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抛物线的特点是其高度不断攀升,达到最高点后,其高度逐渐下降。
最近心理咨询中遇到了这样几个案例,用抛物线加上二维坐标轴可以很形象的说明这些个案的共同特点。
案例1:
张先生是一位40岁出头的航天工程师,在家里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张先生是众多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是父母最骄傲的孩子。张先生从小体弱多病,3岁时曾差一点死了,但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能够考上大学并留在北京一家著名的单位工作,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女儿。父母六十多岁了,和一个弟弟住在一起,均在老家农村。张先生经济条件最好,但父母每月有上千元的退休金,并不需要他的钱。每年张先生回老家探望父母一次,平时主要是两个弟弟照顾父母。
张先生来咨询的主要问题是近十年来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分担心,让自己简直受不了。有时感到胸口有点闷,就会非常害怕,担心是心肌梗死,赶紧到医院做检查,心电图、心脏造影、动态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均没有异常。张先生可以稍稍放心一下,但不长久,只要有点胸口不适,就又会想到是不是得了心急梗死?有时还会突然有这样的念头:我会患心脏病,为之而不安,就会感到胸口真的不舒服,越是这样,就越担心自己会患心脏病。只要有点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咳嗽、咳痰等,张先生便非常紧张,担心自己得了肺炎,甚至是肺癌,需要赶紧到医院做检查。买了个电子血压计,经常给自己量血压,张先生稍稍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量,只要高一点就会非常害怕自己会得脑溢血,赶紧去医院,医生让其安静下来,血压往往又都正常。张先生明明知道自己目前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但就是对一点点的不舒服过分害怕和谨慎,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诊断上说,张先生患了疾病恐怖症,是疑病症的一种,是什么因素让张先生对自身健康如此提心吊胆?
我们发现,张先生所害怕的疾病都是严重的疾病,如心肌梗死、肺癌、脑溢血,这些都是导致死亡的致命性疾病,问道他是否害怕死亡时,很有意思的是张先生回答并不害怕死亡。真的吗?通过了解,我们得知张先生现在有一个心愿,等再过十年,自己退了修,回老家多陪陪父母,而母亲身体不太好,所以……,不言而喻,张先生有个非常大的担心,自己的愿望很可能不能实现,源于母亲可能会过早死去,那会更加内疚。但是张先生不愿面对这种现实,本能的做了一个转移,即对母亲死亡的担心转移到对自己死亡的担心,这种担心程度之大,竟然张先生说不害怕死亡。他担心的可都是导致死亡的疾病啊。
用苏格拉底式的问话追问了一下张先生:如果你得了心急梗死、肺癌或脑溢血,会怎样?他回答会死掉,然后会怎样?他回答那可了不得了,父母接受不了,妻子、孩子都不能照顾了,我才四十来岁,这么多年,我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但我没有尽到义务,还等着退了休陪培父母呢,我不能接受现在就死亡。
可见张先生对死亡有着强烈的恐惧和回避。其实,对于死亡我们每个人都恐惧,谁也不愿意死,但我们平时很少考虑死亡,因为死亡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张先生为何频频出现对死亡的恐惧反应呢?
他从小体弱多病,三岁时过早的有了死亡的体验,注定他对死亡很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的成功,自己家庭角色和责任的增加,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父母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这些都引发了对健康的渴望,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对疾病和死亡的适度恐惧,人们才学会了讲究卫生,遵守交通秩序等社会规则,从营养学、美学、心理学、体育、音乐、艺术等方面寻求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生命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如果用横坐标表示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程度,纵坐标表示生命质量,二者的关系是抛物线形式,随着恐惧程度的增加,生命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即超过最适点,生命的质量就会急剧下降。如何利用这一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张先生呢?
首先,帮助张先生把其对死亡的恐惧提炼出来,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生命归宿,对死亡的恐惧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如果没有人恐惧死亡,便不会有人遵守规则,人际冲突扩大、冒死鬼增加,艾滋病泛滥,社会大乱。
其次,让他明白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超过了抛物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最适程度,即超过了保持最佳生命质量对应的恐惧度,有一点点不舒服,都往坏处想,往最糟糕的方面考虑,结果自然是紧张、焦虑、失眠、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下降。恐惧度越大,生命质量越低。
再则,帮助他把对死亡的恐惧程度往最适点调,分析对死亡恐惧的易感性形成的过程,包括从小体弱多病,对死亡的过早体验,目前对生命的渴望,等等,以期降低其对死亡的恐惧程度,从而使其从疑病状态中走出来。
案例2:
亮月是某高校专科生,刚上大二,大一两个学期的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可她最近的状态却不好,感到学校很破,宿舍环境很糟糕,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现在不愿住校了,甚至不愿学习了,学习的时候,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似乎也不好了。班里第一的学生,怎么了?
通过深入交谈,了解到亮月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大学三年的六次考试平均前九名才有资格参加专生本的考试,最终录取前六名。噢,原来如此。可亮月前两次考试都得了第一名,这应该让她不太紧张才对呀,怎么怨声载道,厌学了呢?亮月说自己非常卖力的学习,而宿舍里有两个同学平时不怎么学,却是班里的前几名,对自己具有很大的威胁。原来她担心自己的第一名以后会保不住。当第一的愿望太过强烈,以至于不能全心身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效率下降,更激发了她对第一保不住的担心。以横坐标表示当第一的愿望,纵坐标表示学习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也符合抛物线的关系。即学习效率并不随着当第一的愿望的强度增加而持续的增加,同样存在一个最适的强度,对应学习效率最高。超过最适强度,学习效率反而急剧下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力差,出现心烦意乱、甚至厌学等情绪状态。
如何利用学习效率与做第一的愿望是抛物线关系来帮助亮月呢?
首先,帮助亮月把其对当第一的愿望提炼出来,当第一是任何人都向往的事情,我们的社会也倡导“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当第一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有助于个体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果都不想当第一,知足常乐,不思进取,则失去前进的动力,没有发明创造,只有庸俗的重复。老师懒洋洋的教课,学生懒洋洋的听,不用考试,学校干脆都关门吧。
其次,让她明白自己对当第一的愿望超过了一定的度,即超过了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和最高学习效率的度,很想当第一,怕第一保不住,结果心思用偏了,紧张、焦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厌学,虽然前两次都考了第一,但不是从中获得自信,而是担心保不住。中国有句俗语“人比人,气死人”,用在这里满合适的。
再则,帮助她分析自己当第一的愿望为何如此强烈?以期降低其对当第一的愿望的强烈程度,从而使其从焦虑状态中走出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交谈,还了解到,高考成绩差几分没能上本科线,上了专科,却是班里成绩较高的。但患者心理不平衡,觉得很可惜,发誓要努力学习,争取专升本,这是亮月努力学习,争当第一的动力。这本无可非议,积极上进,理应赞赏有加。只要付诸行动,努力学习就可以了,亮月也的却是这样做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实的处境似乎有些恶劣,比如“自己非常卖力的学习,而宿舍里却有几个同学平时不怎么学,却是班里的前几名,对自己具有很大的威胁”。亮月的心思被这种所谓的“威胁”占据了,她太想考上本科了,太想当第一了,在“威胁”面前,既往失败的体验重新出现,让她恐惧,以至于不能容忍任何一点点的威胁,夸大了不利的因素,前两次都是第一的优势看不到,不仅仅第一名,第六名也能上本科的缓冲对她也没有意义。
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更加重了她的第一保不住的恐惧,越是恐惧,学习效率越差,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亮月本能的选择了逃避,如抱怨学校环境的恶劣,宿舍条件差,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等,为自己的将来万一考不了第一寻找“借口”,甚至是想离开这种“巨大”压力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分析,亮月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做不了第一,第五、六名也可以,把当第一的愿望降一降,把对第一保不住的恐惧降一降。自己努力学习并不是缺点,别人不努力学习也不一定是优点,只要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获得了自己最好的成绩就可以了 。
案例3:
阿义是一名高二的学生,18岁了,最近半年频频出现控制不住的回忆,同时伴有心慌、全身发抖、恐惧,担心有个女孩子会到法院告他,从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为此前来咨询。
故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有个邻居家的小女孩,比自己大约小三岁,平时不怎么来往,三年前有个表妹因为上学经常住在自己家,邻居家的小女孩经常来找表妹玩。阿义也就有了与邻居小女孩交往的机会。阿义说邻居小女孩长得并不怎么漂亮,但自己那时总有一种冲动,想拥抱她。一次没有旁人的场合下,阿义突然拥抱了邻居小女孩,小女孩非常吃惊,本能地挣脱了他的拥抱。以后,阿义又做出了几次这样的举动,小女孩的反抗似乎不如第一次强烈,而且还有些迎合的意思,但二人也仅仅拥抱而已。半年后,阿义搬家了,此后二人没有谁主动联系过对方,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半年前,阿义突然出现了上述的症状。
咨询中,阿义一再告诉我,他非常害怕,怕小女孩想不开,会得病,怕她会到法院告自己。为此,他征求过同学、家人的意见,都说事情过去那么长时间了,不会告他,告也没有证据。阿义的恐惧不但没有减轻,却与日俱增。阿义为什么这么怕?让他做了一个假设,假如小女孩真的因此得了病,真的去法院告他,他该怎么面对?他说我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想知道小女孩如果得了病,他的责任有多大。至此,我们可以发现,阿义有很强的推卸责任的强大愿望。
我们可以照例用到抛物线的原理,横坐标代表推卸责任的愿望,纵坐标代表生活质量或学习效率。阿义对自己做过的自认为不对的事情,太想逃避责任了,超过了一定的点,结果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恐惧对方会告自己,让自己承担责任,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如何利用这一原理去帮助阿义呢?
首先,让他认识到做了自认为不对的事情,选择逃避责任是本能的反应。
其次,他的这种想逃避责任的愿望太过强烈,超过了保持最佳生活质量的度,以至于产生了强迫性的回忆,恐惧等症状。
最后,帮助他把逃避责任的愿望往最适点拉一拉,18岁的年龄是长大成人的分水岭,理应承担自己应有的义务、责任。不论是任何不良的结果,只要是自己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一条美丽的抛物线,配合横纵坐标,寓意深刻。横坐标可以表示人们的恐惧、担心、焦虑、愿望、动机等等一切七情六欲,代表每个人都有的意识活动和情绪体验;纵坐标代表相应的生命质量、工作/学习效率等等。当我们抱怨纵坐标的值不够高时,是否考虑到横轴上的因素要么没有达到最适点,要么早已经远离了最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