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告,世界胃癌年发病率为13.86/10万人,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近来中医学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现将中医各家、尤其是近10年来学者们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综述如下。
1、脾虚
金.李东垣曾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明.张景岳也曾指出“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以阳虚不能化也,可温可补”,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脾胃阳气受损常为多种内科疾病发生之根本。当代多位学者通过自身多年临床实践或实验研究,亦认识到脾胃亏虚是胃癌的主要病因病机。如孙桂芝教授提出,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由于外感寒邪、过食生冷食物伤胃、劳倦伤阳,导致中焦阳气虚弱,气机不畅,升降失司,不能腐熟水谷,壅滞中焦,则胃不能磨食,食入返出,而成反胃。因此,在健脾养胃基础上予以抗癌解毒是治疗胃癌的首要立法。等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健脾益肾方(由党参、白术、枸杞子、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组成)对小鼠移植前胃癌术后局部肿瘤复发及远处肺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延长生存期。郑坚等通过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健脾中药组、四君子汤组肝转移率和肝转移灶均数比较低于对照组( P < 0.05) ,腹膜种植转移灶均数比较,健脾中药组低于对照组( P < 0.05),腹水率健脾中药组低于对照组( P < 0.05) ,可见健脾中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有延长生存期和抑制转移复发作用。
2、痰结
元.朱丹溪首先指出肿瘤与痰有关,《丹溪心法》中记载“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又言“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其致病范围的广泛性及移动性,与现代医学肿瘤发病部位不固定、易转移颇为相似,并提出“消痰散结法”治疗胃癌的思路。清.《景岳全书发挥》亦指出“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胃反矣”,明确痰结是胃反(胃癌)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故治疗上当遵循《内经》“结者散之”的原则。当代多位学者也对肿瘤与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魏品康认为,痰浊内阻是胃癌最基本的病理环节,消痰散结是治疗胃癌的基本法则,临床总结出舒肝和胃消痰散结法、健脾益肾消痰散结法、养阴解毒消痰散结法、活血化瘀消痰散结法,采用化痰散结的药物治疗胃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血瘀
明.龚信《古今医鉴》中曾记有“凡食下有碍,觉曲屈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又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可见古人就曾认识到瘀血与肿块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胃主摄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如脾胃不和,中焦气滞,日久则生瘀血,久病入络,瘀血凝聚则成肿块,所以当代多位学者亦认为治疗上宜予活血化瘀。如蒋文照教授认为,胃属腑以通为用,气血瘀滞是胃癌产生的一大因素,气滞、浊阻、血瘀是肿瘤形成的总的因素,其中气滞可以由气虚、气实、气耗引起;浊阻可由湿浊、痰浊、饮浊、瘀浊引起;血瘀则是瘀滞、瘀积、瘀阻形成,主张胃癌治疗以泻浊导滞、活血化瘀为宜。王茵萍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通过修复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其增殖,可能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血瘀”状态,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林一帆等发现脾虚血瘀可能是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用加味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各9g,五灵脂、川芎各8g,白花蛇舌草、甘草各6g)健脾化瘀治疗,能有效抑制MNNG诱发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李杰[8]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活血益气、解毒类中药养胃抗瘤冲剂( 由生黄芪、人参、白花蛇舌草、草河车、三七、苏木等组成) 对胃癌MGC- 803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养胃抗瘤冲剂组肿瘤转移黏附蛋白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血清组,而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血清组,故得出其能有效防止胃癌复发及转移的结论。
4、癌毒
清.《医宗金鉴》中记载“热结不散,灼伤津液……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能下,为噎塞也;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可见热毒内蕴亦可形成肿瘤,以血遇热则凝、津液遇火则灼液为痰,气血痰浊阻塞经络脏腑可结成肿瘤之故。如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关健;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癌毒阻滞,病变乖戾,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并耗气伤阴。他认为治疗癌症应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杨金坤等[10]给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服用有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胃肠安(由太子参12g,白术12g,茯苓30g,红藤30g,夏枯草9g,菝葜30g,绿萼梅9g组成),能有效地降低术后的转移复发,延长带瘤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李宝元等研究表明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优于HMBA。张长武等[12]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 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 (P < 0.05)。
5、情志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中谓“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皆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噎塞所由成也”,并且指出“境缘不偶,所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当代刘嘉湘教授也认为忧思过度,情志不遂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不良情志因素长期作用,可因气机郁滞,血行失畅,而致瘀血内结;脾胃损伤,宿谷不化,积而化热,耗伤胃阴,亦可因气郁日久化火伤阴;脾虚日久则可耗气伤阳,以致脾胃阳气虚,日久损伤肾阳,故产生噎嗝反胃之证。总体而言,气滞可出现在胃癌的任何阶段,痰气交阻大多出现在胃癌的中晚期。如果心情开朗乐观,则气机畅通,有利于疾病的好转,胃的功能恢复;如果情绪低落,则人体气机郁滞,癌肿会因为气机的进一步郁滞而出现恶化的倾向。因此开朗乐观的精神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胃癌进展和转移。
6、饮食
明《景岳全书》说“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而致反胃;《医门法律》中指出“过饮滚酒,多成膈症”。可见饥饱无度、纵情口福,必损伤脾胃。孙桂芝教授认为,过食生冷,寒积中宫,气血凝滞,胃脘冷痛;或恣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脾胃损伤,湿热内生,津液耗竭,痰气互结,渐成痞块;或过食粘腻难化之物,积于中宫,生湿生痰,损伤脾胃,脾伤而不磨,胃伤而不降,脾失健运升清,胃失和降传导,中焦壅滞,渐成痞块。而食物中亦不乏抗肿瘤作用者,如柳星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大蒜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 - 7901 和BGC - 823 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下调CDC2 和CyclinB 蛋白表达水平, 抑制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 活性, 使受损伤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2/ M期,而增加损伤DNA的修复,减少染色体畸变,不至于使细胞因受损伤而突变产生异常增殖,从而阻止胃癌发生。
小结:综合所述,胃癌病因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外来邪毒、七情、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其病机是由多个病理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反映,但脾胃亏损是所有病机共同拥有的主线。临床上,胃癌患者既表现为正气亏虚的一面,又表现为邪实难去的一面,且癌毒易于积聚、扩散与转移,所以中医学者在治疗胃癌时,一直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尤其重视脾胃亏虚的调理,使机体机能得到平衡,一方面能促使机体适应新的内在环境,减轻手术放、化疗给机体带来的损伤,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改善机体免疫能力,使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甚至使肿瘤缩小。但以上关于胃癌的诸多病因病机,只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有关报道亦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结果,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使其更加精确、规范,能与世界医学接轨,同时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所括肿瘤病机虚实、寒热、内外交错,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要十分精确地找到中西医学切入点难度仍很大,须中医界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界同仁继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