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20 17:21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心理行为疾病,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T)和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s syndrome,TS),其中以TS最为典型。目前,儿童TD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1、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TS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一般认为TS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具有复杂性状的遗传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外显率高(近100%),女性外显率较低(70%)。
  1.1、家系和双生子研究  临床研究发现,TS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通过家系调查发现,10%~66%的TD患者存在阳性家庭史,在TS一级亲属中,TS和CT的患病率分别为10%~100%和7%~22%,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在TSD的亲属中,其它精神疾病如强迫症(OC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率也明显增高。临床发现,大部分TD患者都共患各种精神疾病,单纯性TS只有10%~15%。50%以上的TS都共患OCD和ADHD等精神疾病,远大于普通人群,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学基础。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出现TS的同病一致率为75%~9O%,当诊断扩展至所有形式的抽动时达100%,而双卵双生子的同病一致率仅为8%~23%。
  1.2、染色体研究  最近,抽动障碍国际遗传联盟(TSAICG)进行一项大样本TS基因连锁分析,共有238个核心家庭,18家庭是个多世同堂,2040名个体。结果发现染色体2p23.2、1p、3p、5p和6p在多代之间存在连锁相关,每个家庭在染色体2都有阳性链接信号。另有研究发现TS患儿染色体2p,4q34-35,5q-35,7q22-q31,8q13-q22,l1q23,13q3l,17q25,l8q22上也存在遗传异质性。遗传连锁分析虽然鉴定得到一些与TS连锁的染色体区域,也发现一些染色体畸变,但这些连锁之间缺乏重复性,这些区域中可能的易感基因与TS的关联还尚待进一步研究。
  1.3、候选基因研究  TD与神经递质系统紊乱存在密切联系,许多多巴胺系统和5-羟色胺能系统的相关基因曾成为TD的候选基因,如多巴胺受体家族(DRD1-DRD5)、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去甲肾上腺素能基因 (ADRA2a, ADRA2C)、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酪氨酸-β-羟化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单胺氧化酶(MAO)、多巴胺-β-羟化酶、5-羟色胺受体家族等。研究显示,DRD4、MAOA的多态性可能增加TS的患病风险,DAT基因的Dde I多态、5-羟色胺受体HTR2C基因(C-759T,G-697C)多态与TS存在关联。近来有报道SAP90/PSD95相关蛋白3(SAPAP3/DLGAP3)是神经节后连接蛋白,在纹状体谷氨酸能神经节明显高表达,被认为是TS一个新的候选基因。曾有报道13号染色体SLIT和NTRK样蛋白家族成员1(SLITRKI)基因可能是TS的致病基因,现已排除。其他神经递质的候选基因并未发现阳性结果。此外,一些神经发育相关基因,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线粒体内膜肽酶-2样蛋白、神经连接蛋白基因家族的研究并未发现与TS的关联。
  尽管对TD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TD的遗传方式仍不清楚,也无明确的致病基因,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2、神经生化因素
  抽动障碍的发病可能涉及多个神经系统和不同的神经递质,包括中枢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能、¡-氨基丁酸能及阿片系统等,这些神经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出现障碍,则神经递质平衡发生紊乱,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2.1、中枢多巴胺(DA)许多研究认为,大脑基底神经节及边缘系统的皮质DA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TS的主要发病机制。有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纹状体DA活动过度或突触后DA受体超敏感所致。临床发现TS患儿脑脊液中DA主要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AV)量降低,DA拮抗剂氟哌啶醇、哌咪清等能抑制抽动;而增加中枢DA活性的药物利他林、苯丙胺和可卡因等可加重抽动症状,提示抽动可能与DA系统异常有关。有学者发现TS患者在运动皮质、前扣带回及背中侧丘脑等部位DA结合率较正常对照组低。有学者发现,TS患儿大脑内具有转运DA功能的单胺转运蛋白2在纹状体处信号异常增强,为TS的DA功能紊乱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然而,临床上部分TS病例对抗精神病药无反应,而中枢兴奋剂却使其症状改善,对TD成因的中枢DA系统亢进学说提出了挑战。
  2.2、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的亢进在TS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临床发现,NE能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和胍法辛等可以缓解TS症状,这些药物可减少中枢NE的释放,同时减低多巴胺系统活性。有学者发现应激情况下抽动症状加重,脑脊液中NE的代谢产物3-甲氨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水平增高,而降低中枢NE的药物苯胺咪唑啉能改善抽动症状。
  2.3、5-羟色胺(5-HT)有学者认为5-HT的功能低下也与TS有关。临床发现5-HT再摄取抑制剂对4O%的TS患者有效。OCD的发病机制与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低下有关,而TS常常共患OCD,因此推测TS和OCD的发病机制是相似的。
  此外,还有报道TD发病与g-氨基丁酸(GABA)、脑啡肽、兴奋性氨基酸、性激素等的功能失调有一定关系。
  3、神经解剖因素
  近年来,人们借助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许多研究发现许多TD患儿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和解剖异常,病变主要在基底节、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等部位。
  3.1、解剖异常  很多TD患儿都存在基底神经节异常,基底神经节病变可能为TD发病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多种其他精神疾病,如OCD和ADHD等发病的病理解剖基础。有学者对TS患儿丘脑及苍白球等深部脑组织进行电刺激,有一定治疗效果,提示患儿存在基底节病变。通过磁共振(MR)研究发现,TS患儿尾状核、苍白球等体积减小,苍白球内部神经元总数增加,而苍白球外部和尾状核内却减少;苍白球内部微清结合蛋白阳性的神经元减少。
  Plessen等研究发现,TS患儿的脑总体积小于正常儿童,前额叶和顶叶皮质相对较小,且额叶灰质部分正常的不对称性(左>右)增加,右侧额叶中白质成分增加,左侧额叶深部白质体积变小。有学者发现TS患儿中层及外侧前运动皮质、前扣带回皮质、背外侧额前皮质以及下壁侧皮质等部位异常。Miller等发现TS患儿还存在胼胝体、海马、丘脑的发育异常。
  3.2、功能异常  功能影像学研究显示TS的基底节神经元活性降低,前额叶、顶叶、颞叶的活性增加。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TS患者双侧基底节、额叶皮质和颞叶的糖代谢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学者采用SPECT研究发现,TS患儿左侧尾状核、扣带回、右侧小脑及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等区域脑血流灌注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发声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中小脑、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及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的血流量呈正相关。
  Marsh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对照组腹侧、中间额前皮质的活动逐渐减弱,右下侧额前皮质的功能活动逐渐增强,右下侧额前皮质的活动逐渐增强,但TS患者组并未发现此规律。TS患儿在Stroop任务中较差的表现与额叶纹状体区域(包括下侧额前皮质、额中回、背侧额前皮质、豆状核以及丘脑区域)的活动增多有关。李秀丽等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发现TS患儿左侧苍白球和双侧丘脑的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双侧尾状核、壳核和丘脑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增高,提示在TS患儿基底节存在微结构异常,与TS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由于各学者的研究方法不完全相同,因此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但目前TD的神经解剖与功能影像学的研究提示, TS的发病与基底神经节和前额皮质等部位的发育异常有关,病变以基底节为中心,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皮层神经环路(CSTC)的结构及功能发生异常。有学者认为TS行为运动异常与杏仁核一纹状体通路障碍有关,不自主发声可能是与扣带回、基底节及脑干不规律放电有关。
  4、社会心理因素
  近年来,社会心理因素与TD的关系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在T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1、人格因素  研究发现,TD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异常,多为回避型和冲动型人格,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调查表明,TD儿童的神经质和精神质T分高,而掩饰性T分偏低,表明TD儿童存在自控性差、易激惹、焦虑、抑郁和心理成熟度偏低等特点。对外界刺激易反应过度,容易做冒险和新奇的事情。人格特点作为发病的中介因素,在TD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4.2、情绪状态  人们发现精神创伤(家庭、社会)、精神压力过大(如学习压力、工作任务等)、情绪波动、疲劳与兴奋(如剧烈体育活动、长时间电脑游戏或看电视等)、过度惊吓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抽动。
  4.3、生活事件  有研究显示,周围有他人存在、接受教育、与抽动有关的对话等均对TD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课堂作业时抽动发生的频率最高,实验活动时频率最低,阅读简单材料时比阅读复杂材料时高。TD患者对外界的语言环境也存在不同反应,当TD患者接触到与TD相关的谈话内容时,其发声症状发生的频率增加。
  4.4、周围环境  近年来调查发现, TD的发生与周围不良环境也有关。1、家庭不良环境,如不和谐、多冲突、少娱乐、亲密度低、少情感交流、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2、家庭教育不良,如管教过严、过于挑剔、苛刻、高拒绝、多否定、过分干涉和要求超过实际水平等。3、学校不良环境,如老师要求过高、过于严格、同学嘲笑、与同学争执等,有时考试和课堂提问也会加重抽动的症状。
  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对TD作用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化学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脑脊液中压力相关激素水平,提高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从而引起抽动的发生。
  5、神经免疫因素
  近年来,有关免疫因素与TS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据报道约20%~35%的TD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其中约l0%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GABHS)感染有关素。
  据报道,链球菌感染可引起相关性儿科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疾病(PANDAS),可能与抗神经元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被认为是TD的一个独特亚型。有学者发现TD患儿血清中抗链球菌Ml2和M19蛋白抗体滴度明显增加,而链球菌M蛋白是GABHS的主要毒力因素,能与包括大脑组织在内的人体组织抗原决定簇发生免疫交叉反应,结果增加了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使神经元突触释放多巴胺增加。有学者发现在TS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抗体和抗基底神经节抗体(ABGA)增高,如果将该血清输入实验大鼠纹状体腹外侧后,大鼠口部刻板症状明显增加,进一步提示TS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相关性。不过,几乎所有人都有过GABHS感染史,但95%以上并不会出现抽动症状,提示TD发病过程中还存在着宿主自身的易患因素。
  有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也可能与某些儿童易患TD有关。TD患儿CD4+细胞、CD4+/CD8+比值和NK阳性细胞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CD8+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NK细胞降低,说明TD患儿存在以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免疫功能障碍。临床上予静注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抽动症状,进一步提示感染及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TD发病的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喉咙痛、慢性扁桃体炎的病人易患抽TD,而TD患儿在发病前4~6周常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史。另外,也有螺旋体、支原体、幽门螺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和HIV感染可引起TS的报道。感染因素与抽动的关系尚不清楚,可能各种病原体通过直接攻击或交叉免疫反应,引起相应的神经结构(如基底节和CSTC)损害,从而引起抽动。
  6、其他因素
  6.1、围生期异常 
研究发现,TD病人中有围生期异常者较多,因此认为围生期因素也可能与TD的发病有关。如早产、双胎、妊娠前3个月反应严重、孕母因素(情绪不良、吸烟、饮酒、喝咖啡、极低频磁场暴露等)、胎儿或新生儿疾病(宫内窒息、宫内感染、脐带绕颈、新生儿窒息、出生低体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等),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受损,是发生TD的危险因素。
  6.2、饮食  临床发现,TS的发病及加重与饮食也有一定关系。食用含有咖啡因、精制糖、甜味剂成分的食品与TD的病情恶化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有报道食用色素、添加剂和饮料也可能加重抽动症状,可能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消化吸收后,能与多巴胺能和5-羟色胺能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有报道经常进食西式快餐与膨化食品与抽动症状也有关,可能与这些食品中铅高有一定关系。不过,一般认为饮食因素在TD病因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但对抽动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影响。
  6.3、药物  有报道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或中枢兴奋剂可能导致TD,包括氯氮平、兴奋剂(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苯妥英、拉莫三嗪)等,也有报道使用雄性激素、氨茶碱、可卡因、吗啡等可引起抽动。各种中毒(如黄蜂毒、贡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也可能引起抽动。
  6.4、其他  TD患儿脑电图(EEG)异常率达到12.5%~66%,动态脑电图( AEEG )异常率可达5O%,多为非特异性表现。不少TD患儿有高热惊厥、头部外伤或颈椎损伤史。另外,还有报道血铅水平的升高、锌或铁缺乏也可能与TD有关。

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相关文章
概述 孩子得了儿童抽动症后一定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如果只有短暂的抽动障碍治疗后效果很好,如果是可以消除导致抽动症的原因就可以完全康复,那么儿童抽动症的发病机制有哪些呢,分享给大家 步骤/方法: 1、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患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话,这个家族的成员得这种病的机率会很高。 2、 躯体因素,抽动症一开始的时候是由于孩子的局部受到刺激才产生的抽动。比如面肌抽动,倒睫刺激而引起的眨眼等
发布于 2023-01-24 12:42
0评论
近年来研究认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被逐步确定;吸烟、饮酒、饮食不当、精神紧张及感染因素可能是诱发、加重银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自身免疫性炎症及新血管生成是疾病的病理基础,参与介导和维持炎症网络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被逐步阐明。1、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银屑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种基因与银屑作病的发病相关。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定位于人类染色体6p21.3区,是第一个被发现与银屑病相关的遗传因子。
发布于 2022-12-03 13:06
0评论
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是,普遍认为与如下因素有关:1、轻微脑组织损害。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所致。如妊娠时病毒感染服药、围产期缺氧、母孕期的影响、新生儿窒息、产伤、脑缺氧、脑损伤、剖腹产、早产、过期产、钳产、生后感染以及外伤等。2、遗传因素与各不良因素共同作用。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多动症与多巴胺-受体之间有一定相关性,额叶和基底神经节在调控运动活动方面具有
发布于 2022-12-18 10:45
0评论
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功能性便秘(FD)是功能性肠病的一种,表现为持续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F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2014年美国DDW会议相关报道,就FD的发病机制、诊断检查、治疗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发病机制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结肠运动功
发布于 2022-11-29 18:51
0评论
儿童抽动障碍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某些心理及行为障碍,患儿大都有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的反复抽动(如手脚抽动,耸肩摇头,皱眉眨眼,口角抽动等)及各种发声障碍(如怪叫、重复语言或模仿语言等),并且有慢性病程,来渐去缓,易于波动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发布于 2023-01-31 19:59
0评论
一、孕产因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这些都是引发儿童抽动症的病因。 二、遗传因素:家庭中如有抽动症患者则发生本病的机会要比没有者明显增高,故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调查显示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为79%,而双卵孪生子的同病率只有32%。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遗传因素与儿童抽动症有密切关系。 三、某些突发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
发布于 2023-03-23 05:20
0评论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以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的病因研究最多。该障碍病因复杂,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全。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Tourett
发布于 2023-03-31 00:10
0评论
抽动症在学龄儿童中很普遍,最近的研究显示,患病率至少21%。大多数抽动症是短暂的,而小部分儿童则有持续抽动和行为问题。抽动症到成人期趋于稳定,一些患者甚至可完全缓解。抽动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包含遗传因素,但遗传方式不清楚。抽动秽语综合征和行为障碍如注意缺损多动症(ADHD)及强迫症(OCD)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与ADHD共病,大大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和他们的社会心理功能。
发布于 2023-03-22 20:20
0评论
很多抽动孩子的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会抽动,目前为止引起小孩抽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遗传因素首例TD患者在1825年被发现,1885年发表的最早关于TD的论文中就提到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在以后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中,有许多资料证实了TD的家族性。其中近10年的研究中,涉及到TD家系问题的文献均采用结构式回顾研究来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情况,所有的研究也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方法来检查先
发布于 2023-03-05 04:36
0评论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较为多见;2、躯体因素,起始往往由于局部激惹而产生抽动,如眼结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眨眼,或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当局部疾病原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然持续存在;3、社会心理因素,儿童由于家庭生活事件如家庭不和、父母事件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婚、亲人逝去、学习负担过重等影响,抽动成为应激的一直表现;4、
发布于 2022-12-24 20:1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