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
⑤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
二:鉴别诊断
①无条件做CT检查时应与脑梗死鉴别。
②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征不明显者,应注意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中毒(酒精、药物、一氧化碳)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肝性昏迷、尿毒症)鉴别,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头颅CT无出血性改变;
③外伤性颅内血肿多有外伤史,头颅CT可发现血肿;
④出血位于壳核、苍白球、丘脑、内囊、脑室周围深部白质、脑桥、小脑者,若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基本上可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人脑叶出血若无高血压及其他原因,多为淀粉样脑血管病变所致;血液病及抗凝、溶栓治疗引起的出血常有相应的病史或治疗史;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引起者,头颅CT、MRI、MRA及DSA检查常有相应发现,瘤卒中常表现在慢性病程中出现急性加重。
三:治疗: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1、内科治疗
(1)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唿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唿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唿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宜禁食24―48小时,然后酌情安放胃管。
(2)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病后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十500m1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50―70mmol/L,补钾40~50mmol/L,糖类13.5―18g。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h达到高峰,维持3―5d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及有条件时可行ICP监测。
可选用:
①甘露醇:可使血浆渗透压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形成血与脑组织间的渗透压差,当甘露醇从肾脏排出时可带走大量水分,约8g甘露醇可带出100ml水分;用药20―30分钟后ICP开始下降,可维持4―6小时;通常用20%甘露醇125―250m1,每6―8h一次,疗程7―10d;如有脑疝形成征象可快速加压经静脉或颈动脉推注,但症状缓解是暂时的,只能为术前准备提供时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
②利尿剂:速尿较常用,常与甘露醇合用可增强脱水效果,每次40mg,每日2―4次,静脉注射;
③甘油:宜在症状较轻或重症的病情好转期使用,10%复方甘油溶液500m1,每日1次,静脉滴注,3―6小时滴完;脱水、降颅压作用较甘露醇和缓,用量过大或输液过快时易发生溶血;
④10%血清白蛋白:50―100m1,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低蛋白血症病人更适用,可提高胶体渗透压,作用较持久;
⑤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功能,用药后12―36小时才显示抗脑水肿作用;因易并发感染或促进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影响血压和血糖的控制,故不主张常规使用;对病情危重者可早期短时间应用,10―20mg/d,静脉滴注。
(4)控制高血压: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对ICP增高情况下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CBF)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当ICP下降时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因此通常可不使用降压药,特别是注射利血平等强降压药;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适血压水平。收缩压180―230mmHg或舒张压105―140mmHg宜口服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降压药;收缩压180mmHg以内或舒张压105mmHg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急性期后ICP增高不明显而血压持续升高者,应进行系统抗高血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较理想水平。急性期血压骤然下降提示病情危驾,应及时给予多巴胺、阿拉明等。
(5)并发症的防治:
①感染:发病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如无感染证据,通常可不使用抗生素;合并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或因尿潞留或导尿等易合并尿路感染,可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可根据经验或痰培养、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同时保持气道通畅,加强口腔和气道护理;痰多不易咳出者可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尿潴留时留置尿管应定时进行膀肮冲洗。
②应激性溃疡:可致消化道出血。预防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哌0.2~0.4g/d,静脉滴注;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1―2次;洛赛克每日20―40mg口服或静脉注射;奥美拉唑200mg口服,每日3次;并可用氢氧化铝凝胶40―60m1口服,每日4次;一旦出血应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进行治疗,可应用止血药,如去甲肾上腺素4~8mg加冷盐水80~100m1口服,4~6次/d;云南白药0.5g口服,每日4次;若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可在内镜直视下止血;应防止呕血时引起窒息,同时应补液或输血以维持血容量;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可发生于约10%ICH病人,因经尿排钠增多,血钠降低,加重脑水肿,应限制水摄人量在800~1000ml/d,补钠9―12g/d;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否则可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④痫性发作:以全面性发作为主,频繁发作者可静脉缓慢推注安定10~20mg,或苯妥英钠15~20mg/kg控制发作,不需长期治疗;
⑤中枢性高热:宜先行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用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3.75mg/d,逐渐加量至7.5~15.0mg/d,分次服用;也可用硝苯呋海因0.8―2.5mg/kg,肌肉或静脉给药,6~12小时1次,缓解后用100mg,2次/d;
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肢体进行性浮肿及发硬,勤翻身、被动活动或抬高瘫痪肢体可以预防,一旦发生,应进行肢体静脉血流图检查,并给予普通肝素10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每日2次。
2、外科治疗
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对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应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h内)进行。
(1)手术适应证:
如下列患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明显功能障碍,可考虑手术治疗: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如心率缓慢、血压升高、唿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或有动眼神经瘫痪;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1,血肿破人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1),或有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脑桥出血一般不宜手术。
(2)常用的手术方法:
①开颅血肿清除术;
②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
③锥孔穿刺血肿吸除术;
④立体定向血肿弓[流术;
⑤脑室引流术:用于脑室出血。
3、康复治疗
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宜尽早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会大有稗益。并应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抑郁情绪,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如氟西汀10―20mg口服,每日1次。
急性期康复:
1、保持床上卧位的正确姿势:是康复的成败。
2、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有效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全身功能恢复,每天治疗两次,每次10-20分钟,全身各个关节向各个运动方向做全活动范围的运动2-3次。
3、尽早离床采取坐位,保证正确的椅子及轮椅上的坐姿。
4、转移动作训练。
5、上肢的自我辅助训练。
6、肩胛骨的训练:防止肩胛骨肌肉痉挛。
痉挛期康复:要求从单纯性到复杂化过度,由单关节到多关节的活动,由平面到立位和空间的活动,粗大到精细运动活动等分阶段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促进肌紧张正常化和运动随意性的锻炼:
(1)仰卧位下进行的训练:
a、抑制下肢伸肌痉挛的训练。
b、下肢屈曲和伸展的控制训练。
c、下肢负重的准备性训练。
d、髋关节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
e、髋关节伸展的控制训练。
f、自仰卧位起坐训练。
(2)坐位下的训练:
a、坐位平衡训练。
b、患侧上肢支撑训练。
2、转移动作训练:
(1)床上起坐
(2)自坐位起立训练
(3)床至轮椅的转移
(4)坐和站起的训练 面上的活动
3、上肢运动的控制性训练:
(1)仰卧位下的训练活动:
a、抑制痉挛。
b、上肢主动性运动和控制的训练。
(2)坐位下训练活动:
a、肘关节自主运动训练。
b、上肢支撑负重训练。
c、患者应该掌握的日常训练内容。
(3)立位下的活动:
a、上肢控制训练的同时进行 站立训练。
b、改善立位平衡和促进眼手协调性的训练活动。
c、对体能恢复有用的作业活动。
4、步行训练:
(1)立位和立位平衡训练。
(2)针对支撑期所需功能的训练。
(3)针对迈步期所需机能的训练。
(4)跪位下的训练。
(5)双杠内的步行训练。
(6)持拐步行训练。
(7)上下台阶训练。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起居动作、进食、整容动作、入厕动作、更衣动作、入浴动作、烹饪动作。
4、特殊治疗
① 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如凝血功能异常可用新鲜冰冻血浆和维生素K或静脉注射鱼精蛋白纠正;溶栓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和6―氨基己酸治疗;血友病所致脑出血可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或用新鲜血浆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应输入血小板;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脑出血停药即可,药物滥用所致的脑出血应立即停药;
② 多发性脑出血: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血管病变、脑血管畸形、瘤卒中、血液病等是常见的病因;通常病情较重,预后差,应积极寻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③ 防治再出血:脑出血再发率约为10%,调整血压最为关键。
④ 不稳定脑出血:可因血压过高、长期大量饮酒或与发病后不适宜的搬动有关;CT显示血肿边缘不整、密度不均、形状不规则,病情可继续加重或迅速恶化,或一度稳定后又突然加重,应密切监测,及时复查头颅CT,并加强治疗措施。 四:预后 脑出血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随着高血压等卒中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其发病率正日益下降;但病死率仍然较高,病后30天内病死率为35%―52%,半数以上的死亡发生在病后2天内;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其预后与出血量、部位、病因及全身状况有关。脑干、丘脑和大量脑室出血预后较差。可恢复生活自理的患者,在1个月后约为10%,6个月后约20%,部分患者可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