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12 07:2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除与内科、耳鼻喉科疾患相关外,还与颈椎病的发生有关。由颈椎病相关因素引起的眩晕,称之为颈性眩晕,在交感性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可出现。
  1、治疗方法
  1. 1、卧位拔伸理筋手法

  (1)俯卧位理筋手法:取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约5min;接着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3-5遍;然后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3-5遍;最后在枕、颈项部的阿是穴(肌肉痉挛、关节突关节囊压痛点),作深入的、较重的勾拨法,每处0.5 min,以使局部产生明显的温热感为度。按揉百会、风池、天柱、天宗等穴,每穴0.5min,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仰卧位拔伸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站于床头侧。让患者头顶靠住医者腹部,保持中立位,下颌内收,颈略前屈,一助手固定患者双踝。医者一手掌根托住患者的枕部和颈上段,拇指与余指钳住患椎椎体的横突后方(依据x线、触诊阳性点判定;如错位为多节段,则先治疗下段颈椎,后治上段颈椎),另一手固定于下颌,医者身体后仰,带动双手协调用力纵向牵引,让着力点位于患椎棘突之间,持续5-10s,当手下感觉深层颈肌牵紧、患椎间隙将被拉开时,突然平稳加力超限度顿拉,此时能听见关节响声或感到手下椎骨间的错动感,效果更佳。可反复操作3-4遍。顿拉的力量和幅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术后患者多有颈枕部明显轻松感,甚至整个脊柱有通畅的感觉。操作中不做旋转、扳法。

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1.2、温胆汤口服  方药组成:半夏15 g,陈皮9 g,茯苓15 g,甘草6 g ,枳实10 g ,竹茹9 g,黄连6 g,泽泻12 g ,白术12 g,生姜3 片,红枣3 枚。加味:项部板滞者加葛根30g;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30g、竹茹加重至15g;耳鸣者加磁石、石菖蒲各30g;视力模糊者加菊花、决明子各30g;失眠者加夜交藤15g、远志6g、生龙牡各30g;气虚明显者可酌加黄芪、升麻;合并头痛者可酌加川芎及蜈蚣、全蝎类以活血搜络止痛。
  每日1剂,煎服,20d为1疗程。
  2、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其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椎间盘等) 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颈椎骨性病变。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及颈椎发育异常及畸形,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使椎-基底动脉血流减缓而导致缺血而致眩晕。(2)椎动脉周围软组织的病变,长期的如组织病变形成疤痕粘连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交感神经从而引起供血不足。(3)血流流变学的改变,主要指椎-基底动脉本身的硬化或发育异常导致管腔狭窄、管壁弹性减退等引起椎动脉血流减少而致供血不足。治疗方面,有学者认为,纠正颈曲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也有学者认为,在压痛点施行强刺激手法解除软组织疼痛而消除和缓解症状。我们认为上述因素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治疗中要互相兼顾。
  仰卧位理筋拔伸手法法其实质包括俯卧位理筋手法和仰卧位拔伸手法两步。一方面通过俯卧位理筋手法直接作用在压痛点或颈部的一些阳性反应点,能迅速有效地缓解肌肉的痉挛、解痉止痛,并消除“筋结”、“筋聚”等病理反应现象,同时,弹拨理筋手法使软组织松弛,血循环改善,既利于动力平衡的恢复,又能改善局部炎性状况,可减轻因肌肉痉挛而加重对血管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改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有利于缓解颈性眩晕症状。而且,还为拔伸手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仰卧位拔伸手法则通过手法力量对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的牵拉产生紧张性弹力,重新调整了关节位置,纠正了或部分纠正了关节错缝、交锁、滑膜嵌顿等局部环境,从而起到改善头晕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卧位理筋拔伸法很好的改变了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部环境而起到了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骨痹”、“血痹”、“项强”、“眩晕”范畴,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导致筋出槽、骨错缝,最终引起气血癖阻,筋脉不荣,清窍失养导致颈项疼痛,眩晕等症状。针对本病的治疗,一般以活血祛癖、舒筋活络为基本治疗原则,而手法治疗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内经?离合真邪论》指出应“扣而循之,切而散之,按而止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骨缝开错,气血疲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能通郁闭之气,摩其奎聚,以散癖结之肿,其患可愈”。手法治疗达到通经活络,纠正其错位或紊乱,气血通畅,则眩晕、头痛等症随之而愈。中药内服治疗则多以风、痰、瘀、虚病理因素进行立法方药,我们认为,颈性眩晕主要以髓海不足,痰瘀交阻,升降失司而痰扰清窍为主要病机。临床多见痰浊中阻或郁而化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蒙蔽。故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甚至仆倒,伴见恶心、呕吐痰涎及胸闷、纳差等。故选用温胆汤为主加味治疗。方中二陈汤加白术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加入竹茹、枳实涤痰降逆;泽泻助茯苓利水化浊。全方共奏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清中化浊之效,使清升浊降则眩晕自除。
  3、优势
  颈性眩晕的病机比较复杂,治疗也比较棘手。临床上往往需要综合治疗,且中医中药在这方面有极大的优势。本方法为作者多年的临床总结。其优势在于手法(卧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口服,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使局部治疗与整体调理兼顾,互相协调,眩晕等症也随之缓解。较之其他方法,理筋手法很好的解决了骨性和软组织等病理因素,而中药汤剂口服则改善了椎动脉的硬化及血流状况,从而取到了很好的疗效。

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性眩晕相关文章
各位读者,您体验过或者知道什么是眩晕吗?比如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突然感觉外周世界或者自身突发旋转、晃动、行走不稳,而有时在起床、躺下、翻身时也出现眩晕。那么您知道他们眩晕是多么的痛苦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眩晕的实例就是晕车、晕船,没有眩晕体会的人看到晕车的症状可以想象患者的痛苦吧。下面我将介绍上述眩晕的属于哪种疾病及它们各自的临床症状:1、旋转性眩晕:它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发布于 2023-03-12 02:06
0评论
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宽广,有叶迹维管束散在,表皮下方和中柱外侧各有10~20余列厚壁细胞,其间有3~5列细胞壁略增厚;内皮层不明显。中柱鞘为数列薄壁细胞编织中柱,木质部束呈不规则的带状或分枝状,韧皮部束交错其间,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5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伸筋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
发布于 2023-12-06 01:49
0评论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恶心、呕吐、同时可伴有头痛、颈痛、颈部活动受限以及失眠、健忘、目胀、视物不清、心慌、气短、心悸、胸闷、肩部酸沉等一系列症状,目前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发布于 2022-12-01 05:26
0评论
伸筋草简单吃法 先在水中浸泡30分钟,一般加水250毫升,浸泡30分钟后,先大火熬开火,改为小火熬十分钟药效就下来啦就可以的啦。伸筋草是舒筋活血药最好在饭后一个小时后服用最好的,可以避免伤胃,可以是药效更好的发挥出来的,也可以堡猪脚,专门治疗手叫麻木、抽筋有神奇疗效。 伸筋草酒的做法 材料:鹅肠草15克,川乌头15克,牛膝15克,草乌10克,鸡矢藤15克,白酒500克。 做法: 1.将伸筋草、制
发布于 2023-12-06 01:29
0评论
1、治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2、治关节酸痛:石松三钱,虎杖根五钱,大血藤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关节酸痛,手足麻痹:凤尾伸筋草一两,丝瓜络五钱,爬山虎五钱,大活血三钱。水、酒各半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4、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凤尾伸筋、南蛇藤根、松节、寻骨风各五钱,威灵仙三钱,茜草二钱,杜蘅五分。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5、消
发布于 2023-12-06 01:43
0评论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石松碱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78g/kg,静注为27.56mg/kgg正负1.16mg/kg。 毒性反应:石松碱中毒症状有过度活动,强直性阵挛性痉挛、麻痹、窒息等。 (三)临床观察 伸筋草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石松碱为提取的单体,注射用有一定的神经毒性。伸筋
发布于 2023-12-06 01:36
0评论
舒筋草,正名:藤石松,别名为石子藤、石子藤石松等,拉丁文名为Lycopodiastrumcasuarinoides(Spring)HolubexDixit。属于石松目,石松科大型土生植物。地上主茎木质藤状,伸长攀援达数米,圆柱形,叶螺旋状排列,贴生,卵状披针形至钻形,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生于海拔100-3100米的林下、林缘、灌丛下或沟边地区,分布中国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大部分省区多。
发布于 2023-12-01 21:07
0评论
闪罐法 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点)进行反复吸附并立即使之脱落的一种手法。 1.浅吸闪罐法: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罐体内吸入皮肤肌肉较浅),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至皮肤潮红,以每个部位10~30次为度的一种手法。在使用部位先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为佳。通过对某一部位进行吸紧牵拉,放松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经络气血充盈-输布-再充盈,使局部经络气血运行状态得以调整、营卫状况得以改善。此法多用于风寒束
发布于 2023-09-24 06:01
0评论
头晕与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候,其发病率较高,是神经内科就诊的主要疾病之一。头晕和眩晕病因是多样的,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约占神经内科头晕就诊患者的1/3以上,但是误诊率很高,易误诊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人体的平衡是借助视觉、本体觉和前庭位置觉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主要感受器官,三者只要有一种感受
发布于 2022-09-25 06:14
0评论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常有以下特征: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往往伴有恶心、偶有呕吐,停止活动休息一会,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部分病人伴有血压偏高。此病发病突然,严重时会出现猝倒;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X线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对于经常伏案工作、使用电脑或长时间低头手术
发布于 2023-03-27 17:4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