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特指内服的膏剂,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普遍认为冬季是服用膏滋药的最佳时期。但是,根据膏方历史沿革、春夏季节及疾病特点、膏方组方特点,在春夏季节应用膏方是有实际意义的。
1、膏方历史
沿革膏方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里,以敷贴外用为主。内服膏方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的“大乌头煎”和“猪膏发煎”,以治疗为主。补养类膏方出现于隋唐时期的《千金方》,逐渐认识到膏方的滋养优势。江南肾命学派的理论将《黄帝内经》的“秋冬养阴”、“肾藏精”、“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等观念融合到命门学说中[1],发挥冬令进补。医家又将在剂型方面适宜滋养的膏状内服剂型应用于冬令进补,膏滋方由此兴起。由于冬季特点为阳气潜藏,此时服用一些滋补肾命的药物,将有利于肾的藏精功能,加强命门的元精储备,提升来春天新一轮的生发机能(水生木)。
但是把膏方仅仅认为是秋冬进补之品有失偏颇。以著名膏方“黄连膏”为例[2],从南北朝的《刘涓子鬼遗方》的外科外用发展到金元时期的《活法机要》的口服剂型,经历历代医家至现代应用,广泛用于皮科、外科、伤科、眼科、内科,效果显著,不局限于四季变化。以治疗为主的膏方,围绕疾病为中心,不拘于季节。
2、春夏季节特点
《黄帝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是基于人体阳气和太阳光照长短四季变化规律。
从“秋分”的太阳光照时间开始短于黑夜,阳气逐渐闭藏,霜降时开始寒流南下,北风多吹,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南移。虽然光照在缩短,但是阴阳的比例还是以阳为主,所以还要固护阴气。到了“冬至”,光照时间最短,阴气达到盛点。
从“立春”到“春分”,阳气初升尚未充足,阴气仍然旺盛。表现在气候上就是:温度回升缓慢,春寒料峭,仍有冬季的寒气。治疗和保健上需要保护阳气不为阴寒所伤。在“春分”这天,阴阳达到一个平衡,阳气增长到与阴气相当的程度,此后阴气逐渐减弱,阳气越加充盛。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春天的另一个季节特点显露出来:多风。“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
从“立夏”到“夏至”,阳气越来越充盛,太阳光照时间延长,直至“小暑”后进入“三伏”后,一年中温度最高湿度最大,阴气被阳气所迫而伏藏。到了“立秋”,湿气渐肃,温度渐凉。
春天和夏天阳气在生长,由于其阴阳消长变化对于疾病的影响,保健方面则以养阳为主。
3、体质辨识与春夏疾病特点
3.1基于体质分类,把国人分为平和质、特廪质、气虚质、气滞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其中单纯虚型均适合秋冬膏方补养,但是秦伯未先生亦认为,慢性虚损性疾病长年均可适当补养。对于特廪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则在四季交季时加以调理比秋冬持续治疗有效。对于复合型体质,尤其是虚实相合的体质,单纯在秋冬季节调治的效果欠佳 ,比如阴虚阳亢、阴虚风动、阴虚痰热、阳虚血瘀等。
3.2 春季疾病的病因以风为主,包括内风和外风;病机以肝为中心。春季常见病为风热感冒、痘疹、肝炎、过敏性疾病、高血压等。夏季疾病的病因以火和湿为主,病机以心和脾为中心,常见病为暑湿感冒、热射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失眠、疖肿等。治疗方面重于疏风、清热。
4、膏方组方特点
膏方不仅有滋补作用,也有治疗作用,秦伯未先生[4]所谓“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王省、赵杨[5]在探讨膏方防治卒中时分析膏方特点是方制博大、以方剂更迭,配伍灵活、以药对为单元;容寒温于一炉、纳五脏用药于一体,阴阳相得、草木金石动物药滋荟萃,处方用药,以静为主,动静结合。春夏膏方的组方特点,围绕肝、脾、心三脏为主,结合清热与滋阴,疏风与潜阳,芳香燥湿与益气,通补兼施,升降并调,以达到阴平阳秘、调和阴阳的目的。
5、典型病例:体质调理与疾病治疗相结合,举其治疗睡眠障碍膏方二例,以探讨春夏膏方应用。
5.1病例一:岳××,男性,48岁,初诊时间:2011年4月13日(清明后第8天)。主诉睡眠障碍二十余年。病人二十年来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为主,时早醒,打鼾,醒后仍疲倦,易头晕,随体位变动而诱发,自感身体沉重不轻松,咽中如有痰堵难出,易焦虑,自汗,懒言,皮肤易有抓痕,食欲可,无腹胀,大便一日1-2行,小便可。既往于2008年于北大医院诊断为“睡眠呼吸障碍综合症”,未持续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高血压发现5年,血压最高170/100mmHg,服用倍他乐克、络活喜、雅施达治疗。舌象:舌暗红,苔薄黄。脉象:沉弦缓。体质自测量表分类:阴虚型湿热型血瘀型。中医诊断:肝阳上亢,心肾不交,兼有血瘀。膏方:天麻15g、葛根30g、桑寄生15g、钩藤(后下)15g、夜交藤20g、川牛膝15g、炒杜仲15g、黄连6g、肉桂1g、炒枣仁20g、知母15g、茯苓15g、远志12g、生龙齿(先下)30g、丹参15g、川芎15g、地龙12g、三七粉(冲服)6g、法半夏9g、生地黄18g、玄参15g、夏枯草15g、麦冬15g、当归15g。上方共28剂,熬煮浓缩后,兑入蜂蜜200g收膏,服用四周,早晚各30g。一月后,病人主诉入睡困难明显好转,其他症状如头晕、乏力、焦虑、自汗好转,仍有咽中物堵感。守上方继续制膏服用一个月,诸症皆减。
按:本病人虚实夹杂,痰瘀互阻,肝肾不足,风火相煽。治宜标本兼顾。此方清补兼施,用黄连、生地、麦冬、玄参清心胃之热,天麻、钩藤、川芎、地龙、葛根疏搜厥阴、阳明之风,半夏、夏枯草清化痰热,夜交藤、生龙齿、炒枣仁安神助眠,杜仲、生地补肾,丹参、川芎、地龙、三七、当归活血,牛膝、杜仲、肉桂、生地黄引火归元。病人主诉的睡眠困难、鼾症、血压高三大主症减轻〉70%。
5.2病例二:丑××,女性,50岁,初诊时间:2011年3月23日(春分后第三天)。主诉睡眠障碍五年。病人五年前绝经后反复出现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眠不安,多梦,易焦虑,易害怕,情绪低落,自汗,易喷嚏流清涕,畏热,腰酸,自觉面热、口干,健忘,夜尿1-2次,大便一日2次,质稀。既往腰部筋膜外伤史,高脂血症,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体检女性激素偏低,有子宫肌瘤。舌象: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细。中医诊断:阴虚内热,肝脾不调。体质自测量表分类:气虚型、阴虚型、气郁型。膏方:知母15g、黄柏12g、生地15g、山药12g、山萸肉12g、浮小麦30g、大枣10g、生甘草10g、炒枣仁20g、莲子心9g、生龙齿30g、郁金12g、石菖蒲10g、黄连6g、全瓜蒌15g、法半夏9g、炒白术15g、茯苓15g、香附12g、炒栀子12g、淡豆豉10g、紫贝齿(先下)30g、生薏米15g。上方共28剂,熬煮浓缩后,兑入蜂蜜200g收膏,服用四周,早晚各30g。病人服上方后睡眠明显好转,间隔两个月未复诊。于当年7月14日次诊,主诉睡眠明显好转,时有心烦,无明显口干面热,易流涕喷嚏,自汗减少,头汗多,大便一日1-2行,不成形,夜尿0-1次。舌象: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细。膏方:知母15g、黄柏15g、生地18g、山药12g、山萸肉12g、浮小麦30g、大枣10g、甘草9g、炒栀子12g、淡豆豉10g、莲子心9g、竹叶12g、灯芯草3g、生龙齿(先下)30g、首乌藤20g、远志12g、桂枝9g、白芍15g、苍耳子9g、辛夷花12g、郁金12g、石菖蒲9g、鹅不食草12g。共28剂,熬煮浓缩后,兑入蜂蜜200g收膏,服用四周,早晚各30g。治疗后2个月,电话回访,病人睡眠障碍主症减轻70%以上,汗出、喷嚏、害怕等次症减轻〉90%。
按:此病人绝经5年,肾阴大衰,阴虚火旺,动扰心神,心肾不交。膏滋以知柏地黄丸为基础方以滋补肝脾肾、清降心肝之火。首诊时加以疏肝理气、清化热痰、除烦安神。次诊时热痰症减,心肝余热,气不内敛,故在基础方外加收敛与通窍之品,用莲子心、竹叶、灯心草使余热从小便而走,用首乌藤、远志、菖蒲、龙齿安神定志。病人虽有气虚之症,但辨舌脉候认为以阴虚、痰热为主,两次就诊均未用补气之品而取得较好疗效,源于对当时季节特点结合考虑的缘故。首诊于“春分”后,病人当时肝郁、痰热扰动心神明显,因“气有余便是火”,予香附、郁金疏肝,小陷胸方清化热痰,紫贝齿、生龙齿清热定志,同时白术、茯苓、薏米祛湿而脾气自复。次诊时正是“小暑”后7天,进入“三伏”阶段, 阳气被阴邪(湿邪)所迫而伏藏,故使用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用苍耳子、辛夷花轻清通窍以使被伏藏的阳气有通达之机。
6、结论:综上,膏方作为中药剂型之一,有补养作用,亦有治疗作用。由于其方药组成繁复,可顾及治疗疾病与调理体质、四季阴阳变化等多方面,在慢性病调治与体质调理方面有其优势。在春夏季节,结合疾病特点、体质分类、考虑季节因素,使用膏方有实际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