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表明,胃癌并不是从正常胃粘膜直接形成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病理演变才能引起,其中就包括胃癌前病变。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或肠化)和异型增生(或称不典型增生)定义为胃癌前病变。国内一些学者分别对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了2~10年的随访,发现随着病变程度不同,其癌变率从1.8%~36.4%。从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来看,其中的Ⅲ型肠上皮化生及中、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关系更为密切,是真正意义上的胃癌前病变。
胃癌前病变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从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这种发病模式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均可依其程度不同而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其中的重度异型增生在病理形态上已与早期胃癌较难区分,多主张进行手术治疗。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还可继续划分不同类型,前者可分为Ⅰ型(完全性小肠上皮化生)、Ⅱ型(不完全性小肠上皮化生)、Ⅲ型(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或结肠上皮化生),后者可分为腺瘤型、隐窝型、再生型、异型性囊性扩张型及球型增生等。
现代医学曾有观点认为胃癌前病变无法逆转,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已逐渐减少,但仍未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优势,使其在许多疾病的防治上独树一帜,疗效显著。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运用中医药理论治疗胃癌前病变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多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也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象等的变化,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等不同类型,分别给予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益胃养阴、健脾益气等不同方药治疗。临床上还可在分型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因病机,采用基本固定方加减治疗的方法。我们在对348例一般慢性胃炎和胃癌前病变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胃癌前病变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以气虚、气滞为主要病机,同时夹杂湿热、瘀血等变化。因此,根据中医“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传统理论,制订了具有健脾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基本方“乐胃煎”,在临床上应用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由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过程较长,一般都在6个月以上,许多病人都希望能采用中成药治疗。应该说这一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具体可以有以下3种办法:①由于胃癌前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初期(3~6个月内)最好用汤药加减治疗,待主要症状控制后,再选用适当的中成药巩固治疗;②由医院方面将经验方制成院内使用的中成药(浓煎剂、冲剂均可),配合一些临时使用的中成药治疗;③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用数种市售中成药配伍治疗。我们曾对一些轻、中度胃粘膜异型增生或中、重度肠化生患者选用养胃冲剂、气滞胃痛冲剂和胃复春片等配伍在一起治疗,获得了肠化生、异型增生消失的良好效果(连续2次胃镜检查证实)。
饮食不当、情绪失调、生活不规律等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因和加重因素,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调理。应忌烟、酒及粗、硬、辛辣刺激性食物,慎用对胃粘膜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如阿斯匹林等,保持定时、定量、冷热适宜、营养全面的饮食习惯;控制暴怒、悲愤、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调整人生目标,以保持良好心态;劳逸结合、弛张有度,确保生活规律正常。俗话说慢性病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这是很有道理的。只要正确治疗,积极配合,胃癌前病变是能够控制甚至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