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在这里引经据典,且将历代文献中涉及养生文化的记载,综合归纳而言之,实则为“三观”理念。即“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辨体施养”的个性观、“阴平阳秘”的平衡观。在这三观理念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保健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并完善了一整套中医养生理论。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理论;“顺时而养”的昼夜调摄理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上工治未病”理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的饮食均衡理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形神共养理论;亦动亦静、动静互涵的运动养生理论以及现代创立的“体质分类”理论等诸方面。形成了一个广泛涉及人们生活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人们的养生实践有章可循。
就起居而言
四季起居遵循春升、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例如:春宜早睡早起、夏宜晚睡早起、秋宜早睡早起、冬宜早睡晚起。昼夜起居遵循十二时辰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规律,保持“子时大寐,午时小憩”的良好生活习惯。
例如:中国人素有“闻鸡起舞”的习惯,大多喜欢晨练。但是在冬季卯时以前(5~7点)不宜到户外锻炼。尤其是城市里的冬天或冬春交替之际。这次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亮点,就是最佳城市实践区案例,展示对城市低碳生活的演绎。但是目前我们还做不到。冬季早上气温低,城市下水道中的废气、工业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种重金属微粒、汽车排出的含铅的尾气等等都还沉积于地表,没有升发到上空去。尤其在寒潮来临的天气,上午8、9点以前,地表的气温低于天空中大气的气温,大气停止了上下对流,出现了气象学上所讲的“气温逆增”现象。只有等9点以后,地面气温渐渐升高,大气开始对流,污染了的空气向高空扩散,地面的空气变得洁净,才能开始锻炼。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盲目早起,总是在废气中锻炼,结果是越锻炼对身体的危害越大,经常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咳嗽等症状。这些体现了“自然观”理念。
就饮食而言
针对阳虚质人宜食甘温益气之品、阴虚质人常吃生津养阴食物、痰湿质人以甘平渗湿的饮食为主、湿热质人则偏于食性甘凉的饮食等,就是在体质养生理论的指导下,辨体施养,体现了“个性化”理念;
就精神而言
“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偏胜伤脏的理论,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通过“借景调神”、“和血安神”、“运动移神”、“顺时养神”、“读书怡神”、“敬业聚神”等情志调摄,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重视心理调适,重视身心俱养,很好的体现了“平衡观”理念。
就运动养生而言
根据每人不同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动养或静养。中医认为,并不是动得越多越好,而是“动静互涵”。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适量运动”的观念与中医的“动静互涵”是一致的。体现了一个“平衡观”。
由此可见,中医独特的“三观”养生理念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尤其是中医个性化养生这个“纲”,人们掌握了这个“纲”,在养生实践中就会懂得,为什么“张三可以多吃水果,而我是阳虚体质,我不适合”;为什么“李四可以舒服的常做温灸疗法,而我不能,因为我是阴虚体质”;为什么酷爱辣椒的人,在秋季要少吃;为什么喜欢晨练的人,冬季卯时以前(5~7点)不宜到户外锻炼;为什么出生在上海的女孩子皮肤姣好,但到了西南或中原地区工作后就需要经常去做美容护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因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的“个性化”养生理念,是中医养生的鲜明特征,是中医养生“三观”理念中最具时代特征的一观,是中医养生独具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如果这些理念能够牢牢的掌握在百姓的手中,就不会被所谓:“一天一斤绿豆通吃共养”的谬论所迷惑,能够正确指导百姓的养生实践。这样,中医养生才能真正成为现代自我保健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