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25 10:01

  俗话说“秋冬进补,来春打虎”,冬令调补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哪些人需要冬令进补呢?笼统地说,凡有虚证者可以进补,无虚证者不需进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人群:患有慢性疾病而中医辨为虚证者;老年或体弱以虚证为主者;亚健康人经中医辨证以虚为主者。

  一般来说,虚证不明显,目的是健身,或药补后体虚已有改善者,不妨有选择地食补,虚证明显或病后虚弱者,初期宜用药补,药补中的膏方是冬季虚证调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虚症的调理,根据脏腑气血阴阳的调和情况,调理方法也不相同。如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脾虚者健脾,肾虚者补肾,须多种药物相互配伍。进补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平补、调补、清补、温补、峻补五大类。因此辨证进补是进补的关键,如补不对症即不分虚实,盲目滥补,或补不得法、过量服用补药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对人体不利。
  虚证调养适宜用膏方,膏方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并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熬、去渣,将药汁经微火浓缩,再加入辅料,如饴糖、蜂蜜、阿胶、鹿角胶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状补膏。

虚证的中医调补相关文章
阴虚动风证肢体拘挛,手足蠕动、震颤,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质红少津,脉弦细数。以手足蠕动之动风证和虚热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血虚生风证肢体麻木(或手足发麻),关节拘急,屈伸不利,手足震颤,肌肉动,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皮肤瘙痒,耳鸣如蝉,面色、唇舌、爪甲淡白无华,舌苔白,脉细而无力。以肢麻震颤,筋挛肉的动风证和血虚证(筋膜、爪甲、肌肤、唇舌、两目失血濡养)
发布于 2023-12-09 05:59
0评论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类病人:一是经常觉得疲劳,稍微做点体力、脑力活动,就感到累得慌;二是很容易感冒,几乎一、二个月就要感冒一次,甚至更为频繁,周围只要有人感冒,多半会传染给他(她);三是容易口腔溃疡,甚者溃疡连续不断,或同时有几个溃疡点;四是常常口干,特别是夜间醒过来时很明显,喝水只能起到暂时的止渴作用;五是动则出汗,有的还有夜间盗汗。看看这类病人的舌象,多数是淡红而嫩的舌质,有深浅不一
发布于 2023-02-26 12:21
0评论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疾病的气血阴阳不足称虚证。冬令调补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内经》有“秋冬养阴”、“阴精所奉其人寿”之训,人体只有在秋冬养好阴,藏好阴,春夏才能有生和长的资本。也是说人应该顺应自然变化,并在自然的生长收藏的规律下和谐生活。这是“勿逆天时,是谓至治”的思想在秋冬季节治疗中的体现。选用膏滋药是比较合适的一种进补形式。随着季节的变化,目前已是寒露节气,气温下降,万物渐显肃杀,又到冬令
发布于 2023-03-25 09:51
0评论
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
发布于 2023-11-02 09:42
0评论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心悸气短,久咳不已,咳喘少气,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声音低怯,头晕神疲,自汗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由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致使心气亦虚;而当心气先虚时,其宗气耗散,亦加重肺气不足。宗气不足,心之鼓动力弱,故见心悸,脉细无力;肺气虚则肃降无权,气机上逆则咳喘;宗气不
发布于 2023-01-11 03:06
0评论
这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并不是说中国人的身体比较特殊,只有中国人才会“上火”,而是因为“上火”是中医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不可能找到对应的称呼。例如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有的可能还与新陈代谢、内分泌变化有关。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
发布于 2024-08-06 16:10
0评论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因为疾病的出现,不仅仅会使孩子受罪,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而小儿麻痹症是一个危害非常大的传染病,这个病的出现会导致小孩子出现一些麻痹的症状,该疾病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 1.邪犯肺胃证 证候:发热有汗,咳嗽流涕,咽红咽痛,全身不适,或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白,脉濡数。 治法:解表清热
发布于 2023-03-13 08:57
0评论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 ①血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
发布于 2023-01-29 01:07
0评论
要了解月经不调,首先要了解月经周期,所谓的月经周期就是此次月经来时的第一天开始算起为周期的第一天,一直到下一次的月经来临前一天为止,称之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来说约在26-35天左右,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的,称为月经不调。 由于工作压力的加大、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无规律,外加许多白领过份要求自己苗条的身材,刻意节食,造成许多现代女性受月经不调的困扰。情绪异常长期的精神压抑、生闷气或遭受重大精
发布于 2023-02-09 20:16
0评论
①血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④气郁型月经不调。证见
发布于 2023-03-14 09:1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