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12 07:2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除与内科、耳鼻喉科疾患相关外,还与颈椎病的发生有关。由颈椎病相关因素引起的眩晕,称之为颈性眩晕,在交感性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可出现。
  1、治疗方法
  1. 1、卧位拔伸理筋手法

  (1)俯卧位理筋手法:取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约5min;接着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3-5遍;然后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3-5遍;最后在枕、颈项部的阿是穴(肌肉痉挛、关节突关节囊压痛点),作深入的、较重的勾拨法,每处0.5 min,以使局部产生明显的温热感为度。按揉百会、风池、天柱、天宗等穴,每穴0.5min,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仰卧位拔伸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站于床头侧。让患者头顶靠住医者腹部,保持中立位,下颌内收,颈略前屈,一助手固定患者双踝。医者一手掌根托住患者的枕部和颈上段,拇指与余指钳住患椎椎体的横突后方(依据x线、触诊阳性点判定;如错位为多节段,则先治疗下段颈椎,后治上段颈椎),另一手固定于下颌,医者身体后仰,带动双手协调用力纵向牵引,让着力点位于患椎棘突之间,持续5-10s,当手下感觉深层颈肌牵紧、患椎间隙将被拉开时,突然平稳加力超限度顿拉,此时能听见关节响声或感到手下椎骨间的错动感,效果更佳。可反复操作3-4遍。顿拉的力量和幅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术后患者多有颈枕部明显轻松感,甚至整个脊柱有通畅的感觉。操作中不做旋转、扳法。

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1.2、温胆汤口服  方药组成:半夏15 g,陈皮9 g,茯苓15 g,甘草6 g ,枳实10 g ,竹茹9 g,黄连6 g,泽泻12 g ,白术12 g,生姜3 片,红枣3 枚。加味:项部板滞者加葛根30g;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30g、竹茹加重至15g;耳鸣者加磁石、石菖蒲各30g;视力模糊者加菊花、决明子各30g;失眠者加夜交藤15g、远志6g、生龙牡各30g;气虚明显者可酌加黄芪、升麻;合并头痛者可酌加川芎及蜈蚣、全蝎类以活血搜络止痛。
  每日1剂,煎服,20d为1疗程。
  2、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其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椎间盘等) 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颈椎骨性病变。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及颈椎发育异常及畸形,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使椎-基底动脉血流减缓而导致缺血而致眩晕。(2)椎动脉周围软组织的病变,长期的如组织病变形成疤痕粘连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交感神经从而引起供血不足。(3)血流流变学的改变,主要指椎-基底动脉本身的硬化或发育异常导致管腔狭窄、管壁弹性减退等引起椎动脉血流减少而致供血不足。治疗方面,有学者认为,纠正颈曲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也有学者认为,在压痛点施行强刺激手法解除软组织疼痛而消除和缓解症状。我们认为上述因素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治疗中要互相兼顾。
  仰卧位理筋拔伸手法法其实质包括俯卧位理筋手法和仰卧位拔伸手法两步。一方面通过俯卧位理筋手法直接作用在压痛点或颈部的一些阳性反应点,能迅速有效地缓解肌肉的痉挛、解痉止痛,并消除“筋结”、“筋聚”等病理反应现象,同时,弹拨理筋手法使软组织松弛,血循环改善,既利于动力平衡的恢复,又能改善局部炎性状况,可减轻因肌肉痉挛而加重对血管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改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有利于缓解颈性眩晕症状。而且,还为拔伸手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仰卧位拔伸手法则通过手法力量对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的牵拉产生紧张性弹力,重新调整了关节位置,纠正了或部分纠正了关节错缝、交锁、滑膜嵌顿等局部环境,从而起到改善头晕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卧位理筋拔伸法很好的改变了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部环境而起到了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骨痹”、“血痹”、“项强”、“眩晕”范畴,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导致筋出槽、骨错缝,最终引起气血癖阻,筋脉不荣,清窍失养导致颈项疼痛,眩晕等症状。针对本病的治疗,一般以活血祛癖、舒筋活络为基本治疗原则,而手法治疗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内经?离合真邪论》指出应“扣而循之,切而散之,按而止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骨缝开错,气血疲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能通郁闭之气,摩其奎聚,以散癖结之肿,其患可愈”。手法治疗达到通经活络,纠正其错位或紊乱,气血通畅,则眩晕、头痛等症随之而愈。中药内服治疗则多以风、痰、瘀、虚病理因素进行立法方药,我们认为,颈性眩晕主要以髓海不足,痰瘀交阻,升降失司而痰扰清窍为主要病机。临床多见痰浊中阻或郁而化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蒙蔽。故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甚至仆倒,伴见恶心、呕吐痰涎及胸闷、纳差等。故选用温胆汤为主加味治疗。方中二陈汤加白术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加入竹茹、枳实涤痰降逆;泽泻助茯苓利水化浊。全方共奏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清中化浊之效,使清升浊降则眩晕自除。
  3、优势
  颈性眩晕的病机比较复杂,治疗也比较棘手。临床上往往需要综合治疗,且中医中药在这方面有极大的优势。本方法为作者多年的临床总结。其优势在于手法(卧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口服,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使局部治疗与整体调理兼顾,互相协调,眩晕等症也随之缓解。较之其他方法,理筋手法很好的解决了骨性和软组织等病理因素,而中药汤剂口服则改善了椎动脉的硬化及血流状况,从而取到了很好的疗效。

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性眩晕相关文章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骨伤科的常见病,我科于2003年8月2004年10月采用静点注射用灯盏花素配合手法治疗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满意效果。一般资料所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30例均为门诊和病房病人。病程最短20天,最长6年。其中年龄最大67岁,年龄最小28岁,平均年龄48.5岁。多为长时间坐位,头颈固定在一个姿势下工作,尤其是低头工作者,如文秘和财会人员等,其发病率较高。此类病人发作往往
发布于 2022-10-06 07:51
0评论
提到眩晕,很多人都会想到高血压,高血脂,血粘度过高等内科疾病,殊不知,临床上引起眩晕的最主要原因却不是这些。国外临床资料表明,在所有头晕患者中,约有40%与颈椎有关,颈性眩晕在整个眩晕患者中所占比重仅次于美尼尔综合征。颈性眩晕目前认为主要机理是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由于骨质增生、错位,颈肌的痉挛和异常等内外因素直接或间接对椎动脉造成压迫,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
发布于 2023-02-28 08:01
0评论
何为颈性眩晕?“天旋地转”、“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等等,这些词语是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频繁的听到患者的倾诉,倾诉的人群在逐渐增多,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一开始只是有点晕,没在意,后来渐渐发展到剧烈的头晕,不能翻身转脖子,精神差,睡眠不好,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看了很多医院的神经内科,五官科,眼科,查过头颅CT,核磁共振,前庭功能都没问题,也吃了很多药,就是晕,好不了,请假休息一段时间会好转一些
发布于 2022-12-26 13:55
0评论
概述 落枕所形成的激痛点多是由于疲劳后睡眠姿势不当而引起肌肉痉挛,若治疗不及时,自主调节不恰当,则反复发作,日久而形成颈肩综合征的一系列症状。落枕多以晨起发病,常与疲劳后睡眠时枕头不和适有关,检查可见压痛点多见于患侧颈旁,疼痛范围较为局限,患处可触及肌紧张,试图纠正姿势可引起牵涉痛,可放射至同侧肩部,但很少超越肩胛提肌,且无压痛点。 步骤/方法: 1、 落枕的治疗在排除它病的基础上可施行适当
发布于 2024-03-23 07:41
0评论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常有以下特征: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往往伴有恶心、偶有呕吐,停止活动休息一会,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部分病人伴有血压偏高。此病发病突然,严重时会出现猝倒;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X线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对于经常伏案工作、使用电脑或长时间低头手术
发布于 2023-03-27 17:41
0评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包括手法复位、药物辅助治疗、前庭康复和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目前耳石复位法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首选方法,同时也可以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手法复位的患者,大部分可以一次治愈(有效率可达75%~90%),成功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识别是哪个半规管受累,以及耳石碎片是漂浮于内淋巴液中还是粘附于壶腹嵴。手法复位的目标是将脱落的耳石复位至原先所在位置——前庭部位,以缓解眩晕。临
发布于 2024-01-03 22:31
0评论
止尿脉、骶侧上下脉止尿脉、骶侧上下脉可以治疗尿失禁、小孩尿床、小便淋漓等症状。其中止尿脉对褥疮也有效。方法是点揉法,每次5-10分钟。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使用这三个脉,有以下症状的人应该慎用。髌周八点脉髌周八点脉位于膝盖周围,八个点,点揉这八个点对老年的骨性关节炎、滑膜炎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脉位的位置及作用一、颅顶脉位置: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央交叉点。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高血压病、失眠
发布于 2022-10-06 00:11
0评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对其是一种特效治疗,手法简单易掌握,是每位神经科医生均需掌握的临床实用技术。手法复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临床最常用的耳石复位手法包括:Semont管石解脱法、Harvey管石解脱法和Epley管石复位法。
发布于 2023-03-16 07:16
0评论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石松碱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78g/kg,静注为27.56mg/kgg正负1.16mg/kg。 毒性反应:石松碱中毒症状有过度活动,强直性阵挛性痉挛、麻痹、窒息等。 (三)临床观察 伸筋草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石松碱为提取的单体,注射用有一定的神经毒性。伸筋
发布于 2023-12-06 01:36
0评论
中医认为,此病多由于气血虚弱、血不荣筋,肌肉失却温煦,筋骨失却濡养,同时由于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的起点,若长期做旋转前臂和伸屈腕关节的劳动和运动,可使肱骨外上髁部肌肉筋膜遭受慢性牵拉性损伤,甚则撕裂,而致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本病。 此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效果好,早期采用手法、针灸、药物治疗。晚期或反复发作,可采用小针刀疗法。 理筋手法治疗:患者坐位,前臂旋后,医生一手握患肢腕部,另一手掌贴于
发布于 2024-06-08 23:3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