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间皮瘤及原发性腹膜癌因为诊断的困难,常常在外科和妇科手术中发现。
1908年Miller等首先报道了间皮瘤。1960年Wagner等首次提出间皮瘤的发生与接触石棉粉尘有关。有学者提出本病可能与放射性物质、病毒、遗传易感性及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提示部分间皮瘤的发病与石棉无关。
间皮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目前尚缺乏可靠的血清学肿瘤指标。澳大利亚Robinson等报告,血清可溶性间皮相关蛋白(SMR)有助于预测和诊断间皮瘤(Lancet2003;362:1612)。4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间皮瘤患者中有37例(84%)SMR水平升高,而160例其他肿瘤、其他炎性肺病及胸膜疾病患者仅3例(2%)有SMR升高;在28名无石棉暴露史的健康对照中无1例出现SMR升高,而40名有石棉暴露史的对照中7例SMR升高,其中分别有3例和1例在1~5年随访期内发展为间皮瘤和肺癌。
临床特征: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1~2/百万,发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累及胃肠道,才有腹痛、腹胀,腹水、盆腹腔包块等征候,但无特异性表现。若在腹水中找到有恶性特征的异型间皮细胞,有助于诊断,但阳性率极低,确诊需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子宫间皮瘤(mesothelioma)
子宫间皮瘤(mesothelioma)为盆腔腹膜肿瘤之一,由子宫浆膜间皮细胞发生。间皮细胞具有原始性和多能性,在增生发展过程中可形成各种不同组织类型。因此,文献中出现名称繁多,如腺纤维瘤、腺瘤、血管瘤样瘤和淋巴管瘤等。子宫间皮瘤罕见,多发生于中年或老年妇女。临床无特殊症状。其表现与子宫肌瘤相同,并易与子宫肉瘤相混淆。此瘤好发于子宫角部浆膜下肌层内,呈弥漫散布或形成索条、片块状。一般体积较小(<3cm直径),质硬,无包膜,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镜检下瘤细胞呈立方形、梭形、圆形或多角形。细胞形态基本上有3种,即上皮样细胞、成纤维梭形细胞及多形性肉瘤样细胞。根据病理组织学形态,可分为浆液乳头型、单发纤维型和腺样瘤型。
诊断:其表现与子宫肌瘤相同,并易与子宫肉瘤相混淆。在诊断原发性子宫间皮瘤之前,应排除其他器官的原发性间皮瘤。
治疗方法:一般主张,对位于子宫壁间,体积小,镜检无特殊细胞异形者,施行全子宫切除术;若肿瘤较大,明显突出于腹腔或宫腔内,尤其是浆液乳头型者,应按照子宫恶性肿瘤的处理原则,采取广泛的彻底切除手术,并适当辅助放疗或化疗。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自1959年Suerdlou首次报道了1例卵巢乳头状囊腺癌样的盆腔腹膜间皮瘤以来,许多学者又陆续报道多例相似病例,如间皮瘤、原发性腹膜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多灶性卵巢外浆液性癌、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等。BLCss报道250余例。国内罕见报道。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xtraovarian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EPSPC)是一种原发于腹膜间皮、有时可累及卵巢表面、呈多灶性发生的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可有腹胀、腹水、纳差等消化道症状,而消化系统往往找不到原发病灶,易误诊和误治,术后常误诊为卵巢癌。
关于EPSPC的组织来源有两种:一是起源于胚胎时期性腺迁移途中残留的卵巢组织恶变,二是腹膜上皮和卵巢上皮具有潜在苗勒系统的间皮,当受到某些致癌因素刺激后发生癌变。
至于EPSPC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Komatsu等认为,EPSPC的高危因素与上皮性卵巢癌相似,如不孕及高促性腺激素水平等。
国内现大多采用美国妇科肿瘤学组(GOG)所制定的EPSPC的诊断标准(EPSPC的病理特征):肿瘤多生长于盆腔及腹腔腹膜,形成多发性或多个肿瘤结节。双侧卵巢大小基本正常。组织学结构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一致,瘤细胞多为矮柱状,呈乳头状排列,常见砂粒体形成,分化程度较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由于EPSPC与上皮性卵巢癌相似,CA125均明显增高,可作为该瘤诊断标准之一。
EPSPC的治疗,目前采用手术和化疗,由于EPSPC与乳头状浆液性卵巢癌(PSOC)起源相同,组织学特点亦相似,故常采用适用于PSOC的PAC方案治疗EPSPC。美国GOG推荐的化疗方案为顺铂75 mg/m2和环磷酰胺750 mg/m2,经腹腔或静脉化疗,每个疗程的间歇为21天,共6个疗程。一般认为EPSPC的预后较差。
一、病例1:43岁,已婚。因月经量多,伴腹胀拟“子宫肌瘤、盆腔混合性肿瘤”于1998年12月4日收住院。入院妇科检查:宫增大如孕7周、质硬、活动欠佳。子宫右后方可及7 cm×6 cm×5 cm囊实性肿块,表面高低不平,可推动。B超示:子宫前壁见低回声5.5 cm×4.8 cm,子宫后方偏右见不规则暗区8.9 cm×5.9 cm内见少许分隔及不规则光团6.9 cm×5 cm,提示:子宫肌瘤、盆腔混合性肿块。于12月23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淡黄色腹水300 ml,子宫增大如孕8周,宫底偏右有7 cm×5 cm×5 cm凸起,子宫后壁陶氏窝有8 cm×6.5 cm ×5 cm实质性肿块呈乳头状、组织脆,无包膜,与宫颈、乙状结肠粘连。左圆韧带处有1.5 cm×1 cm肿瘤灶,双侧卵巢形态正常。即取圆韧带及陶氏窝处肿瘤灶冰冻切片,报告:腺癌。行全子宫双附件及大网膜、阑尾切除术。术中腹腔留置顺铂60 mg,病理:(子宫直肠陷凹)原发性腹膜乳头状腺癌(内膜样腺癌为主)Ⅰ级,子宫后壁下段浆膜周围炎,极少量间皮显示早期癌变,大网膜间皮反应性增生,见极少腺癌灶,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内膜息肉,双侧卵巢未见癌灶,双侧输卵管慢性炎症。术后用C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化疗,顺铂75 mg/m2腹腔化疗,共6个疗程。于1999年7月9日行二探加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术中肉眼未见肿瘤灶,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术后继用上述化疗2次,目前在随访之中,血CA125<35 U/ml。
二、病例2:41岁,已婚,因大便不畅,次数增多就诊,CT示:直肠粘膜下肿瘤;直肠镜检查:距肛门5 cm可见一粘膜下球形隆起,拟“直肠阴道膈肿瘤可能”于1999年6月7日住院。入院妇科检查:阴道后壁与直肠间可及7 cm×6 cm圆形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痛,肿块前端近左侧穹窿可及1 cm×1.5 cm结节,宫颈轻糜,宫体中位。肛查:直肠前壁有7 cm×6 cm肿块,表面光滑,凸向后壁,手指可通过,指套无血染。于1999年6月16日行剖腹探查术。在子宫直肠间有一10 cm×8 cm×7 cm囊实相间肿块、表面高低不平,与骶前及左侧盆壁浸润。因切除肿块有困难,故行肿块穿刺术。病理为腺癌细胞。股动脉插管介入化疗2次,顺铂80 mg,阿霉素70 mg。于8月8日再次手术,双卵巢肉眼观正常。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有二处肿块,分别为3 cm×2 cm、2 cm×2 cm,质硬与宫颈后壁粘连,且向左侧宫旁组织及左侧盆壁浸润。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间有6 cm×5 cm×5 cm肿块,表面光滑,质硬,活动度差。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Hartman 氏手术。病理为(子宫直肠窝)卵巢外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砂粒体癌),肿块8 cm×5 cm×5 cm,肿瘤浸润乙状结肠浆膜层,肠壁旁淋巴结5/11(见有癌转移,左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瘤局限于卵巢外膜)。术后腹腔化疗一次,丝裂霉素8 mg、5氟脲嘧啶1 g、顺铂80 mg。目前在随访中。
三、病例3:患者61岁,已婚。因肛门坠胀感2月余就诊,伴有里急后重感,无脓血便,无明显腹痛,以“直肠包块”住外科就诊。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移动性浊音(-)。肛诊:指进3cm,12点处触及一质硬包块,轻触痛,较固定,上界不清,肠外生长,肠粘膜光滑,指套无血。B超:子宫4.9cm×4.9cm×2.2cm,子宫外后方有6.5cm×2.3cm强回声光团。提示:盆腔包块。CT检查:直肠前壁肿瘤。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见子宫小于正常,光滑,右附件(-),直肠窝左侧有一直径9~10cm的包块,不光滑,质脆,与左侧附件、直肠、盆壁有粘连。盆腔腹膜、直肠各有2cm大的结节,大网膜及肝脾周围未触及结节。术中快速病理: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术中请妇科医生行大块病灶切除后,发现左侧附件正常,切除子宫、双侧附件,高位结扎骨盆漏斗韧带。术后病理(经免疫组化检查证实):腹膜恶性间皮瘤。用卡铂、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脲嘧啶等化疗。术后40个月,该病人出现大网膜、肝脏转移而死亡。
四、病例4:患者65岁,已婚,因阵发性腹痛、腹胀、腹泻1月余,加重10余天在外院就诊。体格检查:蛙状腹、腹软,左下腹压痛,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子宫触诊不清,子宫直肠窝触及一实性包块,约4cm×3cm×3cm,质软。盆腔CT检查:盆腔内恶性肿瘤并腹膜广泛种植;大量腹水。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见腹水5000ml,盆腹腔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肝门及子宫、附件周围有大小不等的癌灶;子宫,卵巢呈萎缩状,大网膜上的癌组织粘连成团,约15cm×10cm×6cm大小两块,肝表面光滑,未发现原发病灶。切除大网膜包块及部分病灶,置腹腔化疗泵。病理报告:(大网膜)转移的管状腺癌。术后行腹腔、静脉联合化疗6个疗程(卡铂、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之后行二次剖腹探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腹膜表面,圆韧带见散在黄色结节,行子宫、附件切除。病理报告:未见癌细胞。之后来我院继续化疗4个疗程(腹腔、静脉联合化疗)。目前病人无不适,盆腔检查、B超、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复习病理切片,诊断为腹膜恶性间皮瘤。至今病人已存活38个月。
五、病例5:患者50岁,已婚。因腹胀20余天,加重5天就诊,伴大便时下腹坠痛,尿少,不能平卧,饮食量极少,拟诊为卵巢癌。体格检查:腹膨隆,蛙状腹,足月妊娠大小,腹壁紧张,轻压痛,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子宫,附件触诊不清。盆腔有包块,界限不清,不活动。肛诊:无异常。B超:子宫5.5cm×4.1cm×3cm,外形正常,回声均质,子宫外左前方探及4.1×4.5cm×4.1cm混合回声及3.3cm×3.3cm无回声光团,腹腔内探及大量腹水,提示盆腔包块(卵巢癌?)。入院后给予利尿,腹腔穿刺放腹水(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卡铂腹腔化疗1次后行剖腹探查术。手术中放出淡茶色腹水约7000ml,术中见腹膜增厚,大网膜呈“饼”样,宫底有一6cm×5cm×4cm大小的实性包块,子宫及右侧附件被癌组织侵蚀,包绕,成块,左附件(-),肝及胃大致正常,脾下极表面稍有侵蚀,肠表面、肠系膜有散在癌灶,大小不等。行双侧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及局部病灶清除,置腹腔化疗管。术中、术后PC方案化疗(腹腔、静脉联合化疗)。术中快速病理:子宫肌瘤,表面查见少许癌组织,(右侧附件)癌可能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腹膜恶性间皮瘤。目前病人继续完成各疗程化疗,已带瘤存活9个月。
腹膜间皮瘤及原发性腹膜癌
发布于 2023-02-06 18:52
腹膜间皮瘤及原发性腹膜癌相关文章
早先的时候,“腹膜假粘液瘤”不是一个病理诊断术语,只是描述病人腹膜广泛胶冻样物这种情况。但2010年第4版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把腹膜假粘液瘤作为一个病理诊断,与腹膜粘液性癌等同。新版的WHO认为,凡是种植性生长在腹膜腔的粘液性肿瘤,其本质都是癌。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低级别粘液性肿瘤(癌)”和高级别粘液性肿瘤――即粘液癌。腹膜假粘液瘤本质上是消化系统疾病,研究发现几乎均来自于阑尾,少数来自消化道其
发布于 2022-10-19 11:44
0评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当肿瘤逐渐长大,产生压迫症状,或被病人偶
发布于 2022-12-01 07:31
0评论
1.结核性腹膜炎的特点
(1)腹壁软或柔面感。
(2)腹水的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超过50%。
(3)全身可能找到结核病灶。
(4)可有午后低热、面颊潮红、夜间盗汗、血沉增快等结核中毒征象。
(5)抗结核治疗有效,加用激素效果更着。
(6)腹水培养或动物接种结核菌可阳性。
2.继发性腹膜炎特点
(1)腹腔有原发病灶,尤其胃肠穿孔、阑尾穿孔等急腹症征象。腹痛多半先局限于上腹部或右下腹部,伴局
发布于 2023-10-21 03:15
0评论
本病以发热、腹痛、腹膜刺激征和白细胞升高为临床特征,但约半数患者临床表现隐匿。有的肝硬化患者以短期内腹水骤增、对利尿药抗药、发生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为早期表现,应加以注意。
除原有肝病表现外,主要是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
(1)腹腔无脏器穿孔等原发病灶,多急性起病。
(2)80%患者有发热,体温37.5~40℃。热型不规则,以弛张热多见,少数为持续性低热,或伴有畏寒。
(3)半数患者伴有腹痛
发布于 2023-10-21 02:55
0评论
1、中毒性休克:其特征为高热、呕吐、腹泻、意识模糊和皮疹,可很快进展为严重而难治的休克。
2、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是指在急性疾病,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等过程中,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在心,肺,肾,肝,脑,血液及消化等众多系统和器官中,最先受损的常常是肺,依次为肾,肝和脑等。
3、后期:容易引起腹膜粘连,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等合并症。
发布于 2023-10-21 03:08
0评论
1、腹水检查
显示腹水为渗出性,草黄色,外观混浊。
2、血培养阳性率约40%~60%。
3、其他化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重度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可正常或低于正常,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低于正常。
(2)肝功能减退:在原有白蛋白低下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白/球比例倒置,其严重程度依原有肝功能分级与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定。
(3)谷丙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乳酸脱氢酶,碱
发布于 2023-10-21 03:01
0评论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腹腔结核感染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直接蔓延或其他原发结核感染灶内的结核菌随淋巴、血行播散而来。
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改变可为三型,即渗出型、粘连型及干酪型。以粘连型为最多见,渗出型次之,干酪型最少。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或二、三种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结核性腹膜炎病人由于原发病灶和病理类型不
发布于 2023-12-31 13:39
0评论
一、关于判断高级别浆液性癌的来源1、伴有BRCA1/2突变者,多来自于输卵管伞端上皮;2、散发的高级别浆液性癌,可能来源于:卵巢表面下陷的间皮;卵巢皮质包涵囊肿、卵巢的输卵管上皮异位。 3、部分仍可原发于腹膜(所谓第二苗勒系统)。二、判断是卵巢原发?腹膜原发还是输卵管原发?通常是病理大夫武断地判断,主要取决于肿瘤主体的分布。1、如癌组织主体位于卵巢皮质,少部分累及腹膜及卵管,可诊断为卵巢
发布于 2022-10-19 12:04
0评论
1.血象和血沉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腹腔结核病灶急性扩散者、干酪型及继发感染者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血沉既红细胞沉降率多数增快。血沉也可作为病变活动的简易指标。
2.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对诊断本病有帮助,但粟粒型结核或重症病人反而可呈阴性。
3.腹水检查
近年主张对感染性腹水的判断应增加实验诊断指标,腹水葡萄糖<3.4mmol/L,pH<7.35时,指示细菌感染,
发布于 2023-12-31 13:59
0评论
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人型与牛型结核菌株皆是专性寄生物,分别以人与牛为天然宿主。两者对人、猴和豚鼠有同等强度的致病力。结核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可由菌群中先天耐药菌发展而形成,也可由于单独使用一种抗结核药而较快产生对该药的耐药性,即获得耐药菌。耐药菌可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影响疗效。
临床表现
发布于 2024-07-17 16:38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