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是一种以结肠、直肠黏膜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腹泻腹痛、腹胀或里急后重,大便带有黏液或脓血便,常伴有神疲乏力、纳差,排便不净、肛门坠胀、心情烦躁等症状。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病位在肠,脏腑在肝、脾胃、肾。
一、病因病机
在同一外界环境条件下,受同样致病因素影响,有人发病,有人则不发病,究其原因:《景岳全书》:“泻泄之本,无不由脾胃”。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由于先天或因饮食不节、劳累、日久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以濡养全身,痰饮内生,或湿邪日久化热、化寒;停于肠间,大肠传导失司,气血与肠中糟粕相博结,损伤肠络。久泻不愈,日久及肾,导致脾肾阳虚。另外,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克犯脾土,肝脾不和,肝郁脾虚,导致脾胃损伤。
总之,本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结,痰湿阻滞,气滞血瘀为标。另一方面正气不足又易为外感、饮食、情志所伤,则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二、辨病与辨证论治
任何疾病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关键的环节。要针对病症的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扶正与祛邪并重。
1、急性发作期:症见腹泻、腹痛、腹胀、大便日行10余次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神疲乏力、纳差消瘦,舌红、苔黄厚腻、脉铉数。便常规检查:有大量红、白细胞(如红细胞20―30个,白细胞满视野)。此阶段多数为湿热之邪、阻滞肠中,与气血博结,血败肉腐。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2、慢性期:该期是相对于急性发作期而言,仍然可能有黏液脓血便,但便常规+潜血示:红细胞有0―8个,白细胞有1―5个,较前有明显的减轻。以扶正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施治如下:
(1)脾虚湿热型:症见腹泻腹痛、腕腹胀满、大便日行数次,有黏液脓血、肛门灼热、有排便不净感,乏力纳差,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益气健脾。
(2)脾气虚弱型:症见腹痛、大便溏薄、日行数次伴有黏液或不消化饮食,进食生冷、油腻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铉细弱。治以益气健脾、利湿。
(3)脾肾阳虚型:即出现全身的虚寒症状,怕冷遇寒则腹泻腹痛症状。
(4)肝脾不和型:症见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大便日行1次或数次,带有黏液,便后痛减,尤以情绪失调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铉。治以疏肝健脾。
(5)保留灌肠治疗方法
该法是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药物直接到达病所,发挥作用,避免了消化道对其的影响,保持了药物的性能,快速充分的发挥了治疗作用,其疗效肯定。采用辩证用药:黄连、连翘、甘草等,再配合口服中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便潜血阳性的患者,可在煎好的灌肠药中加入三七粉3g或青黛2g以活血止血,清热;若局部溃疡重者可加入锡类散(西瓜霜、硼砂、青黛、冰片、珍珠、牛黄等)1g,以解毒消肿、生肌止痛。十五天为一疗程,后停用一周,再用下一疗程。
然而本病源于脾胃虚弱,且易复发,重在预防,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要注意保暖,节制饮食,加强锻炼。另外,在当今的社会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是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