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痤疮
6.1.内科治疗
应根据发病时间长短、皮损形状等不同表现,分型治疗,随证加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陈光山
风热犯肺:皮损以红色或皮色丘疹、痤疮为主,或痒痛、尿黄、便秘、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相当于痤疮的Ⅰ、Ⅱ级。祛风宣肺,清热散结,方为枇杷清肺饮或地白散加减。
脾胃湿热证: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疼痛为主,面部及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有口臭、口苦、纳呆、大便溏薄或粘稠、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相当于痤疮Ⅱ级,丨。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痰瘀证:皮损以结节和囊肿为主,颜色暗红,也可见脓包,久不愈合;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淡或有瘀斑,脉沉涩,相当于痤疮分类中的四级。治疗应以活血化痰散结为主。处方为海藻玉露汤或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皮损多见于前额、眉间或面颊,经前增多,经后减少,伴有月经不调,经前烦躁,乳房胀痛,性情急躁;舌淡红,苔薄,脉沉弦或涩。
6.2、外治法及其他疗法
中药湿敷。马齿苋、细辛、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用于炎症性丘疹、胺类水疱病变,起到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
中药面膜:将大黄、硫磺等适量研细,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min后用水洗净,每晚1次。用于炎症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性病变,有破瘀活血、清热散结之功效。
耳针压迫: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种子贴在穴位上,要求患者每天轻按1min左右,每5天换一次。
耳尖针刺放血。选择耳屎上的耳尖穴或内分泌穴、皮质下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刺入,然后在刺入处挤出6~8滴瘀血,每周治疗1~2次。
针灸。主穴为百会、足三里、曲池、大椎、合谷、肺俞,配穴为四白、攒竹、下关、颊车及皮损周围诸穴。方法:运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后留针30min,每天一次。
火针:常选背俞、膈俞、脾俞、胃俞、热俞、便秘,加肠俞,月经不调,加子。
刺络拔罐:取穴多为肺俞、大椎、脾俞、胃俞、大肠俞、膈俞、肾俞等。先用三棱针刺破皮肤,然后在刺破部位拔罐,拔罐时间10-15分钟,三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