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17 04:46

  一、房颤的发病机制
       半个多世纪以来,基础研究工作者和临床心脏电生理专家对房颤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房颤的治疗进步。但目前有关房颤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不详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半个多世纪前,有学者提出了房颤的可能发生机制为多波折返(Multiple Wave Reentry),这一学说认为房颤由多个独立传播的折返子波共同激动引发和维持,多个小折返环的形成依赖于心房肌的缓慢传导和心房肌不应期的不一致性。另外一个房颤的可能发生机制是触发灶学说(Trigger),最早也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1998年Haissaguerre等人的研究提示肺静脉起源的房早、房速和房扑诱发的房颤占了阵发房颤的近90%,由此开创了现代的导管消融术。神经介导学说(Autonomic Nerve)认为,在上述两种房颤的发生机制中,心脏自主神经的不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张力的增高使诱发房颤的异位兴奋性增加,而迷走神经的兴奋使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缩短,两者都更容易促进房颤的发生。因此,房颤也可被分为交感和迷走神经介导型两种类型。一般来说,触发灶学说描述的是房颤的诱发机制,而多波折返则是房颤发生的重要维持基质(Substrate)。自主神经的介导即参与在异位兴奋灶的形成和诱发房颤的过程中,也在多波折返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房颤的维持机制学说认为,房颤时心房内的多波折返并不是完全无序的,数个小的微折返可以触发、驱动一个大的折返,这个大的折返也被称为主导折返环或转子,房颤时左右心房内可同时有数个转子存在,转子在心房内传播时碰到功能性或解剖性的屏障再散出更多微折返,促进了房颤诱发房颤,使房颤得以维持。后者也被称为转子或主导折返环学说。触发灶、多波折返或转子和自主神经这三个方面在房颤的发生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就是最早由法国学者Philippe Coumel提出的心律失常发生三角(Coumel's Triangle Of Arrhythmogenesis)学说,把上述几种房颤的发病机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不同房颤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上述几种发病机制学说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一样。一般而言,在阵发性房颤的早期以触发灶学说为主,而在持续和永久性房颤可能以多波折返和转子学说为主。另外,在不同房颤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自主神经的介导作用也不相同。
  二、房颤的发生机制与非药物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方法与房颤发生机制的关系最为密切,或者说不同的房颤非药物治疗方法就基于不同的房颤发病机制学说而设计的。反过来,不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也验证了不同房颤发病机制学说的正确性。
  多波折返学说一般认为房颤得以维持,心房里至少要有6~7个以上的小折返,每个折返环均需要有足够的心肌容积支撑,即心房足够大。以这个学术为理论依据的心脏外科迷宫术(Maze手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获得成功。其基本理念是被迷宫术分割的任何一小块心房肌不足于形成折返,从而可有效预防房颤的发生;同时所设计的心房内切割线,又保障了起源于窦房结的电活动在心房内和房室之间的正常传导。迷宫术的主要局限性是手术复杂,且有一定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一般主要适用于同时合并基础心脏疾患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现在的经导管消融技术有时也通过增加心房内的线性消融,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另外,心房碎裂电位消融(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CFAE)和环肺静脉消融(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治疗房颤的一个可能机制,也包括对房颤维持基质的部分改良。但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最重要机制是隔离肺静脉,使起源于肺静脉的异位电活动(包括房早、房速、房扑和房颤)不能传入心房,抑制其诱发和驱动房颤。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均提示,对心房的自主神经丛(Ganglionated plexi,GP)进行消融,也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房颤的发生。心房的自主神经丛的分布区域可以通过心内膜高频刺激识别,由于其解剖部位相对固定,一般在肺静脉口周围,也可以在最常见的部位进行经验性消融。根据自主神经丛相对于肺静脉的位置,分为右肺静脉上、右肺静脉下、左肺静脉上和左肺静脉下自主神经丛。近来有研究提示,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房颤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进行肾动脉去神经消融,通过改变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也有利于降低术后房颤的复发率。应用特殊设计的网篮状多部位标测电极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可以识别房颤时心房内的转子或驱动灶(Focal Impulse And Rotor Modulation,FIRM),通过对这些部位进行消融,也可预防和减少房颤的发生。尽管根据不同的房颤发生和形成机制,已设计出多种经导管房颤消融技术,但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仍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石。
  三、房颤经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原因
       房颤经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为空白期,在这之后的复发一般定义为有临床意义。90%以上的房颤早期复发(术后1年内),是由于肺静脉与心房间电传导的恢复。主要是由于术中无法准确评价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是否已永久性阻断,冷盐水导管的应用、术中对环肺静脉消融线双向传导阻滞的评估,以及腺苷的应用和观察一定时间后再次对环肺静脉消融线进行评估等,可提高环肺静脉消融线的“持久性”(durability),降低肺静脉与心房间电传导恢复的可能性,减少房颤的早期复发。图像融合技术指导下的个体化大环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由于消融部位在心房和肺静脉前庭的交界处,相对而言更靠近心房侧,可以把更多的触发灶隔离,对房颤基质的改良也较多,从而也可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有效性。导管消融术后,房颤晚期复发(术后1年以后)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外新的异位兴奋灶形成,诱发和驱动房颤,以及房颤维持机制的进展等。
  房颤是一个进展性疾病,HATCH积分用高血压(H:hypertension)、年龄(A:age,75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史(T:TIA or stroke)、慢性阻塞性肺病(C:COPD)和心衰(H:heart failure)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分层和评分,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史和心衰为2分,其他危险因素为1分。如果阵发性房颤患者的HATCH积分只有1或2分,则患者1年内发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风险在5%~6%;而HATCH积分为6或7分时,1年内发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风险则高达50%。另外,糖尿病和肥胖也是房颤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研究也发现,HATCH积分较高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率高于积分低的患者,即使在多次导管消融术后仍是这样。也有研究提示,应用延迟增强磁共振技术(DE-MRI)对房颤患者的心房纤维化程度进行量化,轻度纤维化是指患者心房纤维化占整个心房肌的15%以下,重度是指纤维化超过35%,中度纤维化则在两者之间。分组研究显示,纤维化程度越严重的房颤患者,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也较高。这些研究均提示,除房颤经导管消融技术外,房颤患者的本身特征,如合并症情况及心房纤维化程度等,也是影响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近来的研究提示,对于房颤患者应及早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类型、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左心房的大小等是影响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优于持续性房颤,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越大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也越高。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国内外房颤指南均推荐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应优先选择导管消融治疗(推荐类别Ⅰ,证据等级A)。
  四、小结
       导管消融从房颤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去除和抑制诱发房颤的兴奋灶、改良维持房颤的基质、平衡自主神经功能等而达到预防和较少房颤发生的目的。因房颤是一个进展性疾病,为了提高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症人群和导管消融手术时间点非常重要。导管消融应该在适宜的房颤患者、在有经验的中心、采用合理的导管消融技术积极开展,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房颤复发的基础上,可以为房颤患者带来症状和预后的显著改善。随着我们对房颤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以及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提高,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还将会不断获得改善。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难点相关文章
胸科医院心内科刘旭教授率领的团队根据这些年在临床治疗?房颤的经验中整理了一些导管消融回顾:中国房颤导管消融在临床上应用已有15余年了,真是一眨眼的功夫,时间过的真快。这15余年的过程中有10万例左右的房颤患者受益于导管消融治疗。15年的中国房颤导管消融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之前主要是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第二个阶段:2007年以后仅有少数中心开始对持续性房颤进行消融治疗,
发布于 2023-02-06 09:27
0评论
首先是适应征,现在比较宽,绝对的禁忌症只有左房血栓。只要药物控难以维持窦律或者胺碘酮为唯一维持窦律的药物,就可以考虑导管消融。其次要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耐受抗凝的情况,如果有华法林抗凝的禁忌,也不适合导管消融。患者一般能耐受平躺3-6小时,期间身体不能移动,这对使用CARTO或Ensite等三维标测系统指导的消融尤为重要,否侧左房三维图像将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导致错误消融径线或者延长手术时间。此外
发布于 2023-03-17 12:26
0评论
 老年人体质较弱,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不少人认为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较高,其实这是对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方式不了解造成的。所谓导管消融其实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静脉,提供血管入径即可,只留有针眼大小的皮肤切口。导管送入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手术需要2小时左右,手术后穿刺部位仅需要沙袋压迫6小时即可,老年人能很好的耐受。房颤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发生在60岁
发布于 2023-01-08 03:11
0评论
在过去,认为房颤治不好,吃药维持,希望它尽量延缓,不要变得更重。但是以往的药物治疗根治不了房颤,而且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怎么治疗的?手术方式就像输液一样,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脏内,经导管将射频电流导人心脏组织,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产生局部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阻断异常传导束,根治心动过速的目的,即为导管射频消融术。经心导管向心
发布于 2023-01-08 02:21
0评论
依据目前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以下两类房颤患者建议导管消融术。1、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1种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2、症状明显、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1种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
发布于 2022-10-08 05:53
0评论
1、右下肢制动6小时,平卧12-18小时。2、流食或半流食2周。3、质子泵抑制剂服用2周,保护食道。4、抗心律失常药物(具体药物依据医生建议)服用至少3个月。5、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过渡至华法林或NOAC)服用至少3个月。6、出院后,每2-4周门诊随访,具体频率依据医生建议。7、出院后,如有不适,及时门急诊就诊。
发布于 2022-10-08 05:58
0评论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李毅刚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华东地区成功开展了第一例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病例,新型导管投入临床使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达4%,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该病的危害主要是中风,研究显示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是正
发布于 2023-02-28 12:46
0评论
房颤是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00多万房颤患者,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者约40万例。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情况尚不是很清楚,估计全国房颤患者在1000万以上。一项国内近3万人的调查研究标明,中国房颤患病率大约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患病率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达7.5%。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房颤主要是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发布于 2022-10-08 02:03
0评论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来就诊时诉说当房颤发作时,这难受,那里不舒服,症状十分明显,对房颤用的治疗十分迫切。当医生介绍射频消融术时,患者又表现出犹豫,其原因是对消融术的顾虑。从多年的临床经验提示,这一顾虑主要是怕复发。请好患者冷静考虑考虑,在我们以前的房颤治疗介绍中已经明确了只有导管消融才能根治房颤,任何药物都无法根治。即:只有消融才有可能治疗,但有一部分患者有可能复发;除此之外,任何方
发布于 2023-02-06 09:22
0评论
为什么说持续性房颤首次导管消融成功率比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低?房颤患者都很关心得了房颤怎么办?前面我们已多次探讨了这个问题,要想根治房颤导管消融是唯一的办法。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房颤都能取得理想的消融效果。比如:阵发性房颤的首次消融效果就比持续性房颤的效果要高,这是因为持续性房颤的发病机制更复杂,也就是讲,当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时,其参与房颤的心房病灶更多、更广,复杂。所以,阵发性房颤
发布于 2023-02-06 09:4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