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致了解病情
患者在询问自己的病情前,应该对自己疾病的发展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询问自己的病情,也更容易理解医生对自己病情的介绍。
2、委托亲友询问
由于伦理原因,医生在和患者的家属或朋友交谈时,往往更为轻松,交待病情也更详尽。因此建议患者可以委托自己的亲人或者非常亲近的朋友与医生进行沟通,以了解更多有关自己病情的真实情况。
3、准备好相关问题
在询问自己的病情前,患者一定要准备好自己想要询问的问题,并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其实医生能理解患者希望了解自己病情的愿望,也愿意尽可能向患者提供相关信息。有些患者一见到医生就很激动,完全或者部分忘记了自己想要向医生咨询的问题。在此,建议患者看病前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想要咨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达到自己来医院的目的,又可以尽快让医生了解自己的情况。
4、详细汇报身体近况
此外,看病是医生和患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患者若想要更详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在询问医生的同时也必须向医生汇报自己身体的近况。例如是否出现过异常,若有,则患者应仔细告诉医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哪些异常情况,这些情况持续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对医生来说,能收集到的病史信息越多,对患者的了解程度就越深,这样医生综合各方面信息后作出的判断也就越全面、准确。
5、多咨询与治疗有关的问题
患者在咨询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与治疗相关的问题,比如是否有手术的机会?手术能否做到根治?如果不能进行根治性切除,是否可以采用新辅助化疗或者放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应尽可能了解目前对自己病情的诊断是否明确,有没有准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如果没有病理诊断,则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假如可能,患者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医生为自己制订的治疗方案的内容,用了哪些药物?选用的化疗方案疗效如何?毒性反应都有哪些?是否有疗效更好的新药等?患者甚至可以询问是否有针对自己病情的合适的新药临床研究,因为在一线或者二线治疗均失败以后,新药临床研究可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以上建议都是原则性的,在具体落实到每位患者身上的时候,还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精选2 临床研究对癌症患者有什么帮助?
目前,随着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已明显延长,但是当患者在接受多种方案和药物治疗后肿瘤往往仍会进展,这就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境。此时参加临床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临床研究是什么?
临床研究指任何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系统性的药物研究,以证实或揭示所研究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研究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一般分为Ⅰ、Ⅱ、Ⅲ和Ⅳ期临床研究,各期研究的规模及目的有所不同。
患者对临床研究的认识误区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患者对临床研究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都将参加临床药物研究与“小白鼠”画上等号。不少晚期肿瘤患者,尽管为治病早已耗尽了家财,但他们宁愿放弃,也不肯参加有可能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并且免费的临床研究。
参加临床研究的意义
首先,药物临床试验是临床为了寻找更好治疗效果而进行严密设计的一种新药开发研究,研究的药物往往经过细胞、动物或人体初步试验证明有效,有可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临床研究有严格的流程和监控,通过临床研究可获得更规范、更完善的治疗。因此与其他患者相比,参加研究的患者能首先获得被救治的机会。其次,通过临床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治疗胰腺癌的有效药物,为所有的胰腺癌患者带来希望。
在国外,绝大部分肿瘤患者会在医生的建议下参加各种临床研究。这些患者在获得有效治疗的同时,还能节约一大笔治疗费用。因此,肿瘤患者应鼓起勇气,积极参加相关的临床研究,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精选3 疼痛治疗:阿片类镇痛药会成瘾吗?
据有关统计,大约1/4新诊断的癌症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和3/4晚期癌症患者合并疼痛。疼痛极大地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动摇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给后续的抗肿瘤治疗带来困难,所以控制疼痛应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控制癌性疼痛?
首先,针对引起癌痛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抗肿瘤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及骨吸收抑制剂治疗等。例如,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可予骨吸收抑制剂减轻骨破坏,控制疼痛,必要时可以行止痛性放疗;由肿瘤引起的疼痛在采用恰当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后,随着肿瘤的缓解,疼痛亦可得到控制。其次,可采用镇痛药物治疗。镇痛药物包括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以吗啡类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另外,可辅助抗抑郁药及抗惊厥药 协助止痛。再次,可采用非药物治疗,诸如神经阻滞或阻断疗法、患者自控止痛技术(PCA)等有创技术或心理治疗。
阿片类镇痛药物会成瘾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不再使用“成瘾性”这一术语,替代的术语是“药物依赖性”。WHO对“药物依赖性”的定义是“在生理以及行为上不同程度地将使用精神活性药物(麻醉药物)作为日常首要之事,其特点是渴求获得及使用这些药物,并有长期寻求这些药物的行为”。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发生率与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有关。静脉直接注射阿片类药物时可使血药浓度突然增高,容易出现欣快感及毒性反应,从而容易导致“成瘾”。而在癌性疼痛治疗中往往采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和缓释制剂,经口服或皮肤吸收给药,可以避免血液中出现过高的药物峰值浓度,并且使血液中的活性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这种规范化的用药方法可以在保证理想镇痛治疗的同时,显著降低发生“成瘾”的风险。所以,规范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成瘾”的风险极低(据报道小于万分之四)。
阿片类镇痛药的副作用有哪些?
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便秘、恶心及呕吐,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和尿潴留的现象,但后三种现象的发生率很小。如果您在用药过程中发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便秘 预防便秘的方法包括:①多饮水;②食用高纤维食物,蔬菜、水果等;③适当运动,腹部按摩,培养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④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缓泻剂,如大便软化剂或麻仁丸等。
恶心、呕吐 一般在初次服用阿片类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往往服药3~5天后反应会自动减轻,经止吐药物治疗后能够缓解。常用止吐药物包括: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等;糖皮质激素和氟哌啶醇;中枢性止吐药,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等。对不能耐受的严重呕吐,可调整阿片类药物品种或者减量。
过度镇静 一般表现为思睡或嗜睡,发生率较低,多在初次用药或较快增加剂量时出现。由于长期疼痛会引起失眠,而疼痛被镇痛药控制后就可出现过度镇静。需要判断是否是因为长期睡眠不好,在疼痛控制良好后正常的睡眠需求;如果症状持续加重,应警惕药物过量。初次使用吗啡类药物时用药剂量不宜过高,出现症状时可减少吗啡类药物剂量,增加给药次数,或替换其他止痛药。
呼吸抑制 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的呼吸频率是每分钟16~20 次,如果少于每分钟12次就称为呼吸抑制,它是阿片类最严重的副作用。然而,疼痛本身是阿片类药物中枢抑制作用的对抗因素。只有规范化使用,口服或皮肤敷贴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时才能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
尿潴留 尿潴留是膀胱内积有大量尿液而不能排出,发生率低于5%。一旦发生,应鼓励和诱导患者自行排尿,并用温水冲洗会阴部,必要时可行导尿治疗。
精选4 乳腺癌:患者应谨慎摄入高脂肪含量奶制品
在日常生活中,乳腺癌患者选用乳制品时需要注意什么呢?编辑推荐的是一项研究,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高脂肪含量的奶制品可能会增加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而低脂肪含量的奶制品不会增加乳腺癌复发或者死亡的风险――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J Natl CancerInst)刊登了一项观察性研究,以1997-2000年间1893例被诊断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为对象,评价了乳脂累计均值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结果发现,高脂奶制品与乳腺癌确诊后的死亡危险升高密切相关,而低脂奶制品的摄入与乳腺癌复发或患者生存均无相关性。
精选5 结直肠癌:生存率已获明显提升
结直肠癌疗效显著提高
1940~1960年,美国统计结直肠外科患者5年生存率:结肠癌为48%~56%,直肠癌为44%~50%。
英国对1960~1987年3万例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分析显示,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6.1%和45.1%。
1975~2005年美国统计结肠癌和直肠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66%和69%(80年代为59%和57%);挪威癌症中心报告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70.0%(80年代为54.9%)。
荷兰东南部1995~2000年直肠癌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和术前放疗,5年生存率达61%(80年代为49%);上海复旦大学肿癌医院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75%。
筛查挽救患者生命
我国大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年均增加约5%。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下降,至90年代中叶更加明显,原因归功于筛查和消除致病危险因素及治疗水平提高。
控制结直肠癌流行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筛查,可以消除癌前病患;达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治愈率可达90%。
美国50岁以下者不推荐筛查,结直肠癌发病率自1994年以来男女合计每年增加2%。我国于2007年开展了大规模人群结直肠癌筛查,2010~2012年初筛人数达46万余人,发现病例数达1455人,早诊率近90%,绝大部分得到及时治疗。
精选6 肝癌:中晚期患者无法手术切除怎么办?
中晚期肝癌无法手术切除怎么办?如何控制肿瘤复发转移?对此专家给出答案:以“介入”和“微创”为特点的综合治疗,可使很多患者带瘤长期生存,并可提高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适度体育锻炼么可增加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肿瘤转移复发。这是记者从4月11至13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暨上海第四届肝癌综合介入诊疗国际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著名肝癌专家汤钊猷院士认为,现已证实癌症既是局部病变,更是全身病变。有的癌天生就有侵袭、转移的潜能。他举例说明,从1968年至2009年40年间,虽然诊疗水平和设备都有很大提高,但小肝癌的5年生存率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化。癌症属于一种慢性病,至今没有找到一种用单一的疗法可彻底攻克,即使早诊早治也不完全解决问题。就目前来说,控制复发是关键,肿瘤病人要有“带瘤长期生存”的准备。因此综合治疗和体育锻炼非常重要。
汤院士说,以干扰素药物抑制肿瘤加体育锻炼的方法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肿瘤转移复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曾做实验:研究人员把人肝癌接种到裸鼠,肿瘤长大后,就会转移到肺等器官,最终导致裸鼠死亡。后来,研究者把已患有人肝癌的裸鼠分成适度游泳组和过度游泳组,适度游泳组的裸鼠每天在28~30℃的温水中游8分钟,过度游泳组的裸鼠每天在30℃的温水中游14分钟。4周后结果表明,适度游泳组的裸鼠的生存时间最长,肺部转移也最少。
汤院士告诉记者4个病例:1例小肝癌患者切除后,出现癌栓,经数次血管内化疗,干扰素加每周3次游泳,11年未复发;1例患者肝癌切除,肺转移后再切除,用干扰素加游泳,5年未复发;1例患者2001年切除肝癌,化疗,1年后复发再切除,后3次复发,做射频消融,接受建议干扰素加游泳,每天游1000米,8年未复发;还有1位印尼肝癌患者,术后坚持游泳,10余年后依然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