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对于我们的身体犹如汽车的发动机,它日夜不停地跳动,为我们输送养料和氧气。当你身体的其他器官罹患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时,心脏同时需要承受手术带来的打击。常闻在进行非心脏手术时,病人心脏病突发而死亡,从技术角度来讲,手术是成功了,但是病人却因为心脏的原因而致死或致残,这当然不是病人和医生想要达到的后果,那么,如何在术前就知晓你的心脏能否承受手术呢?
在围手术期,麻醉药物和手术打击等原因可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脏病发作,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医生十分有必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脏评估与恰当的治疗。
然而,并非所有病人都需要这么做。对那些年轻、没有心脏病易患因素、经常运动的患者,围术期心脏风险很低,一般不需要术前心脏检查,但对于高龄或已知罹患心脏病的患者,则需要倍加注意。
医生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态、运动耐量、相关疾病(如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以评估麻醉风险。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需要进行非心脏手术切不可草率进行,医生需要“三思而后行”,必须权衡手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病人的耐受程度和术中安全保障,尽量保护心脏功能,至少要保证心脏问题在术中不会恶化。
术前评估五大步骤
多学科协作术前会诊会给手术病人多一重保障。外科医生通常会在术前要求心内科医生配合麻醉师对高危病人进行心脏评估。有效的术前评估包括以下五大步骤:
一、判断手术的紧急性
如果病人状况紧急,手术刻不容缓,医生将简单评估心脏状况和实施必要的针对心脏的药物治疗,包括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血液检验、心电图等。手术优先,救命要紧。术后恢复期再对病人采取进一步的详细检查,排除因为手术、失血等原因导致的心脏评估偏差。
二、判断是否患有不稳定或活动性心脏病
并非所有心脏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时都会面临高风险。事实上,如今先进的麻醉药物,配以有经验的手术团队,手术的风险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但是,有些重症心脏病患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心肌梗塞、重症心衰、恶性心律失常或重度心脏瓣膜病等,就应该推迟甚或取消手术,直到心脏疾病诊断明确并有效治疗后方可考虑手术,“化险为夷”。这类病人需要心脏超声扫描、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实施针对性治疗(药物甚或器械)确保手术安全。总之,医生需要权衡推迟手术所带来的后果与围术期心脏病恶化的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
非心脏手术风险程度各异
三、判断手术本身的风险
非心脏手术包括有好多种,风险程度千差万别。如果是低风险手术,如内窥镜治疗、皮肤治疗、白内障手术、乳腺手术或无需卧床的手术等,即使是高危心脏病人也可以安全进行,无须担心。其手术相关致残、致死率不超过1%。
而中危手术如头颈、骨科、前列腺手术,心脏并发症几率则为1%-5%。高危手术如主动脉或外周血管手术的风险几率大大提高,需要格外小心,以防万一。
四、判断患者的全身状态
病人全身状态对判断围术期是否发生不良心脏事件,是一个可靠的指标。身强力壮的病人一般可以抵御手术和麻醉风险。通常我们用代谢当量(METS)来评价一个人的体力活动能力。代谢当量越高,身体功能状态越佳,手术风险就越低。如果病人能做超过4METS的活动,一般都能耐受手术与麻醉。这些活动包括爬楼梯、干重家务活(搬家具、擦地板)、运动(以每小时7公里的速度步行、双打网球、乒乓球等)。小于4METS的活动包括驾驶(2METS)、洗碗(2-4METS)、步行速度小于每小时5公里。体能状况小于4METS者,手术与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反之,那些可以从事超过10METS,诸如游泳、单打网球、打篮球、踢足球等活动的患者,其体能状态属于优秀,手术风险极低,可以安全手术,高枕无忧。
五、判断是否需要术前用药
对于全身状态较差或症状不明显者,如果没有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可以按计划进行手术。如果伴有1个到2个甚或3个以上临床危险因素,如果要进行中危手术(围术期死亡率预计为1%-5%),医生可以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来控制心率,保护心脏,甚至可能需要术前进行非侵入性心脏检查,如运动负荷试验,心脏超声扫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