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扬刺”最早记载于《内经》, 是古人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和性质而创立起来的“多针刺法”。直到目前仍为针灸临床上常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之一,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齐刺法出于《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齐刺”适宜于病变范围较小,而病变部位较深的病症,目前亦适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痉挛等,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紊乱,以及周围神经疾病的麻痹和疼痛。
扬刺法出于《灵枢?官针篇》:“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则适宜于病变部位较浅而范围较大的病症。围刺法与之相似略有不同,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目前扬刺法常用来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臀上皮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疾病。
齐刺、扬刺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我们就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进行观察治疗。对于疼痛,中医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
一、齐刺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风”范畴,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临床常见风寒犯头证、风热犯头证、痰浊犯头证、瘀血犯头证、肝火犯头证,辩证论治取穴治疗,在此疼痛取阿是,用齐刺方法直一、傍二,缓解偏头痛,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止痛作用。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现代医学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有临床症状,但检查未发现有明显的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疼痛部位:三叉神经2、3支分布区多见,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单侧多见,有扳机点。治疗时以局部病变为主,在扳机点上齐刺,以增加针刺的面积与得气感应,加强刺激,增强针感,从而加强经络通调气血的作用,提高疗效。尤适用于经络不敏感、针感差及病程较长的患者。注意如扳机点不能碰时,选择邻近点取穴和稍缓循序渐进的方式。
二、扬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最易致残的并发症之一,多指在带状疱疹局部皮损修复后,持续90天以上的慢性疼痛。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初期肝胆湿热(带状疱疹),后期气滞血瘀,湿热阻滞(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早期清热解毒,后期活血化瘀。在病损部位采用扬刺的方法治疗取穴,以达到清解热毒,活血止疼的目的。梅花针是扬刺、围刺的一个延伸和推广,梅花针疗法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内经》对梅花针定义为“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由于刺得浅,所谓“刺皮不伤肉”,又称皮肤针。梅花针叩刺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特点就是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上进行叩刺,无痛、微创、刺络放血,起到疏通肌肤经络、开窍排毒、消炎镇痛的作用。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名感觉异常性股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出现蚁行感、麻木或疼痛等异常感觉,站立或行走时加重。临床上大致为风湿痹阻,瘀血寒凝所致。我们采用扬刺的方法取穴,强刺激手法,随后再用梅花针扣刺,取得较满意效果。
齐刺、扬刺亦用于穴位的取法,如:肩周炎取肩三针、腰痛取命门两肾俞、失眠焦虑取百会四神聪等等,由于在患病部位数针同用,加强了病变局部的针刺范围和针刺刺激量,使针刺的感应直达病所,因而可更有效地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起到舒经活络,宣通气血,祛瘀消肿,散寒止痛等作用,从而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疾病的痊愈。传统针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