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障碍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1型和2型的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孢子、猫狗等动物皮屑、屋内尘螨、化学气体和其他吸入物以及鸡蛋、牛奶、花生、大豆、小麦、鱼和虾等食物。首先要积极寻找周围环境和饮食中可能的诱因,尽量避免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海鲜、辛辣调味品、尘螨、花粉等吸入物和刺激性卫生消毒剂;避免穿化纤、羊毛内衣等,做好生活防护。
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治疗。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止痒的作用,消除了瘙痒-抓挠-瘙痒加重的恶性循环。第一代抗组胺药(如酮替芬、西替利嗪等)有较明显的嗜睡作用,但特别适用于因瘙痒而夜间睡不好的人。皮质类固醇。泼尼松或泼尼松龙有较强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对于急性发作、病情严重者,可短期内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曲安奈德可用于成人和顽固性患者,往往有较明显的效果。一般采用外用皮质类固醇药膏或霜剂进行治疗。近年来,局部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软膏,已被用于治疗该病,它们通过结合特定的细胞质蛋白和干扰基因转录而发挥作用。
此外,AD患者的皮肤经常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定植,从皮损处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约有65%具有分泌超级抗原的能力。超级抗原可以诱发或加重疾病。白念珠菌和糠秕孢子菌等真菌的定植和感染也是AD发病和加重的诱因之一。因此,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适度洗浴可去除皮肤表面的一些过敏原、致病菌及其分泌的超级抗原;婴幼儿最好用纯棉布包裹双手,减少抓伤和继发感染的机会。治疗以外用为主,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扶桑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也可加用益康唑、酮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常采用含有抗菌剂或抗真菌剂的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如福霉素加皮质类固醇。新霉素可能会引起接触性皮炎,应少用。
此外,AD患者皮肤的屏障和保护功能明显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过敏原和刺激物的影响;其皮肤的失水率也明显高于非AD患者,使皮肤更容易干燥。因此,应注意避免过度洗浴,特别是少用热水和肥皂等碱性洗浴,洗浴后使用一些具有润肤、保湿作用的护肤品,以免破坏皮脂保护膜,使皮肤更加干燥、易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