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肛门与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最后通道,从食物的摄取到残渣排出体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这个过程几乎全部在上消化道完成。直肠没有消化作用,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分、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并储存已经被吸收过的渣滓。所以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主要为排便。排便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不但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还需腹肌、膈肌、肺、肛提肌、肛门括约肌的配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李国栋
2.直肠柱、肛门瓣、肛腺在临床上有何重要意义?
直肠柱也称肛柱是直肠下段的主要结构,直肠下段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形成6~8个纵行条状皱襞,临床称之直肠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同名静脉所形成的直肠上静脉丛,这些静脉丛曲张,扩大而形成内痔。
肛门瓣:相邻近的肌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粘膜皱襞称为肛门瓣,是原始肛直肠粘膜的残痕,其上缘游离,下缘与肛管上皮连续,两侧则与相邻的肛柱表层相连续,因此在肛柱间,肛门瓣之后,齿线之上,形成8~10个小窝,呈漏斗形,称为肛隐窝。实际上肛门瓣是肛隐窝的前壁,使肛隐窝呈口朝上,底朝下的口袋状,隐窝底部有肛门腺体。肛门瓣易受粪便的摩擦造成撕裂样损伤,可发生肛裂,肛隐窝炎等疾病,肛隐窝炎的进一步发展,感染波及肛腺,可造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腺位于肛隐窝的底部,肛隐窝是齿线部直肠柱之间粘膜表面呈杯口状凹陷。肛隐窝深约3~5mm,大部分肛隐窝底部有肛腺,能分泌出粘性液体润滑大便。肛腺的分布个体差异很大,一些完全在粘膜下,一些能深入到括约肌层,一些分支可穿过内括约肌进入联合纵肌层。由于肛隐窝开口向上,易受粪便污染、损伤而感染,引起肛门腺的感染,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故有90%肛瘘的内口在肛腺部。
3.什么是齿线?齿线上下有什么不同?
齿线是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于直肠下端有直肠柱、肛门瓣、肛窦、肛乳头等结构,而使直肠下端边缘成为锯齿状而得名。(也有称梳状线)是重要得解剖标志。齿线上下有很大区别,所以临床工作上更显重要。
4.为什么说齿线在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时有其特别得意义?
齿线不仅仅是一条解剖得分界线,在临床医疗工作上十分重要,它的重要意义归纳起来有一下几项:
齿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齿线上是直肠粘膜,齿线上形成的恶性肿瘤大多数为腺癌、粘液癌。齿线下为移行上皮,形成的癌肿为鳞癌。
由于齿线附近的血液一部分通过门静脉系统,一部分经下腔静脉系统,且二者间在齿线部有交通支存在,当肝脏、脾脏疾病造成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可在直肠下端齿线附近引起静脉曲张而形成侧支循环,因直肠下端静脉扩张,易导致静脉破裂产生严重便血症状。
齿线也借以区分痔疮种类,发生在齿线以上的痔称为内痔,齿线以下的痔叫作外痔,齿线上下痔融合为一体是混合痔。
齿线以上的直肠的神经属植物神经,这类神经对疼痛不敏感所以齿线以上部位的疾病如内痔、直肠炎、直肠息肉、早期直肠癌,常常不感到有明显疼痛。齿线以下肛管是由脊神经支配,属感觉神经,对疼痛相当敏感。如肛裂、炎性外痔、肛管癌常以疼痛为特点。
齿线以上直肠的淋巴液是向上流入内脏淋巴系统的盆腔淋巴结;如果直肠癌有淋巴转移时,首先发生盆腔内淋巴结肿大。齿线以下肛管的淋巴液是流向属于体淋巴系统的腹股沟淋巴结,患肛管癌时,一旦发生淋巴转移,会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齿线是胚胎发育上内胚层与外胚层这2层原始组织相融合的地方,所以几乎全部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病变都发生在齿线附近。
5.什么是肛管直肠环?有什么生理功能?
肛管直肠环是指肛管与直肠连接处括约肌群的总称,它对维持肛管自制起关键作用。此环由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层、肛提肌、联合纵肌和耻骨尾骨肌组成。直肠指诊时,由括约肌间沟向上移动,至肛管上端可突然向后触到一清楚的边缘,即为此环位置。如让被检查者收缩肛门,有明显的勒指感觉。肛管直肠环对维持肛管自制起重要作用,手术如完全切断此环,必然引起肛门失禁,如保留此环,即使切断括约肌,肛门的自制功能也无重大影响,故手术时应注意保护此环。若手术中必须切断肛管直肠肌环时,最好是循肛管后正中线。沿肛尾韧带纵行切开,这是因为肛门外括约肌浅部、深部及耻骨直肠肌都有部分肌纤维附着于肛尾韧带,耻骨直肠肌的部分纤维还与耻骨尾骨肌相交错。因此,这种切开方法使肌纤维还与肛尾韧带相连,不致于大幅度回缩,术后肛管直肠环的完整性多较好,不致造成严重肛管闭合不全或肛门失禁。如必须在其他部位切断此环,可采用挂线疗法,即以线代刀,在15天左右缓慢将此环切开的同时,部分肌纤维在挂断后又重新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固定,从而在全部挂断此环时,已有相当一部分肌纤维重新粘连,维持肛管的正常功能。
目前对肛管直肠环的解剖和生理学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有些问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