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04 04:22

  1、什么叫病耻感

  1963年,外国人Goffman首先提出了羞耻感的概念,用“stigma”一词表示羞耻感,“stigma”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烙印,表示人身体上的某一个特征,而这个特征代表了这个人某些不良的道德特点,即“极大的玷污某人名誉的特征”。Goffman形容这是一种耻辱的特征,这种特征将一个完整的、正常的人变为了一个被玷污的打了折扣的人。此后病耻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领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了对精神疾病病耻感现象的研究,病耻感的概念变的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些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病耻感概念去开展的研究:认为作为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核心表现,其认知和行为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社会刻板印象是指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一种固化的认知,而偏见则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表现出的结果,歧视则是偏见在行上表现出的结果”。有些学者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描述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当被贴上标签,刻板印象、孤立、地位丧失和歧视这些过程发生时,羞耻感就出现了”。

  2007年,华人Yang LH在西方国家现有的精神疾病病耻感理论基础上,首次阐述了病耻感理论在华人社会文化中的发展,他描述了三种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产生病耻感的机制:直接对个人的歧视、患者对负性的刻板印象的内化及社会制度上的歧视。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孔子学说,“面子”以及中国传统的对精神疾病轻蔑的态度对病耻感的影响,揭示了在华人社会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可能更加强烈。

  2、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基本状况

  2.1 社会公众态度    由于历史文化和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原因,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态度。女性比男性、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少认同精神疾病患者有病耻感体验。青少年者如果患有精神疾病,其病耻感体验会同样比较明显。国内2001年高氏调查发现,患者自身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价值持最积极的态度,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贡献并不乐观,而社区居民对精神病患者持最悲观和最消极的态度,精神科医护人员则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价值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活动等的看法上比患者和家属悲观,但较社区居民的看法更为开朗。

  2.2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体验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关于羞耻感的经历和感受,有一半的精神病患者承认自己曾受到单位不公正对待,受到同事或同学的歧视,被邻居看不起,并导致恋爱或婚姻失败,这其中歧视看作是病耻感的重要部分。

  3、如何应对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病耻感

  3.1 普及国人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偏见,歧视来自于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不认知,同时目前人们对身体健康过度关注,中国人越来越注重“养身”,而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关注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的标准:“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2 消除精神病人的‘病耻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全社会应该理解关心精神病人,消除对精神病的恐惧和歧视,绝对不能让患者随生随灭,脱离社会。因为精神病也是一种病,经过治疗,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另外,患者家属也要充分相信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将病人的隐私散播。

  3.3 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态度,要把精神障碍当成普通疾病,理解坚持治疗,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他们首先是害怕,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视自己;而周围的人则怕患者危及自己。周围的异样眼光,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就医,回归社会,恢复社会功能。实际上,精神障碍(包括失眠、抑郁和焦虑障碍)其实就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这些病就像高血压、胃肠炎一样普通。它的病因60%-70%来自于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30%才是外界(主要是心理压力)的影响。可社会大众却颠倒过来,一说精神障碍就认为是压力造成的,反倒忽略了大脑出毛病这个事实。“要让患者安于看病,必须消除外界的不理解。既然是有病,就要按医学要求治疗,

  3.4 消除一些“误区”   误解一:有些病人肯来看病,却不肯吃药,以为和医生聊两句就能好。从专家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焦虑、抑郁、失眠,如果自己能调整过来,一般不会到医院来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医生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让其精神障碍好转。所以只要患者症状达到一定的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就应该按医学程序治疗。然而,客观现实是患者不愿意吃药,或吃一段时间就停药,从而造成病情加重或反复,用药的时间就得进一步延长,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以抑郁症为例,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分别需要三个月、六个月和6-8个月以上的用时药间(维持期的长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特征及发作次数而定)。听从医嘱坚持治疗的,或许在一年或一年半后就能慢慢减药。但若自行停药后再次发病,用药时间就得延长。三次发病的人,可能要终身用药才能控制疾病。误解二:有的人吃精神药物,甚至只是安眠药,旁边的人看了就会说别吃,吃了会‘变傻’。其实,国内精神类的药物基本都是紧跟国际标准,其安全和疗效性都有相当高的保证,绝不可能导致吃药变傻这么严重的后果。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刚开始失眠、抑郁的人,把精神类药物当成毒药,生怕吃多了有问题,事实上,服用精神类药物原则上不会造成心、肝、肾等大的损害,只是100个人中可能有8-10人会出现打呵欠、胃肠不舒服等症状,可以通过换药或改变服药方式来解决。

  3.5 运用精神超脱心理治疗方法应对病耻感  老子、庄子提倡的理想人格:“超世脱俗的、尊重自然人性与个性自由”;主张:见素抱朴、返璞归真、少私寡欲。林语堂:“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学说的哲学造诣,远在儒家之上,撰写《中国科学史》(10卷)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人的特性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超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处世养生原则两千余年来,经久不衰,现代仍有积极的保持心身健康以与改善社会人际关系的意义。精神超脱心理治疗方法:“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3.6对青少年抑郁要加大关注   很多青少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表现为不愿学习,一上学就跑回家,家长以为孩子厌学,先是自行开导,接着去做心理咨询,再不行就休学,就诊之前拖了很长时间,等来医院的时候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果能早点往抑郁障碍方面考虑,到医院检查一下,对抑郁的治疗就会更及时有效。家长不要以“病耻感”来回避对孩子的治疗,越早确诊和治疗,只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学习越有利。

如何消除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病耻感相关文章
患者和家属都怀着同样的希望,希望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好医生,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最有效的治疗,能够早日康复,重新走上工作和学习的岗位。然而医生和大家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但是疾病是复杂的,每个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诊治思路是不同的,尤其是精神科,就更为特殊。精神科不像其它的科室,有很多的检查手段可以使用。如脑器质性疾病做脑CT或MRI;肺炎拍胸片;肝病做B超或化验血指标。这些检查会给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带来有利的证
发布于 2023-02-04 07:27
0评论
概述 抑郁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的年龄阶段,不同年龄阶段出现这种疾病的原因都不一样,很多的时候发病人群主要以成年人为主,不同的患者发病后的表现症状是不一样的,发病后它也是有着轻重之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对患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这种疾病发现的越早治疗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平时身体出现了不适后一定要尽快的去医院做检查。 步骤/方法: 1、 很多的时候这种疾病是因为精神过于紧张而引起的
发布于 2022-11-07 19:34
0评论
经常有人在网上询问精神或心理疾病诊前需要做何准备?下面我会给大家一个更细致的答案:精神科的诊疗或心理咨询的评估最主要的是靠医生的问诊,而且医生给的诊断是由你们自己提供的病史资料,医生当场看到的或感受到的患者的状况,还有也会参考一些相应的心理测验检查的结果才得出结论的。当然也还会参考一些物理,化验等等检查。若是自己想就诊,诊前需要你将自己不适的各种问题表现写清楚,若是为了孩子或家人而来,那就要在诊
发布于 2022-12-24 04:55
0评论
一、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发挥“西药起效快,中药治根本”的双重优势,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以达到迅速改善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尽快走向痊愈的目的,并可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二、针灸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抑郁症、失眠等有较好的疗效,三、耳穴治疗可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减轻与服抗精神病药有关的便秘、血糖增高、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四、中医心理治疗中西医结合科原创的“改良中医情绪疗法”、“经穴情绪释放技术”等
发布于 2022-12-23 17:50
0评论
Goffman病耻感的经典定义:这是一种心态,患者感觉自己不同于其它人,感觉到耻辱感。病耻感是当患者认为自己与周围其它人存在不同时才会发生,这种不同常与负面态度有关,这些具有负面特征的人会被认为是另一类人,导致歧视。以往研究多采用「个人责任」来衡量肺癌病耻感,不够全面。英国的MarlowLA医生在LungCancer杂志上发文,采用多方式多维度量表探讨肺癌及其它四种癌症的病耻感。肺癌患者可能认为
发布于 2022-11-27 15:56
0评论
改善心境从改变生活环境入手 心境是和环境紧密相关的,人清洁了环境,也就美化了心境。平时把房子打扫干净,买一些温馨的小饰品带回家,让房子变成“美丽的家”。还可把窗帘、床单、桌布都换成新的。因为一成不变的气氛很容易让人心灰意冷,改变居家的面貌可使人的精神焕然一新。再买几盆花,因为植物的生长总是给人带来希望和活力。 “静心修炼”放松身心 现代人的情绪困扰常常来自于刺激过多,诱惑过多,欲望过多,以至内心
发布于 2024-11-08 22:16
0评论
早期识别精神疾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以下情况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睡眠障碍: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不能入睡,日夜颠倒。精神疾病患者的失眠与正常人的失眠不同,精神疾病患者失眠无明显原因。其次,早醒也应当心是否为精神疾病早期的表现。记忆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经常丢三落四,刚做过的事情转身即忘。过分敏感多疑: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敏感,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性格改变
发布于 2022-12-24 02:05
0评论
1、我为什么会得精神疾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家属及病人的疑问“好好的,为什么得精神疾病呢?”,这个问题不但困扰着患者及家属,专业人士对此问题也是困扰不解。迄今为止,全世界对精神疾病确切的致病原因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和人格特征等;二是社会心理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灾难,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事件,家庭、社会环境等;三是各种理化因素(酒、药
发布于 2022-12-24 02:15
0评论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精神病人是否可以结婚、怀孕,如怀孕了药物对孩子有何影响?对于这类问题答案回答行或不行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精神病人对于后代影响可以分为两种:遗传因素:一般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为0.14-0.46%。精神分裂症患者同胞兄弟患病率为7-15%;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率15-16%;双亲均患有该病,子女患病率40-60%。单卵双胎:45-46%,双卵双胎:18-37%。双相
发布于 2022-12-23 08:05
0评论
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有些精神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不大,往往与脑部疾病或躯体其他疾病有关,例如脑血栓、脑肿瘤、脑外伤、严重感染、中毒等。目前认为与遗传有关的精神疾病,遗传因素只起一定作用。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为例,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一级亲属中同患本病的危险率为4%―14%,约是一般人群的10倍,若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其患病危险率可高达40%。在患者的二级亲属
发布于 2022-12-23 19:25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