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孔区结构复杂,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经过,如颈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上述神经又称为后组颅神经,与咽喉部的感觉、运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颈静脉孔区的病变常伴有这些神经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肿瘤切除后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同侧软腭、咽部感觉障碍,舌后1/3味觉缺失;声带和软腭麻痹,出现声音嘶哑,病侧咽反射消失。
吞咽是食物由口向胃输送的一系列动作。舌体的运动障碍和软腭的麻痹,影响参与吞咽动作的肌肉的收缩,导致口腔内压不能充分升高,食物由口腔经咽部向食管入口部的移动缺乏足够动力,导致食团的滞留。同时喉咽部的黏膜反射消失或减退容易引起误咽。这些能改变导致了吞咽、饮食的困难,继而引发脱水、营养不良等,使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神经功能障碍的代偿过程相当缓慢,而术后给予正确的功能锻炼有助于加速代偿的过程。我国自古以来重视饮食治疗,因疾病所致导致吞咽困难,对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造成极大的威胁。2002年,美国营养学会的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制定了关于吞咽困难的饮食方案,根据饮食的特性将食物分为固体食物和液体食物。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食物,从而平衡膳食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认识食物的“四个水平”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块状的食物称为固体食物,将水样状的食物称为液体食物。美国营养学会的专家们根据不同食物的特性将固体食物的质地和液体的黏度分别做个区分,划分为4个水平,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首先先了解一下固体(半固体)食物。第一水平:糊状食物。它仅仅需要极少的咀嚼能力,如布丁、果冻。第二水平:湿润的半固体食物。它需要一定程度的咀嚼能力,但容易形成食团。在日常生活中,被绞碎或切成小块的肉,其大小不能超过1/4立方厘米;烹调过后软而嫩的蔬菜,它们的大小要小于0.5厘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包、米饭、奶酪不被列在其中。这些食物在入口前必须充分湿润,可以通过沾取肉汁酱汁等方式,食物的熟烂程度应达到能被餐具直接捣碎,这样的食物才可以称之为“湿润半固体”。第三水平:软的食物。它需要更好的咀嚼能,但是不包括硬、黏食物。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面包、米饭、切碎的蔬菜和湿润的肉。在进食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食用坚果。硬的食物容易造成吞咽困难,更容易发生伤口出血。第四水平,被定义为“正常”,俗称“所有食物”。在选择食物时,一定要明确疾病和饮食的关系,正确选择食物,避免偏食废食。合理安排用餐次数,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避免造成饥饱不均。
其次认识一下液体食物,根据液体的性状,同样被分为四个水平。第一水平:稀薄,其黏度1~50 mPa?s。形象的来说,就是水、果汁、牛奶、豆浆等流动的液体。第二水平:果露样,黏度 51~350mPa?s。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沐浴露就能称之为“果露样”。这样的液体放在匙内缓慢倒出时,可以一滴一滴分开滴下。第三水平:蜂蜜样,黏度 351~1750 mPa?s。从文字层面上就能理解,类似于蜂蜜,它在倾倒的过程中呈现连续的液线,无法分离成液滴状。藕粉糊、芝麻糊都属于第三水平。第四水平,匙稠度,黏度>1750mPa?s。布丁的黏度就已达到该水平,该类液体食物被缓慢倒出时,粘在一块儿,整体滑落。根据液体倾倒时的状态,我们能直观地区分液体食物的四个水平。因此,在选择液体食物时,一定要根据黏度来区别对待,不能以点概全,这样的选择方式也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液体食物。针对吞咽困难的不同程度,选择正确的食物,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达到治愈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明确食物的“选择要点”
创造舒适的就餐环境,指导患者做舌与下颌有关的口腔运动,从吸吮动作开始,用吸管吸液体食物,然后教会患者双唇紧闭以促进吞咽。吞咽功能改善后,可逐步改成固体食物。在选择食物的过程中,首要要判断食物的软度,能用舌头直接碾碎,形成食块的程度,其次要判断食物的黏稠度,不可过稀也不可过厚,在食用果冻时,要防止误吸。在进食的过程中,要注意进食的速度和量。正常人一口的入量约为20ml,但对于吞咽困难的人而言,进食的一口入量在3-4ml,建议从口角出缓慢送入。倘若进食量过大,会因咽部残留而引发误咽。进食量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少到多,酌情增加。
提防液体食物是“隐形杀手”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吞咽困难就应该吃流质食物,因为容易吞咽。其实,稀薄液体食物易成为“隐形杀手”。流动性大、流速快的稀薄液体食物容易发生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水分不足也会引起脱水。因此,在选择液体食物时,可以适当使用增稠剂,如勾芡的果汁、藕粉等,这样既防止了吸入性肺炎,又能保证水分的摄入。正确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使制定饮食计划的重要参考,准确判断患者的吞咽和咀嚼功能,选择软食和半流质食物。运用多功能的料理机或食品搅拌机,将食物打成均匀的糊状,虽改变了食物的性状和性状,但依旧能给患者提供能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