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在首次发作前有一段较长的前驱期(prodromal phase),即有一系列亚临床症状,包括感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等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该阶段,而DSM-IV中并没有提出明确诊断,目前较公认的是将这一阶段的表现称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sychosis risk syndrome,PRS)”,这类人群称为“超高危人群(ultra-high risk for psychosis,UHR)”。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存在前驱期,往往会在转化之前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曾有研究对49名超高危人员进行了一年的随访,其中20名转化为精神病性障碍,转化率40.8%。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1年平均转化率为22%,2年平均转化率为36%。与以往相比,近几年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转化率较之前降低,可能与前驱期症状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
因此,早期的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提高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识别和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症状学预警因素
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的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围产期并发症、病前社会功能、病前性格、最近的生活事件等。目前已证实,超高危人群通常存在一些可预测因素,有助于提高疾病识别率。在一项研究中,基线评估时,古怪的信念和奇幻的思维被证明是未来转化的显著预测因子。
另一项研究发现,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的超高危人群有较明显的社会退缩、性格内向和怪异思维。因此可认为超高危人群多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同时,多数人会有阈下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如多疑、感知觉异常和社会功能下降等。
通常用来描述精神分裂症前驱功能的有:神经症性症状(焦虑、坐立不安、烦躁等),情绪有关的症状(抑郁、快感缺乏、自罪、自杀意念等),意志的变化(冷漠、兴趣缺乏、疲劳等),认知的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身体症状(躯体主诉、体重下降、饮食差、睡眠障碍等),弱阳性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行为改变(社交退缩、怪异、冲动、攻击行为等),其他症状(强迫、解离、敏感等)。
但这些症状特异性较低,临床上无法单独诊断前驱期,仅有助于提高对精神分裂症的预警意识。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方式是借助识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