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乙肝病毒的直径只有42纳米(1纳米是百万分之一毫米),却含有 "五脏",分为几个 "区"(部分):前S/S区、前C/C区、P区和X区(见图),真是 "病毒虽小,但五脏俱全!"。乙肝病毒的 "五脏 "都是可以变异的。它们变异的目的一是为了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二是为了产生抗药性以对抗药物的抑制作用。
看看乙肝病毒的 "五脏"(基因组)
p> 前C区和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是决定e抗原 "程序 "如何 "编写 "的关键部位。在这个过程中,e抗原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e抗原被抑制后,血清中五个指标的 "主要三联体 "变成了 "次要三联体"。但有时病毒并不 "甘心 "失败,它们为了寻找逃避免疫系统的方法而改变外观,不产生e抗原或少产生e抗原,使其看起来仍像 "小三阳",仍能产生病毒基因--DNA,成为变异病毒。这种变异病毒通常被称为前C/C启动子变体(简称前C变体),在我们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也被称为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这种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 DNA不像 "大三阳 "感染者那样高,其转氨酶常在低水平波动,但对肝脏的破坏性不小,常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它需要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决定乙肝表面抗原 "程序化 "的pre-S/S区也想逃避免疫系统,丢掉病毒最外层的pre-S或S蛋白,产生一种没有 "外衣 "的变异病毒。这种乙肝病毒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乙肝表面抗原,但仍有少量的病毒DNA复制和抗HBc阳性。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说的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然而,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人们不必过分担心。
P区是乙肝病毒的DNA聚合酶所在的地方,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等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是通过抑制P区的DNA聚合酶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因此,在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后,在P区的药物作用部位会发生突变,突变的乙肝病毒会对药物产生抗药性(耐药性)。服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如果经常漏服或中断治疗,更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产生耐药性后,治疗变得更加困难。为防止耐药性,最重要的是确保你的治疗不盲目,不中断服药,经常做检查,并遵守医生的命令。
乙肝病毒非常狡猾,别看它个头小,却会对人类耍花招。对它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