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静悄悄的流行病”,早期没有症状,往往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出现疼痛、骨折等,因此,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骨质疏松症的分型与预防
一、概述
骨质疏松(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的细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危险因素
(一)不可控制因素
人种、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二)可控制因素
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不足)、某些疾病和应用某些药物(继发性骨质疏松)。
三、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一)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活动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均有困难。
(二)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三)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多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手腕部位)、肱骨近端(近肩部)及足后跟等。其它部位也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四、诊断
(一)骨密度测定
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骨密度有关,若同时伴有其它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骨密度测定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我院骨密度仪即为双能X线吸收法,检查时只需将非主力手放在检查台上,一两分钟后便得出结果,具有准确、方便、快捷的特点。
(二)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骨密度测定:常用T值表示,即
①T值R-1.0为骨量正常
②-2.5T值-1.0为骨量减少(或低骨量)
③T值Q-2.5为骨质疏松
④如果T值Q-2.5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对于未绝经妇女而言,其诊断标准为:
①Z值>-2,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
②Z值≤-2,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如果T值>-2.5或者Z值-2,而临床发生脆性骨折也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检查部位:腰椎1-4或髋部。
五、预防及治疗
一级预防:是无病防病。通过各种适宜的方式、方法,如增加户外活动,合理接受阳光照射,科学健身等争取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围绝经期、绝经期后的妇女及老年人骨矿物的丢失,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积极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除正确防治原发性疾病外,在医治某些疾病中使用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的药物时(糖皮质激素、肝素、抗癫痫类药等)应慎重、适量,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有病早治,通过调查和骨密度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对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的监护和健康指导,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手段,缓解骨痛,增进健康,
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三级预防:是综合防治,重点防止骨折。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已有骨质疏松症(TQ2.5)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2.5T1.0)并伴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
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 元素钙量)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量剂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
维生素D:对51~70岁的妇女每天400单位,对70岁及以上的老年妇女每天600mg。每天安全摄入维生素D的上限为2000单位。
复合制剂:钙尔奇D,是碳酸钙与活性维生素D3的复方制剂,每片含元素钙600 mg,活性维生素D125单位。1~2片/天。睡前1小时服用1片,可使夜间血钙水平维持平稳,减少或不引起夜间低钙(抽筋)的发生。服药期间注意便秘情况。
活性维生素D:适当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如a-骨化醇、骨化三醇)能促进骨形成和矿
化,并抑制骨吸收。应定期检测血钙和尿钙水平。有研究表明,活性维生素D对增加骨密度有益,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老年人更适宜选用活性维生素D,它包括1a-羟维生素D(a-骨化醇)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化三醇)两种,前者在肝功能正常时才有效,后者不受肝、肾功能影响。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骨化三醇剂量为0.25~0.5ug/d;a-骨化醇为0.25~0.75ug/d,在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与其它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双膦酸盐类: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钙、磷丢失)。临床试验研究证据表明阿仑膦酸盐 (如阿仑膦酸钠)可明显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显著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骨折发生的危险。应用时严格遵照正确的用药方法(如阿仑膦酸钠应在早晨空腹时以200ml清水送服,进药后30分钟内不能平卧和进食),极少数病人发生药物返流或发生食道溃疡。故有食道炎、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道炎者慎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阿仑磷酸钠有10mg/片(每日一次)和70mg/片(每周1次)两种,后者服用更方便,对消化道刺激更小,有效且安全,因而有更好的依从性。
降钙素类: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胸的数量。可预防骨质丢失并增加骨量。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二种: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据显示每日200IU合成鲑鱼降钙素鼻喷剂,能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骨折发生率。降钙素类药物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骨骼变形所致的慢性疼痛以及骨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痛均有效,因而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降钙素类制剂应用疗程要视病情及患者的其它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应用剂量为鲑鱼降钙素50IU/次,皮下或肌肉注射,根据病情每周2~5次;鲑鱼降钙素鼻喷剂200IU/日;鳗鱼降钙素20IU/周,肌肉注射。应用降钙素,少数患者可有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
除以上药物外还有雌激素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腺素以及一些中药(如金天格胶囊、强骨胶囊)等,可按病情及个体情况不同分别选用。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及早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让我们都行动起来,让人人都有强健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