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化学中我们知道由于溶液浓度高,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形成颗粒。而人体中某些物质成分由于不能继续分解被人体吸收,导致从体液中析出,形成晶体颗粒,由此我们称其为结石。当结石发生于肾脏,我们就称其为肾结石;当结石发生于胆囊我们就称其为胆结石等等。
什麽是泌尿系结石病?
在人体泌尿系统中存在的结石我们统称为泌尿系结石,临床上称该病为尿石症。人体产生结石,有的患者浑然不知,有的病人疼痛难忍,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既使那些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当诊断为泌尿系结石后,也应该及时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
人体的泌尿系统都包括那些器官?
人体的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在男性由于前列腺包绕部分尿道,构成了前列腺部尿道,所以在男性还应包括前列腺。肾脏与输尿管是按照人体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尿液从肾脏产生后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肾脏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它的构造是怎样的?
肾脏在人体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外形酷似蚕豆。成人的肾脏长约12~15cm,宽约5~6 cm,厚约3~4 cm,重量大致为120~150克。肾脏位于腹部上方的位置,就在肠道的后方,紧贴在腹后壁上。它们在腹部位置非常高,其上部到了最后一根肋骨后方,这意味着肾脏可以部分的受到肋骨的保护。如果打开肾脏,你会看到肾脏被分成两部分:一是核心部分或髓质,由略带粉色的锥体构成,二是呈褐色的外层,即皮质。如果借助显微镜观察,你会发现肾脏的髓质和皮质是由细微的毛细血管和细小管道构成的密密的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就可以过滤通过毛细血管的血液,形成尿液以排除人体多余的液体和废物。最初接受尿液的漏斗状结构我们称之为肾小盏,2~3肾小盏可以汇成一个肾大盏,而3~4个肾大盏则合并为肾盂。尿液经过肾小盏、肾大盏汇入肾盂,然后经过输尿管排入膀胱。
肾脏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肾脏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过滤血液并且保证离子浓度刚好合适以便机体所有细胞都能完善有序地工作。像神经和肌肉这样的‘电’组织就是依靠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水平来协调工作的。肾脏调节机体内液体流量并在排泄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排除废物,尤其是细胞从蛋白质分解中产生的含氮废物。这一废物首先被转化成氨,由肝脏将其转变成尿素以减少毒性。血液中的尿素被携带到肾脏,在此随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肾脏不能很好地发挥极其重要的功能,人的身体就会很快的倒下去。
输尿管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有什么作用?
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的一对富于肌纤维的细长的管性器官,正常位于脊柱的两侧,上端起自肾盂输尿管交界处,下端终止于膀胱。输尿管的长度在男性约为25~30cm,女性约为25~28 cm。输尿管通常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输尿管起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止于跨越髂血管处;中段输尿管起于其跨越髂血管处,止于进入膀胱处;输尿管在到达膀胱后,还要在膀胱壁内走行一段距离才能进入膀胱,这一段称为下段输尿管。输尿管的直径一般为7~9mm。有三个狭窄部位,第一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交接处,第二狭窄位于输尿管下行跨过髂血管处,第三狭窄位于输尿管穿入膀胱壁处。当肾结石落入输尿管内常常容易停留在这三个狭窄部位,造成梗阻,引发疼痛症状。输尿管的功能是将肾盂的尿液输入膀胱。输入的方式是通过输尿管平滑肌有规则的运动,即输尿管蠕动来完成。
膀胱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有什么作用?
膀胱是一储存尿液的器官,其位于耻骨联合后方,盆骨的前部。其形态、大小、位置与储尿量的多少有关。成人排空的膀胱呈扁圆形,充盈的膀胱呈圆锥形,平面向上,两侧面向下,倒立在骨盆腔内。膀胱的功能是储存尿液和间歇性排尿。在正常情况下,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反射性引起人体的排尿活动,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
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结构都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
在人体男性和女性尿道拥有着不同的构造。成人的男性尿道长约16―20cm,呈乙字状弯曲,全长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列腺部、膜部及海绵体部。海绵体部又可分为尿道球部和尿道阴茎体部,临床上将海绵体部尿道称为前尿道,将膜部及前列腺部尿道称为后尿道。尿道内径约为5~7mm,全长有三个狭窄、三个膨大,狭窄部分分别是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及尿道外口,膨大部分分别是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及尿道舟状窝。膨大部位是结石易于停留之处。相比而言女性尿道就显得短而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平均长约3~5cm,其尿道起始部较男性为低,其走行方向几乎成直线,向前下方穿过尿生殖隔而开口于阴道前庭。
男性前列腺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它的构造是怎样的?
男性前列腺位于膀胱颈与尿生殖隔之间,重量大约为20g,前列腺包绕着部分尿道,构成了前列腺部尿道。前列腺是由管泡状的腺体组织和前列腺导管组成,前列腺的腺泡共约30―50个,它们总共汇集成15―30条前列腺导管,又叫前列腺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的精阜两侧。如果前列腺导管阻塞,可以导致前列腺液储留,日久会形成前列腺结石。
为什么会患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的病因比较复杂,绝大部分病因是不清楚的。但是人类始终未放弃对该病的研究。从考古学发现证实几千年前人类就已患泌尿系结石。公元130-200年古罗马著名医师Galen就提出结石病与遗传、种族、气候、饮食、饮水、饮酒、痛风、风湿以及代谢病有关,并认为痛风石和尿石的性质和来源相同。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对结石病的记录。中医医书中的“石淋”指的就是尿石病。虽然古代中、外文献对结石病均有大量记载,但对结石的形成却无明显的研究。直到近代18、19世纪,随着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的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强调结石的基本病因、成分和类型。十九世纪的英、法医学人士对泌尿系结石做了大量研究,明确肯定饮食与尿石的形成有关。到19世纪中叶Meckel Von Hemsbac 提出尿石形成主要依靠一些有机物与其他可沉淀物,认为:因尿路炎症形成的有机物的胶着或粘基质的作用而形成尿石。进入20世纪,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除前人提到的结石原因外,患结石实际上是全身疾病的一个症状,是全身代谢的紊乱导致。进入现代社会,尽管仍对大多数泌尿系结石病因不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最终将病因分为代谢紊乱和局部因素上取得了共识,有些泌尿系结石的病因已能明确诊断,例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就是引起尿结石的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