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身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恶性肿瘤的头号死因。在中国,胃癌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近10多年来,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胃癌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由于胃位于腹腔深处,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患者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只有85%左右的患者可以手术,其中一半是可切除的。在切除的病灶中,又只有一半是可以治愈的[2]。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胃癌的关键,有一个更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将对临床有相当大的帮助。有鉴于此,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近年来进展也比较快,现回顾如下。
肿瘤标志物主要是由肿瘤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由宿主在体内对新的生物体产生并分泌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存在,而在胚胎组织中存在,或在肿瘤增大时其含量大大超过正常情况下的含量,因此可用于提示肿瘤的存在,鉴别肿瘤的性质,了解肿瘤的组织分化、细胞分化和细胞功能,帮助进行肿瘤的分类,或帮助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因此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目前,从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方面报道的肿瘤标志物有200多种,其中20-30种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但用于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不多,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指标。
1、体液性(血清)肿瘤标志物
1.1.胚胎抗原
癌胚抗原(CEA)于1965年由Gold等人首次从结肠组织中发现。正常的CEA分泌到胃肠道,而失去极性的癌细胞则将CEA分泌到血液和淋巴中。CEA在各种肿瘤患者中都会升高,尤其是胃肠道肿瘤,其敏感性更高。据报道,各期胃癌血清中CEA的阳性率为8%-62.5%,阳性率与肿瘤分期预后有很大关系,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性明显,可提示远处转移。Kim等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CEA,发现术前CEA>10.0mg/L,高于C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