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为什么有些人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目的是什么?
教授:人工关节置换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解决疼痛,第二是恢复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关节和器官都在老化。关节老化后,尤其是负重关节,如膝、髋关节会发生软骨蜕变,出现变形,导致疼痛。人对疼痛不耐受,就会影响功能。有些人因功能不好,鞋袜都不能自己穿,上下楼也有困难。
主持人:有老人说,关节老化是老年病,老了自然活动不灵活,疼就多坐一会儿,宁愿忍着也不手术。那疼到什么程度,或功能受到何种影响,必须手术?
教授:何时手术要看病人自己的感受,因为每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但随着人工关节的普及,以及生活状况的改变,人工关节越来越被老年人所接受。人工关节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髋关节已有半个世纪的使用历史,膝关节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人工关节置换术取得了极大成功。发达国家做这类手术最多。每年,全世界有150万―160万人换关节,60%左右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去年,我国据说有将近20万个关节在临床上被应用。
主持人:为什么人工关节在发达国家换得多?
教授:人们的观念不一样。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好。人们的生活理念也不同。欧美人认为,我生活一天,就要有一个好的身体质量,关节不疼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过去中国人不认识这个技术。很多老年人觉得七八十岁了,疼就忍着。但这几年,这个观念在逐步转变。一方面在于我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大家都忙。我家也有老人,我整天忙,照顾不上。老人如果疼得走不了路,最多请个保姆。但对老年人来讲,他们最大的幸福不是有人伺候,而是生活能自理。躺在床上等着人伺候,是不幸福的。另一方面,关节疼痛走不了路,身体也会出问题。糖尿病出来了,肥胖了,血压高了。这时就要考虑换关节。
“疼痛走不了500米,要手术”
主持人:手术第二个指征,是不是和疼痛有关?
教授:是的。人对疼痛的耐受力特别低。若真疼得受不了,就要考虑手术。以膝关节为例,衡量实际疼痛,要看行走能力。如果走不了500米,说明他疼得比较重。这也意味着,这人出不了门,只能在家里呆着。
主持人:这说明其生活质量下降了?
教授:是。不管年轻、年老,如果整天在屋里呆着,就要出问题。首先脑子出问题,整天坐着看电视,抬眼看天花板,低头看地板,也没人说话,脑子就不好使了。其次,长期在屋里呆着,体质会下降,也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对生理和心理都有影响。因此,我们把500米作为一个界限。如果能走500米,说明还有一定的行走能力,不建议马上做手术。
在这一基础上,再结合年龄,需要做就做,不需要做就不做,能晚做绝不早做。我认为,生活要分三部曲。第一生活自理。第二要工作和学习,能自力更生。第三是休闲娱乐。如果年龄不到65岁,但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也无法外出工作、学习,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应考虑换关节。可是,有的年轻人换关节,是想休闲娱乐,要跳舞旅游。那是不行的。人工关节毕竟是假的东西,一旦出问题就是大事。针对这些人,我会劝其深思和慎重。
“单个关节置换约3万”
主持人:医院使用的膝关节或髋关节假体,有什么样的要求?大概花费多少?
教授:我们用的假体都是北京市医保招标后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价格上下不等。人工关节置换的费用,在各个医生、各个医院都不一样。这和手术者的思维有关。一般控制在一个假体2.5万元,最高在3万左右。按照北京市医保对关节置换术的规定,无论换什么材质的假体,无论患者花了多少钱,只能报销9000元。外地则按照百分比报销。
主持人:您怎么给患者选择呢?
教授:我自己的原则是,根据病人的家庭状况、职业来选择假体。若患者是农村医保自费,我一般控制在一个假体2.5万元左右,稍高一些的在3万多。若是北京市医保或医疗报销比例大的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好一些,就选择高屈膝的假体,3万多。两者的手术效果是一样的。
“根据年龄、经济条件,选择假体”
主持人:您曾比喻自己是个装配工。那对人工关节置换而言,这个“装配工”会在哪些方面影响手术呢?
教授:首先是操作次数。整天干这个,技术自然熟练。其次,如今生产人工关节的公司就像汽车制造商一样,数不胜数,也有奔驰、宝马、蓝鸟等不同品牌。不同公司的操作系统不同,体现在关节置换中,该切多少骨头、该插入多少,就不一样。我基本上只选两个公司的假体,对其特别熟悉,哪一道工序该干什么,了然于心。而且这两种假体基本上能满足大部分病人的需求。
再次,医生要选择一个适合病人的假体。最贵的不见得最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拿膝关节来讲,现在有旋转半月板和固定半月板。年轻一点的患者,我就做旋转半月板,骨头切得少,耐磨程度高,假体的寿命可以长点。若是年轻一点的患者换髋关节,我就建议用好一点的假体,起码是陶瓷头的,耐磨。但老年人就没必要非选贵的,他本身活动少,安装后体现不出价值。
主持人:选择假体的决定权,在医生还是患者?
教授:我有一个观点,病人来了,大夫若说有3万、4万、5万不同价值的假体,让患者自己选一种。这样的大夫不是一个专业大夫。应该是大夫来决定给病人用假体。我在每次术前,都会向患者解释,为什么给你做这个手术,选这个假体。很多人有钱,说你怎么给我安装这么便宜的。我就解释,你用这个假体足够,干吗非花那么多钱。有这些钱,去旅游,多好。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长期会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一个是感染,还有一个是松动。
教授:除了感染、松动,还有外伤。一般手术后一两年内不会出问题,都是三五年后。血源性的感染,大部分起因于糖尿病及老年人的泌尿系统感染。外伤主要是摔倒、骨折。
主持人: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什么?风险大吗?
教授:手术并发症各种各样。手术中的并发症很多,包括麻醉意外、神经损伤、脱位,是可能出现的。我们做手术时,这些情况发生几率非常低,但也不是百分百能避免。要保证手术成功,最重要的是麻醉。控制得好,手术就比较方便。其次是手术时间掌握好,手术时间越长、麻醉时间越长,出血越多,意外几率就越大。这是相辅相成的事。
手术风险和手术危险是两个概念。手术要评估患者情况,尤其是老年人,要评估手术把握多大,风险有多大。因为风险是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的。如血压高的患者,要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这样在麻醉过程中就能控制血压;手术出血要及时输血。这些都是防范措施。如果是手术危险,那就麻烦了。如术前有房颤、频发的室动过速,麻醉就有危险,这样的人可能无法耐受手术,就不要去做。
主持人:总结您刚才所说,不仅要从年龄、体征、检查结果,来判断该不该手术。还有一关,就是能不能耐受手术。
教授:所以7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检查很多项目,心功能、超声心动、心电图、血气等。血压高的必须控制到一个水平,太高了根本不能做。
“伤口发红发热,要尽快就医”
主持人:有一位老年患者询问,觉得自己的手术创口好像裂大了。这个正常吗?
教授:应该是正常的。在术前,关节有很多变形、不规则。我们按照常规来做,术后有些骨赘被切除了,就感觉跟原来不太一样。但伤口不会对病人太大影响。
主持人:术后有没有一些异常症状,一旦出现要及时就医?
教授:伤口发红、发热,特别是肿得厉害,有积液,说明有慢性感染,要尽快就医。
“老人练走用习步架”
主持人:有患者换了两个膝关节。他感觉术后,下面和没腿一样,不敢站。为什么?
教授:一般病人手术后都不愿意活动,害怕。其实膝关节没问题。膝关节置换术后,可以马上扶着拐杖,负重站立。
主持人:有一个患者提问,术后练习走路,是否要按照习步架、单拐、双拐、独立行走等环节,分步骤进行?
教授:没有,习步架有四个腿,比较安全。对老年人来说,安全性高,更合适。年轻人可以先扶双拐,然后单拐,扶两个月左右,开始独立行走。这主要针对髋关节术后的康复。
主持人:有单拐双拐的先后顺序吗?
教授:先是双拐,再是单拐,最后扔拐。
“伸直度和屈膝度能指导康复”
主持人:术后判断关节功能,是否要做一些评估,如伸直度和屈膝度。
教授:术前多少度,现在能恢复到多少度,术前伸不直,术后能伸直,就说明手术效果不错。
主持人:这个评估对以后的康复是不是有指导意义?
教授:应该是。
“走路腿酸胀,考虑腰椎问题”
主持人:有患者提问,术后其母亲的屈膝度达到130,但不能走长路,否则还是觉得酸胀、有点疼痛。现在是术后3个月,这种情况正常吗?
教授:3个月要复查。走路多了酸胀,要考虑腰椎问题。还要看关节恢复情况,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