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曾经为一个严重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做了一台很大的手术,手术的名称是:脊柱胸腰段后凸PSO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稍微解释一下,脊柱从侧面看,虽然有生理曲度,但总体看来是直的,好像一颗笔直的松树,古人说的站如松就是形容人类的站姿。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是指在脊柱的胸段和腰段交界的部位出现了向后的凸起,凸起部位以上的脊柱向身体前方倾倒,有点像通俗讲得“锣锅儿”。老年人中,经常会见到,身高降低,背部后凸,身体前倾,眼睛只能看着地面的可怜情况。确实,后凸到一定程度后,眼睛只能看地面了,要想看看前面就不得不用力地后仰头部,看一会儿后,然后马上再低下头,因为太累了吗!而且,还远远不止这些。后凸部位的应力增加导致顽固性疼痛,脊柱后方肌肉长期处于拉伸状态出现痉挛性疼痛,脊柱结构改变压迫神经导致剧烈地放射性疼痛,这些疼痛,可以影响活动、休息、睡觉,总之无时不在,还逐渐加重。这样的患者经常觉得活着没了意思!除了疼痛,前屈的脊柱会压迫脊柱前方的肺叶、心脏甚至是腹腔的肠管,影响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
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不得不为其做了一台大手术。手术的全称是:脊柱胸腰段后凸PSO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简单说来,就是在脊柱后凸最严重的椎体,将后方椎体截去一部分,使该椎体前后基本一样高,就可将前倾的脊柱扶正了,不过还必须使用脊柱内固定器械将其固定,维持脊柱的正常位置,就像骨折了复位后还必须用石膏固定维持位置确保骨折愈合。这还不够,还要在脊柱的后面或侧面铺上骨粒,让脊柱最终融合在这个相对正常的位置上。具体的细节就不说了,反正,这个患者的身体后面的伤口长度约为30多厘米,术中出血约1200毫升,一共用了18根椎弓根螺钉。无论是对谁,这都是一台不小的手术。
但是,本来这个手术本来有机会能够避免。
这个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70岁,偏瘦。有学医背景,身材高挑,业余爱好广泛,退休后参加多种社会活动。有一天不小跌了一下,并不严重,可是之后总觉得后背疼痛,一个月后,到医院拍片一查发现: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压缩四分之一)。压缩性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椎体的强度和刚度下降,不能承担脊柱负荷的波动,在轻微暴力下导致了椎体前缘压缩,椎体侧面由原来的方形,变成了梯形。
压缩骨折的治疗原则,原来是:卧床休息减少脊柱骨折椎体的负重2个月,必须起床时要佩戴胸腰支具,对症止痛,积极全面严格地抗骨质疏松治疗。但是这个过程漫长而又痛苦,还有许多并发症:肺炎、泌尿系感染、血栓以及因为不动导致的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等。在这基础上,现在有一种新的治疗,叫做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简单来讲,就是局麻下经皮用一个细管伸进骨折的椎体,再通过细管向椎体内注射一种叫“骨水泥”的东西,“骨水泥”进入椎体约10分钟后就固化了,非常坚硬,就在椎体内形成了一个支撑系统,维持固定椎体的骨折。这个过程约20-30分钟,伤口小得不用缝合,而且在局麻下就能完成。好处是:止痛效果立竿见影,两小时后患者疼痛缓解约80-90%,并且强化了椎体。近期看,终止了漫长的骨折疼痛过程,患者不用卧床2个月了;远期来看,减少了因卧床导致的内科疾病,打破了制动后骨质疏松加重的恶性循环;还有一条非常重要,与今天上面讲的大手术就有关系了,椎体被强化后,椎体压缩程度继续加重的步伐就被打住,至少是被明显减慢了,能够避免大手术。
我把这些信息全都告诉了我的这位患者。由于她学过医学,她了解前面的治疗方法,故她只选择了前面的治疗:卧床休息减少脊柱骨折椎体的负重2个月,必须起床时要佩戴胸腰支具,对症止痛,积极全面严格地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来在复诊的时候,据她本人讲,她完全做到了卧床、用药等要求。但是,她的椎体压缩程度不断加重,脊柱后凸畸形也是越来越重,文中前面描写的情况就出现了,在半年后的拍X线片时,她胸12椎体的前壁高度基本消失,从侧面看,胸12椎体就是一个三角形,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也就必然发生了,不能看前方、腰背痛、肌肉痉挛痛、神经痛、呼吸不畅等症状,就像教科书上写的一样,都出现了。
怎么办?只好做一台本来有机会避免的大手术了。
这个病例告诉我们3点:
1、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有很多新的方法和手术,能够解决、减轻我们的痛苦;
2、在看病这个特殊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的信息肯定是不对称的,就算你在网上参阅很多资料,甚至有学医的背景,在这个非常专业的领域顶多也就是一知半解,碎片式知识和具体临床情况根本无法结合,有时还会起反作用,对病情的误判,对医生的正确指导依从性下降等等;
3、应该相信医生。在治病这个问题上,医生和患者的利益是共同的,我相信每一个医生都愿意将他/她的患者治好,说的实际点,为名为利都是如此。
具体到这个患者,虽然做了大手术后恢复良好,非常满意。但是我的心中却有一丝愧疚,因为我本来有机会说服她接受那个小手术,而避免这次大手术,不管是什么原因,我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