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堆积。当肝脏中的脂肪堆积超过肝脏正常重量的5%时,就会出现脂肪肝。在大脂肪滴型脂肪肝中,大脂肪滴充满了肝细胞,并将细胞核移至外围。在小脂肪滴型脂肪肝中,小脂肪滴积聚在肝脏内,细胞呈泡沫状,细胞核居中。
弥漫性肝脏脂肪变性通常是分区的,与临床上见到的许多疾病有关。在发达国家,酗酒、肥胖和糖尿病是造成大脂肪滴脂肪肝的最常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营养不良(尤其是吃蛋白质缺乏的夸父病儿童)、先天性代谢紊乱(糖原、半乳糖、酪氨酸或同型半胱氨酸)、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发热的系统性疾病。
小脂滴型脂肪肝可发生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Rey综合征、某些肝脏毒性药物(丙戊酸、四环素、水杨酸盐)和先天性代谢缺陷(如尿素循环酶缺乏或线粒体内FFA氧化障碍)。在我国,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饮食、嗜甜、长期饮酒。症状、体征和诊断 大脂肪滴脂肪肝常在体检中发现,多见于酗酒、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压痛和黄疸。脂肪肝往往与其他肝脏疾病中常有的异常生化检查不一致。碱性磷酸酶或转氨酶可能轻度升高,超声检查,特别是CT可以发现多余的脂肪。脂肪肝可能只有通过肝脏活检才能确诊。因为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可以提示肝脏毒素的作用和存在未知的疾病或代谢紊乱,所以脂肪肝的诊断可能促使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脏中也存在脂肪沉积,常见于肥胖或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在空肠旁路,也可发生于营养不良者,并与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合成雌激素、依那西普、他莫西芬)有关,可能出现肝脏肿大,组织学诊断依赖于大脂滴脂肪变性和小叶炎症,有时伴有纤维化和Mallory玻璃体囊肿。这常常见于因其他原因进行肝脏活检的患者,如无症状的患者,血浆转氨酶升高2-3倍。重要的是要确保在诊断时没有饮酒。小脂滴型脂肪肝有明显的症状,如疲劳、恶心和呕吐,随后可迅速出现黄疸、低血糖昏迷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大脂滴脂肪肝本身是无害的,通常是可逆的。即使在病灶患者中也可发生逆转(例如,妊娠期脂肪肝,早期分娩可挽救生命)。酒精性脂肪肝可伴有炎症和坏死(酒精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的长期肝损伤。小滴脂肪肝的发病速度更快,如果病人能活下来,往往可以逆转。除了去除病因或治疗基础疾病外,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即使是肥胖和糖尿病的脂肪肝,一般也不认为会发展成肝硬化。尽管酒精或四氯化碳等肝脏毒性物质(也可引起肝脏坏死)最终可导致肝硬化,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脂肪肝可导致肝硬化,需要有一些其他因素参与。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后良好,没有进一步的组织学或临床表现,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脏纤维化并进展为肝硬化。肥胖的病人应该减轻体重,尽管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据报道,熊去氧胆酸治疗是有效的,没有临床控制。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其实很简单,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
脂肪肝是可逆的,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预防和逆转:
1.饮食清淡;
2.忌酒;
3.尽量少吃或不吃甜食,不喝甜饮料;
4.每天快走一小时,约5公里。坚持三个月,就可以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