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长经常会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担心孩子是否有病态,需要治疗。关于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今天不做探讨,因为原因很复杂,可能与家庭、社会以及我国过去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有关。
在精神科临床上,我们有两个主要的标准来诊断一种疾病是否是病态的:
一是个体的行为是否明显偏离常态,包括与大多数同龄人比较,与此人过去的一贯行为比较;而是个体是否感到内心痛苦或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个体的社会功能包括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诊断为精神疾病,但社会功能标准更为重要。例如,有些儿童具有奇特的个性和超常的智力,他们的行为模式与同龄人明显不同,但他们的内心并不痛苦,能够正常学习和交往,所以他们不被认为有精神疾病,历史上许多天才人物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人的行为并不特殊,但他们就是不能去上学或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无所事事,我们称之为社会功能受损,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没有做出精神异常的诊断,但父母仍然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有潜在的心理问题。
这个时候,家长可能会问,如果不是病态,那是不是就不用管了?
2013年,国际知名心理健康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师对学生社会功能缺陷的评估可能预示着成人精神疾病的发生》的文章,其主要观点如下:社会功能缺陷是精神疾病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发生在精神疾病发病前。这项研究考察了儿童社会功能缺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教师评估的学生的社会功能受损与未来的精神疾病有很大关系,社会功能缺陷也会成为儿童的一种心理压力。
老师用一个简单的量表来评估以下五个方面:
1.当其他同学参加有趣的活动时,他/她很少参加;
2.他/她没有朋友;
3.他/她经常被嘲笑;
4.他/她不积极寻找朋友;
5.他/她似乎总是避免与其他同学接触。
所以,这项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交往能力,那么他/她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交能力也会比较差,可能会因此而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社交能力的缺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部情感表达减少;
2.对社会活动没有兴趣;
3.说话减少;
4.对社会交往没有兴趣;
5.言语反应低;
6.眼神不灵活;
7.沉默寡言;
8.模仿说话;
9.变换话题。
根据以上诊断标准和研究结果,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性格孤僻,我认为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不要着急,因为性格孤僻不等于心理疾病;
第二,注意孩子的社交问题,想办法帮助孩子提高生活中的交往能力。
首先,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孩子本人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最终才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