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肛管结缔组织的功能是什么?
肛管结缔组织包括联合纵肌、外括约肌结缔组织、内括约肌结缔组织、粘膜下结缔组织、皮下结缔组织、坐骨直肠窝结缔组织几部分。
其功能及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
排便与自制作用:联合纵肌是内直肠纵肌的直接延续和肛提肌的部分延续所构成,故排便时肛提肌和直肠纵肌收缩,必将使肛管上缩,官腔扩大,肛门张开,排便终止时则相反。联合纵肌在此过程中协助肛管周围的肌肉共同维持正常排便功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李国栋
括约功能:肛管结缔组织呈网状,这些网状结缔组织将肛门括约肌缠绕、分隔,并使之连为一体,当括约肌收缩时,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一起活动,共同完成括约功能。当部分括约肌在手术时被切断,因结缔组织网的缠绕作用,使断端不发生很大的分离,有利肛门括约功能的完整性。
支持作用:肛管结缔组织以联合纵肌为中轴,将肛管直肠与四周组织连结起来成为功能整体,固定在盆膈及其筋膜、骨盆侧壁及肛周皮肤。好像建筑物的钢筋架,当咳嗽、排便腹压增高,特别是粪块在腹压推进下,有较强的垂直力作用肛管。仅依靠括约肌的持续性张力和收缩是很难抵挡腹压力给予肛管的强大压力,在此情况下,肛管结缔组织在防止肛管各部位置下移或粘膜脱垂起重要作用,如联合纵肌发育不良,或其网架结构的变性、萎缩,破坏了肛管的稳定性,就会发生肛管外翻和直肠脱垂。
2.肛门内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的延续部分,是不随意肌,没有肌内神经节;即使部分或全部切断也不影响肛门的自制功能。但在外刺激下,如稀便、直肠内气体或附近随意肌的收缩,均能反射性引起内括约肌的张力增强。
内括约肌借其平滑肌特有的延展性,充分松弛时能保证肛管的足够程度扩张,为排便做准备。终止排便时,内括约肌收缩使肛管排空,其产生的强有力逆蠕动波,将残留粪便向上推入直肠。
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环肌层的固有特性,易痉挛。一般肛管损伤,极易暴露出内括约肌,引起发炎和痉挛,产生疼痛。如长期痉挛,其肌肉组织的结构改变,导致病理变化,如肛裂和肛管紧窄。
内括约肌除有机械性关闭肛门作用外,尚参与随意性抑制作用。排便时,外括约肌随意性收缩,阻止内括约肌放松,后者通过神经反射抑制直肠收缩,使粪便潴留在直肠内,从而达到肛门自制目的。此种过程称随意性抑制作用。如果破坏了内括约肌,则外括约肌收缩时就不能引起上述反射活动,直肠会持续收缩,当外括约肌疲劳时,导致肛门部溢出粪便。因此,内括约肌在随意性自制作用中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肛门失禁的手术治疗中应重视内括约肌的修复。
3.什么是栉膜带?栉膜带是病理组织还是健康组织?
栉膜是指齿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肛管上皮而言。此上皮是移行上皮,皮薄而致密,色浅红而光滑。栉膜和栉膜带是两种不同的含义,栉膜带是位于栉膜区的皮下,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其厚度为1.5~5.3mm。组织学证实,为正常的组织。由于肛门栉膜区上缘有肛门瓣、肛隐窝、肛腺和肛门导管,加之栉膜本身十分脆弱,易发生损伤而导致其下栉膜带的发炎,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引起栉膜区皮下结缔组织增生,栉膜带增厚,失去弹性,或与内括约肌粘连,导致肛管狭窄,造成所谓肛门梳硬结,长期的炎症反应可引起栉膜带纤维化,而栉膜带发炎引起肛门痉挛,造成肛管疾病久治不愈,故在检查肛裂或肛管慢性炎症患者时,常发现弹性差的环状栉膜带,使一些人误认为栉膜带属病理性组织。当然在治疗过程中松解或切断此组织,使肛门恢复扩张能力,那些导致栉膜带发生的疾病也会缓解。在肛裂治疗中,单纯切断栉膜带或内括约肌是困难的,往往同时也切开了增厚的结缔组织,即栉膜带。因此,肛裂的内括约肌切断术,应包括切断内括约肌和栉膜带两部分。
4.肛门口分泌物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肛门口分泌物增多的原因很多,可以是生理性,也有病理性。
肛门部皮脂腺、汗腺分泌旺盛:由于肛门深陷于两侧臀部之间,这种深陷的位置。对于肛门周围的汗液蒸发颇为不利,尤其是体形肥胖的人,肛门位置更深,造成肛门周围潮湿。也有些人皮脂腺、汗腺分泌旺盛,如不注意卫生,也引起肛门部分泌物增多的症状。
老年人或体弱者的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造成肛门闭合不严,肠液和肛门液流出肛外,产生分泌物增多的症状。
严重肛裂和外口在肛门附近的肛瘘,因炎性渗出多,溢出肛外,产生症状。
肛瘘、肛裂手术,切断较多的外括约肌和全部内括约肌,使肛门闭合能力下降,肛门液和肠内液体也能流出肛外,此种情况属手术后遗症,临床称之为术后肛液外溢。
完全性直肠脱垂III度,常发生肛门括约肌无力,行走、劳累时直肠全层或粘膜脱出肛外,其直肠粘膜表面的液体将污染肛周皮肤,导致肛口部有大量分泌物的症状。
肛门湿疹、疱疹,肛门接触性皮炎,也是造成肛门局部分泌物增多的因素。
5.肛肠疾病检查常选择那些体位?
检查及治疗肛门、直肠疾病时,应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和检查的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体位,常用体位有以下几种:
侧卧位:通常采用左侧卧位,有时应手术的需要,亦可采用右侧卧位。正确的侧卧位姿势是臀部靠近床边,上侧的髋膝各屈曲90度,下侧髋膝屈曲45度,此体位适用肛门直肠部小手术或病重、年老体弱的患者。
膀胱截石位:病人仰卧,两腿屈曲向上举放在左右两侧腿架上,臀部移到床边,或病人自己双手抱住大腿。充分暴露肛门。此体位手术时术区暴露较好,一般不作为检查体位。
胸膝位:病人俯卧,双膝屈起,跪伏床上,肘关节和胸部紧贴床铺,臀部抬高,是检查的常用体位,但不能持久,病重或老年体弱不不宜采用。
蹲位:病人下蹲作深呼吸,用力增加腹压,适用于检查脱肛、直肠息肉和痔脱垂病人。
弯腰扶椅位:病人向前弯腰,至少达90度,双手扶椅,暴露臀部,此种体位适用门诊检查。
俯卧位:病人俯卧在手术台上,臀部垫高,头部和双下肢较低,这种体位适宜手术。(有图)
6.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易患肛肠疾病?
1977年对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57292人进行普查,肛肠病发病率为59%,女性发病率为67%,男性为53.9%,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出13.1%。
为什么妇女患肛肠病较多呢?这是因为妇女在生活过程中,骨盆脏器受压迫和血流受阻的机会较多,不断造成骨盆脏器充血和淤血,影响肛门的血液循环;直肠受到压迫,使粪便通过受阻,排便不畅。这些都是诱发肛门病的发病因素。
经期和孕期能使肛门负担加重,有些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常出现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每2~3天排便一次,造成排便困难。在妊娠后期,因胎儿增大压迫直肠,除了排便困难之外,同时使直肠肛门的静脉血回流发生障碍,这样不仅容易发生痔,并且可使原有的痔进一步加重。
产褥期的发病机会较高,产妇分娩后,由于腹腔空虚,便意感变得迟钝,加上腹壁松弛活动减少,排便无力和排便困难的症状增多,常常数日无排便症状。粪便在肠道中滞留时间过久,高度硬结,结果强力排便就会损伤肛门直肠引起肛肠疾病。
除上述孕、产妇女外,妇女到了更年期,多半肌肉变得松弛无力,与肛门功能有关的组织如括约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等同样变得无力,肛门功能下降。与此同时,妇女更年期往往出现内分泌与神经功能失调,使人烦躁,有排便感而又便不尽的感觉,造成频繁去厕所的现象,也是诱发肛肠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