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日益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长期便秘可引起结肠憩室炎、肛周疾病、结肠黑变病、泻剂依赖性结肠,还与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女性便秘患者的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排便障碍者。治疗便秘应该首先正确认识便秘,事实上排便量少、排便不畅、一周排便少于3次均可称为便秘,便秘难治就在于便秘只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治疗关键在“寻因治疗”,目前对于便秘的治疗重点集中在“通”而往往忽视了“疏”。
近来的研究显示:便秘患者同时存在病理生理的改变和精神障碍。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胃肠功能的主要因素,一项关于健康人群的调查报告提示:个性特征与粪便质量相关,自尊心强、性格外向的人排便频繁、量较多。据调查近61%的便秘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表现更为突出,俗称“压力性便秘”,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上班族、学习压力大的学生等已经逐渐成为便秘的新发群体。
心理障碍可能通过影响外周自主神经对结肠的支配而引起便秘;情绪紧张、忧郁焦虑、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项工作,或受到精神上强烈刺激、惊恐等时,都会使便意消失,形成习惯性便秘。精神心理因素是直肠性便秘形成的主要原因,紧张、抑郁和焦虑等神经精神因素,还可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下丘脑和植物神经系统,尤其是副交感神经,使肠管张力减弱,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减少,从而发生便秘。有的顽固性便秘患者常常情绪低落,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注意力和记忆力不同程度下降,情绪悲观,对前途感到失望,觉得生活毫无乐趣,认为自己便秘难以治愈、缺乏治疗信心,还有的患者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家人和朋友的麻烦、是家庭的负担,有的病人甚至流露出生不如死的想法,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此时注意积极调整心态尤为重要,要调整适宜的生活节奏,工作适度,劳逸结合,避免久坐少动和精神高度集中,树立积极治疗及长期治疗的信心,可以通过与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以发泄、诉说等多种方式提高对生活事件和影响因素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也应在了解自身疾病病因及其对疾病影响的基础上,遵医嘱,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如多饮水,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含麦麸多的粗制面粉、糙大米、玉米、燕麦、大豆、薯类、水果和蔬菜),多运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而不是等有便意后再排便,鉴于大肠的运动常在晨起和餐后出现,最好排便时间应控制在早晨起床后或早餐后,以此可以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而正常的排便应为每周不少于二到三次,每次时间5至10分钟,这样才有助于肠脑中枢恢复正常排便生理。
因此,对便秘病人的治疗也需考虑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各种健康教育途径可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其遵医行为向正面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便秘病人解除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