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治疗运动型食物嵌塞的调合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邻面接触关系正常的食物嵌塞患者36例,分析其咬合面形态及咬合关系,采用序列调合方法进行治疗,消除对合杵臼式牙尖、建立合面发育沟、调磨间隙远中牙齿近中斜面,术后1周、2周与6月复查食物嵌塞情况。结果 术后1周,32例食物嵌塞病人食物嵌塞症状消失,4例症状改善;术后2周,所有病人食物嵌塞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复查,无1例发生食物嵌塞。结论 序列调合法是治疗运动型食物嵌塞的有效方法。
食物嵌塞是由多种口腔疾病引起的一种并发症,临床十分常见。多数食物嵌塞是由于相邻牙之间没有正常接触关系,治疗时主要通过牙体修复方法恢复紧密的邻面接触关系。而另有一些食物嵌塞则发生于有正常接触关系的部位,一般采用调合的办法进行治疗,但由于这类食物嵌塞发生机理不清,临床医师针对具体病例又难以选择适当的调合方法,临床效果并不满意。作者分析了这类食物嵌塞的发生机理,选用3种调合方法合称为序列调合,来治疗该类型食物嵌塞病人取得良好疗效。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门诊病人中以食物嵌塞为主诉的病例。纳入标准:(1)后牙区食物嵌塞持续时间在1月以上,且每天进食均发生食物嵌塞;检查发现患者进食后所指后牙区段牙间隙有纤维性食物。(2)嵌塞部位牙齿邻面完整,尖探针探查邻面无龋,局部吹干后目测确定有接触关系。(3)嵌塞侧牙列完整,嵌塞间隙两侧牙齿无拔牙适应症,患处无严重错合畸形。(4)患者无严重的系统性疾患,有良好的依从性。
1.2嵌塞部位咬合检查 去除嵌塞部位的食物残渣,印模法取上下颌模型;隔湿吹干后在嵌塞间隙两侧牙的合面涂布少量硅胶细部,让患者做侧方合运动5次后在正中合位置紧咬合,5分钟后硅胶硬固;根据硅胶厚度及石膏模型判断是否存在杵臼式牙尖、是否缺乏食物排溢道及间隙远中牙齿的移动情况。
1.3 治疗步骤 根据咬合检查结果来决定调合内容。若合外展隙部位硅胶甚薄或穿透则调磨对合牙尖或嵴0.5-1mm;若合面发育沟处硅胶甚薄或穿透则加深窝沟0.5mm以形成食物排溢道;若接触区部位渗入硅胶则调磨远中牙齿牙尖的近中斜面硅胶薄、透处约0.2mm;调合完后局部用极固宁脱敏。术后1周、2周与6月复查食物嵌塞情况,若仍有嵌塞则重复检查与治疗过程。完全不塞或偶尔塞牙但与其它间隙无区别则认为是治愈;塞牙症状明显减轻但与其它部位比仍有差别则认为改善;塞牙症状减轻不明显则认为无效。
食物嵌塞的概念最早于1930年提出,指食物在强大的咬合力作用下楔入到牙间隙。 Hirschfeld根据食物嵌塞的病因将其分为5类:磨耗型;邻面无接触型;边缘嵴不齐型;先天性牙齿异常型;不良充填物型。国内学者根据食物进入牙间隙的方向将食物嵌塞分为垂直型与水平型,该分类法直观上容易被认同,数十年来一直作为经典分型。1994年郑第泽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嵌塞范围分为局限型、部分型、广泛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我们认为:从嵌塞字面的含义来看,应指物体进入某一位置不能活动;从病人的反应考虑,嵌塞过程食物应对牙周组织产生压迫或损伤。而食物从水平方向进入到牙间隙不易对下方的牙周组织产生损伤压迫;颊舌肌肉水平方向的分力也很难通过食物使牙周组织相对健康的牙齿发生移位。可以说水平食物嵌塞的概念限制了人们对食物嵌塞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真正的食物嵌塞都发生于垂直方向,水平食物嵌塞并不存在。尽管有研究报道水平食物嵌塞所占比例为9.7%.但流行病学的调查方式并不适合于食物嵌塞类型的区分,那些认为是水平食物嵌塞的病例只是检查者没发现垂直方向上的问题。食物在水平方向进入到牙间隙应称之为食物滞留。
食物嵌塞本质上是由于相邻牙接触区产生间隙所致,间隙可以产生于静止合或咀嚼运动过程。我们根据间隙产生的时空特点将食物嵌塞分为静止型与运动型。运动型食物嵌塞是指开口状态相邻牙之间有接触关系,咬合运动过程中接触区出现短暂分离而造成的食物嵌塞。运动型食物嵌塞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名称,如邻面紧密接触型、无解剖结构破坏型等。这种食物嵌塞病人检查时嵌塞部位没有明显间隙,间隙的产生是在咬合或咀嚼运动过程中,因此称运动型食物嵌塞更能反映其特点。我们分析该型食物嵌塞存在2种情况:一是侧方合运动过程中对合牙直接作用下间隙远中牙齿发生远中向移位而产生间隙使食物楔入,这种情况下用牙线试探接触区阻力小,邻面的自然磨耗也小,牙轴垂直或向远中倾斜;治疗时主要解决使牙齿远中向移位的力量。另一种由于食物在切碎过程中,对合牙通过挤压未能及时溢出的食物而达到分牙的效果,这类食物嵌塞接触区通常紧密,邻面的磨耗很明显,牙轴近中倾斜,间隙两侧的食物排溢道消失,少量纤维性食物卡顿于接触区;治疗时重点在于建立食物排溢道。有的病人可能两种情况都存在,治疗必须要根据检查所得针对进行,因调合过程是不可逆的而且极难更正,不当调合会加重食物嵌塞。
我们通过临床研究与分析认为单一内容的调合不能解决所有运动型食物嵌塞,而运用所有调合手段又不利于临床医师掌控。本研究选择三种调合方式合称其为序列调合法并给出对应的方法及适应证,在临床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调改间隙远中牙齿的近中斜面,使咬合力推动该牙向近中移动的观点最早由Wright1993年提出。1997年翁秋玮等根据间隙的宽度计算了调磨的厚度。徐军、余日月1998年用光合分析发现嵌塞部位远中牙上远中向斜面与近中向斜面受力之比偏小,认为是造成食物嵌塞的内在原因。我们也认为部分食物嵌塞确实存在牙尖近远中斜面在咬合过程中受力的不平衡,尤其是牙轴远中倾斜或刃状的远中边缘嵴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边缘嵴不齐也属于这种情况,调合前应做模型分析,并可多次调整促使间隙远中牙齿在咬合过程中产生近中移位倾向,使接触关系保持紧密。调磨对合杵臼式牙尖或嵴是临床医生治疗食物嵌塞时最常使用的方法,去除对合杵臼式牙尖可以使食物排溢道转移到对合,同时又不增加食物滞留的环境,十分有效;楔形尖、嵴正对间隙时通过食物产生强烈的分牙作用,在尖、嵴明显的情况下操作比较容易,反之则需要采用间接的方法如模型观察,从而做到准确调合。建立合面食物排溢道的方法有多种途径:一是扩大外展隙,作者的体会扩大外展隙在促进间隙处食物排出的同时也会增加滞留机会,并不是防止食物嵌塞很有效的方法,制备不当极易加重食物嵌塞;二是从合面向外展隙制备排溢道,该方法利于将食物排向颊舌外展隙而不滞留于合外展隙部位,但会削弱边缘嵴的强度;本研究选择了加深窝沟的方法,此方法利于食物粉碎,减轻局部牙齿的合力负担,而且调磨不易引起敏感,不破坏边缘嵴结构,操作者易掌握。
本研究表明:运动型食物嵌塞采用三位一体的序列调合疗效显著。1次调合后,88.9%的病人食物嵌塞症状完全消失;经过2次调合所有病人的食物嵌塞症状均消失;半年后复查无1例出现食物嵌塞。但运动型食物嵌塞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使牙齿产生永久性移位,失去接触关系,演变为静止型食物嵌塞;此时单纯调合治疗难度加大,有时不得不采用充填治疗;临床上如果不区分食物嵌塞的类型,调合治疗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