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对策
(一)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1、尽可能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是选择抗生素的“指南针”,要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就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对有临床意义的病原菌必须作细菌药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选用窄谱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2、经验用药策略:由于相当部分患者不能作出病原学诊断,而且许多病原学检查并不能很快获知结果,一般应尽早予以经验治疗。经验用药时要覆盖可能出现的耐药菌株,如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对于产AmpC 酶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四代头孢菌素;对“泛耐”的鲍曼不动杆菌使用多粘菌素、替加环素;对MRSA 可使用氟喹诺酮、万古霉素;对VanA 型VRE 可使用利奈唑胺,对VanB 型VRE 可使用**拉宁等。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有针对性地换用窄谱抗生素。
3、考虑内毒素释放问题:在抗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细菌的裂解,内毒素从细菌的细胞壁外膜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因而可能加重内毒素血症,从而促进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造成机体严重而广泛的病理损伤,因此选择杀菌过程伴随较低水平LPS 释放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应依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合理安排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给药浓度及给药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间隔除要考虑其半衰期外,还应考虑有无抗生素后效应(PAE)及其长短。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一般而言,各种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只有氨基苷和喹诺酮类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比较满意的PAE,碳青霉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 而青霉素类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没有。抗菌药物根据药效学特性可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三)联合用药
临床上联合应用抗菌药在药效方面并不一定都可以增强疗效,在抗菌药之间可存在协同(1+12)、相加(1+1=2)、无关(1+1=1)或拮抗(1+11)现象。临床上联合用药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效果,才是用药的目的。
(四)细菌生物被膜的治疗策略
对于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除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之外, 更主要的是采用抑制其形成、破坏其结构、促进其崩解的措施。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抑制胞外多聚基质合成或促进其降解、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减少细菌对生物材料的黏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