行,而且要避免结合应用传统的“盲探”“盲取”法反复刺激胆总管壁和壶腹部及其开口,杜绝胆道探子反复拔插,以免胆管壁和壶腹开口水肿所致术后近段时间内(3-5天)胆汁排出障碍,胆道压力增高,以降低胆瘘发生率。检查胆总管下端时,只要看到壶腹开口部皱襞完整,开口直径>3mm及开合自然8,冲洗液流出通畅即可,不可强行将胆道镜镜体通过乳头开口送入十二指肠。由于胆道镜协助的胆道探查,可以直视胆管内壁和壶腹开口,无需常规进行十二指肠侧腹膜切开探查(Kocher’s maneuver)。
  (3)严格掌握适应症:虽然本入路适用于绝大部分胆管结石,尤其是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但由于该入路术后不放置T管,应保证无胆管结石残留,所以术前影像学检查和评估至关重要,有求医院必须具备术中胆道镜检查取石和碎石仪等基本条件。如术中结石无法一次取净,应改行传统胆道探查方法,并放置T管引流。笔者认为,虽然本入路有许多优点,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入路。对于肝内多发胆管结石或难以一次取净而需要反复取石,或并有梗阻性黄疸,明确胆管下端狭窄以及急诊胆道探查而又无胆道镜协助探查,需要留置T管减压或建立T管瘘道进行术后取石者,则不宜行微切开入路。

胆管结石患者的微创胆管探查和取石术相关文章
对于胆管结石的传统治疗办法是:开腹手术创伤痛苦大,放置胆道T管引流至少2周。先前的腹腔镜胆管探查方法是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取石后放置T管引流至少4周。前日一位胆管下端结石嵌顿未能成功经口微创解决胆道梗阻,通过最新的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的方法,为这位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胆道镜联合胆管探查取石、术中等离子碎石,胆囊切除,胆道探查通过胆囊管完成且未放胆道T管,免除该类患者术后至少带引流管4周的痛苦。以前
发布于 2022-10-22 09:14
0评论
胆管结石是一种肝胆上的结石,它的发病率很高,而且发病原因有很多,胆管结石以发病率高、排石不通、溶石困难等为特点,国内外均没有特效疗法,从而使众多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因缺乏有效治疗而引起胆汁淤积、肝硬化甚至肝癌。临床上病人常出现右上腹绞痛,发冷发热,黄疸夏科氏(charcot)三联征。感染严重可出现休克和精神异常(Reynokds五联征),症状反复久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继而出现门静脉高压症。根据结石
发布于 2023-03-10 15:41
0评论
近日,消化科成功为一位86岁高龄胆总管难取性结石患者实施超细胃镜经口胆管激光碎石术。患者李奶奶,30余年前因剧烈腹痛伴高热发现胆总管及胆囊多发结石,诊断为急性胆管炎,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保守治疗好转,此后每年发作1-2次,均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一年多前再次发作急性胆管炎,到我院消化科就诊,实施了ERCP取出胆管内大量结石,仍有较大结石难以取净,置入胆管支架,外科考虑患者高龄,手术风险大,建议继续
发布于 2022-12-19 02:35
0评论
所有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无腹腔镜手术禁忌症。分5组: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transcyst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LTCBDE)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laparoscopiccholedochotomyLD)+T管引流(Ttubedrainage,TD)组;LD+I期缝合术(primarysuture,PS)
发布于 2023-01-15 03:06
0评论
当前,内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开创了外科微创手术技术的新纪元,已对传统的外科手术发出了挑战。临床上约95%胆囊的良性病变可用LC术治疗,而70%~75%的胆管良性病变可经ERCP术得以治愈。LC术已成为胆囊结石外科微创治疗的金标准,但对于胆囊结石同时伴有胆管病变(如结石等),尽管已有在LC同时施行胆总管探查和取石的治疗方法,但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等原因还尚难于普及开展。而经ERCP术针对胆道良性病变
发布于 2023-03-11 12:11
0评论
1.微创保肝取石术 微创保肝取石是在ERCP内镜基础上,采用十二指肠大乳头球囊扩张胆管出口,将ERCP内镜送入胆总管内,通过胆总管直达肝内胆管,通过肝内胆管球囊扩张肝内胆管,扩开肝内胆管内径,通畅取石通道,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无痛、无创伤、无出血,一次彻底治愈肝内胆管结石,保住正常的肝脏组织。 2.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②胆肠内
发布于 2024-06-24 15:53
0评论
胆石症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但是很多到我门诊就诊或者在网站上咨询的患者对于到底应该看哪个科搞不清楚,有时是外科,有时是腹腔镜科,有时候又是消化内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胆石症呢?我们先来看一张简单的胆道系统的示意图。胆石症并不是一个疾病,它可以分成下面这几种情况:1、胆囊结石;2、胆总管结石;3、肝内胆管结石。4、混合型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因此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况:
发布于 2023-03-05 16:31
0评论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各种治疗方法其结果尚不完全满意,关键问题是残余结石率高,再手术率高,肝功能损害致肝功能衰竭。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方法:1)周围型肝内胆管结石,无明显症状的,不需手术处理。2)肝左叶胆管结石,肝外不扩张也无结石,宜施行肝左叶切除术;3)如果合并胆总管结石,切开胆总管取石;4)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应切开狭窄环,解除狭窄,取出结石,行肝门胆管空场吻合术,同时切除胆囊;5
发布于 2023-01-15 03:11
0评论
肝胆管结石病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通常称为肝内胆管结石,是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位于肝内的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此病虽属良性,却可致病人死亡;在西方国家少见,却是我们临床的常见病。肝胆管结石主要为胆色素结石,胆道感染和胆汁淤积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肝胆管结石可呈弥漫性分布,也可局限在一处,一般以左外叶和右后叶多见,这可能与该处胆管弯曲度较大,胆汁易于郁积有关。一、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发布于 2023-03-11 04:06
0评论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
发布于 2023-01-29 09:02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