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以关节肿胀疼痛,晚期出现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与痹病中的“历节病”、“骨痹”等病相似。
本病的病因病机除具痹病的一般规律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节肿胀,早期的关节肿胀主要是由于湿邪所致,或是寒湿之邪,或湿热之邪;病程日久,肿胀则多由湿邪不去,聚而成痰,并兼杂血瘀,故这时肿胀的病机多与痰浊瘀血有关。
2、痹病病程长,耗伤整齐,除引起气血亏虚以外常常累及肝肾,导致肝肾不足,这与肝主筋、肾主骨有密切的关系。
因本病早期以实邪为主,治疗以祛邪为先;至中晚期邪留正伤,需标本兼治,祛邪扶正兼顾。
1、湿热痹阻证:三妙丸合宣痹汤加减。
2、寒湿痹阻证: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3、痰瘀互阻证:身痛逐瘀汤合小活络丹加减
4、肝肾亏虚,邪痹筋骨:补肾强督治短兰蛹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以腰骶部疼痛、晨僵、腰椎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痹病”范畴,与“腰痛”,“肾痹”,“脊强”等病相似。
本病的病因病机除具痹病一般规律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病因学上本病与先天禀赋有密切的关系,如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者易患本病。
2、本病的临床表现以腰骶疼痛、腰痛为主,而腰痛之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如《景岳全书》说:“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因此本病以肾虚为本,寒湿、湿热、雨雪等实邪为标。
3、本病表现有腰脊强直,腰骶或腰背疼痛,晨僵等症,其病机总与血瘀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在祛邪的同时要根据病性的缓急兼顾肾虚,而活血祛瘀法常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
临床常见:
1、寒湿痹阻证:乌头汤合肾着汤加减
2、湿热阻络证:三妙丸加减
3、瘀血阻络证: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气亏虚证:青娥丸加减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我科以三痹汤为基础,经过相应药物加减组成温肾通络方,可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减少西药的药量,并且副反应较少。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病变为主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口干、眼干多见,且可伴有关节疼痛的症状,部分患者可累及肺、肝、肾等脏器。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痹病论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其病因病机的特点:
1、病因或因外感燥邪,或因久病失养,津液耗伤,精血不足,生成内燥。“燥胜则干”,故临床见口干、眼干或皮肤干燥等症状。
2、津亏日久,每致血行瘀滞,而间杂血瘀表现,或累及脏腑。
临床常见:
1、脾胃阴虚证: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
2、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临床上干燥综合征患者较健康人易患恶性淋巴瘤,我科自拟的解毒通络生津方,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口干眼干症状,降低免疫球蛋白,并经动物实验证实该方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淋巴细胞侵润程度。目前我科已广泛开展该方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如可见关节痛、皮肤红斑、发热、水肿、心悸等,因此本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过程可与中医中的“痹病”、“蝴蝶疮”、“阴阳毒”、“水肿”、“虚劳”等相似。
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如见全身的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红斑,以及累及多个脏器,因此其病因病机尤为复杂。
其特点:
1、本病多见发热,或高热不退,这多与感受六淫中的风、暑、火、燥等邪有关,邪热侵袭,充斥内外,故见发热。
2、邪热伤及血脉,形成血热血瘀之症,见有面部、手部等处红斑,口腔溃疡、肢体疼痛等。
3、本病常累及五脏,导致五脏的损伤,出现心悸、水肿、气喘及癫痫,其中以脾气虚弱和肾阴亏虚最为多见。
临床可见:
1、热毒炽盛证:清瘟败毒饮加减
2、瘀热痹阻证:四妙勇安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3、阴虚内热证:知柏地黄丸加减
4、脾肾阳虚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主要累及负重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等。手指关节的骨关节炎多与遗传有关。累及颈椎者,有称颈椎病。因此骨关节炎的各种表现分别与中医学中的“痹病”、“腰痛”、“麻木”等证相似。
骨关节炎的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其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且痛处固定。
因此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肝肾日渐虚衰,肝肾亏虚是本病之本。
2、疼痛较重,疼痛固定,甚或刺痛等,是血瘀证的表现,针对本病的病机,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是本病的基本治乏。若关节肿胀,或见有关节积液者则属湿热痹阻证,治宜清热利湿为主。
临床可见:
1、瘀血阻滞证:桃仁四物汤加减
2、肝肾亏虚证:青娥丸合右归丸
3、湿热痹阻证:四妙丸加减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引起各式各样的副反应。中药可减轻激素的副反应,与西药联合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白塞病
白塞氏病为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具体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白塞病(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口、眼、外生殖器、皮肤溃疡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
祖国医著对该病类似症状的描述始见于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集于《金匮要略》中。因病症繁多、变化莫测,尤如“狐疑惑乱”而名为“狐惑病”,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之说。中医认为该病系外感湿热邪毒之气,内蕴虚火而致的疾病。
目前,其病因、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其临床特征:
1、口腔溃疡几乎100%发生。溃疡分布于舌、齿龈、上下唇内侧、口腔粘膜或咽喉部,易反复发作。
2、眼部症状发生率为70%,男性发生率较高且重,如角膜炎、角膜溃疡、巩膜炎、脉络膜炎,典型的常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甚至失明。
3、外生殖器溃疡,发生率66.8%,生殖器、皮肤、粘膜均可发生溃疡,面积大且深,疼痛、愈合慢。
4、皮肤损害发生率76%。可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肿、红斑。
5、关节痛及心、肺、肾、肠道受累。血沉增快、血细胞轻度升高。
临床根据辩证可采用甘草泻心汤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