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26 05:56

  大多数宝宝聪明顽皮,有时会故意做些小动作自我取乐,逗家长开心,因此,有些小动作如眨眼、挤眉弄眼,搐鼻,口角动,转头等常被家长忽视,认为是孩子有意在玩耍而未予足够的重视。殊不知,这些动作已是抽动症的信号和临床表现了。那么,我们就来聊聊小儿抽动症。

  什么是小儿抽动症呢?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抽动症的病因

  1、与遗传因素有关:该病多呈家庭聚集性,常几代人中均有患此病者。

  2、感染因素:与链球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性脑炎、肝炎和上唿吸道感染常可诱发或加重此病。

  3、体质因素: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容易发生抽动性反应,尤其是具有特殊素质的敏感、神经质小儿,对人对事要求水准高,争强好胜,有固执倾向的小儿。

  4、躯体因素:开始常常是身体局部不舒适,如眼痒、眼干涩,鼻痒而出现眨眼、抽鼻等,而当局部不适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或开始是模仿他人动作,继而形成条件反射而抽动症状持续存在。

  5、精神因素:家庭不和谐、气氛紧张,或家长教育方式不正确,对宝宝学习等方面要求过分苛求,动辄斥责、父母神经质,致使宝宝精神压力过大,情绪焦虑。或精神上受意外刺激如惊吓、恐惧,精神过度紧张如喜玩游戏、看惊险影视等,均可引起和诱发抽动症。

  6、微量元素:铅中毒、锌或铁缺乏也可能与抽动障碍有关。

  抽动症有哪些主要表现呢?

  抽动症常见的表现有:眨眼、皱眉、咧嘴、张嘴、点头、仰头、摇头、扭颈、伸舌、耸肩、甩手、跺脚或腹肌抽动等,喉中或鼻中频频发出不自主的、无意义的、单调的声音,如哼、哈、啊,声调高低不等。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严重时出现暴躁或孤立少语,学习困难,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初期部分宝宝常以单一症状为主,这类宝宝的单发症状最容易被忽视和漏诊。如眨眼常被误认为是眼睛疲劳、过敏性结膜炎;搐鼻、挤眉弄眼常被误认为是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眼鼻痒等原因所致;清嗓子常被误认为是咽炎或咳嗽;说脏话(亦称秽语)常被误认为是模仿或不良习惯;舔手、摸脸、弄舌、吐气吐口水等动作常被误认为是小动作、不良习惯等等。

  抽动症的特点

  1、多变性:抽动症的表现具有多变性,常常由一、两个部位抽动发展为多个部位抽动,抽动动作时常变化,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运动抽动为首发症状,而后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常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2、不能自控:抽动症状不受意识支配,无法自我控制。强行有意识控制也只能是短时间的。

  3、睡眠时消失:白天清醒时症状出现,入睡后消失。

  4、感染,情绪紧张、激动或疲劳时加重,进食不健康零食常加重。

  抽动症的应对

  宝宝患了抽动症,家长切莫惊慌。首先抽动症是可以完全治好的。其次,抽动症不影响儿童的智力,对身体和生长发育也没什么影响。但值得家长注意的是,抽动症会严重伤害宝宝的自尊心,使年长的儿童产生自卑心理,在公众场合精神紧张有意克制抽动,致使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做事,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抽动动作幅度大者或异常发声响亮者则会影响周围的人。

  宝宝患了抽动症,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宝宝抽动症状较轻微,能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好转,不需要治疗。当然,个别的宝宝当一些诱因去除后,抽动动作就没有了。但这类幸运的宝宝毕竟少之又少,而大多数则是动作逐渐加重增多。所以,一旦发现宝宝有抽动症,要及时就医。中医药治疗抽动症,有很好的疗效,一般治疗需要3个月到半年。

  抽动症的调护

  1、精神心理治疗:了解了抽动症不是宝宝故意所为,且宝宝不能自己控制,家长首先要关心和理解宝宝,不责备,不过分关注。并帮助宝宝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自卑情绪。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尽量让宝宝思想放松,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不使情绪过于激动,不看恐怖影视剧,不玩电子游戏。增强患儿的自信心,这将有利于疾病恢复。在临床上,越是年长、要强、心思重、情感丰富的宝宝病情恢复的越慢。

  2、可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和文娱活动,放松身心。

  3、食物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咖啡因的饮料可加重抽动症状,应避免食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零食、熟食、半成品等。

  4、调节饮食起居,避免外感。

千变万化的“小动作”,不可忽视的抽动症相关文章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便秘患者日益增多。便秘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因长期以来现代医学能给予的帮助有限,许多便秘病人终日依靠各类泻药,而泻药的滥用导致了诸如大肠黑变病、结肠炎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向恶性肿瘤发展。随着肛肠外科的发展,便秘已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成为了现代肛肠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便秘的病因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胃肠动力、盆底解剖等多
发布于 2023-01-09 16:41
0评论
概述 抑郁症在我们生活当中都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精神疾病,一旦发生之后,都会使患者出现了消极,悲观等不适情绪的出现,并且,消极负面的心情都会使患者正常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应当学会适当的调节自己的心情,及时的缓解心理压力,这样才可以避免受到精神疾病的发生。而大家一定要不可忽视抑郁症的危害! 步骤/方法: 1、 该病一旦发生后,都会导致患者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而这些躯
发布于 2023-09-18 15:59
0评论
骨质疏松是现在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的减少,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高等。骨质疏松是导致中老年人骨折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条件差、基础疾病多等,骨折一旦发生,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尤其是股骨近端的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等)发生后常伴发较多的出血,而且保守治疗需长期严格卧床,褥疮、肺炎等并发症风险极大,所以多需要手术治疗。中国当前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非常不正规,一来是大多数
发布于 2023-02-19 10:11
0评论
中风即脑血管意外,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目前在我国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有部分中风患者,发病时表面看起来不那么严重,譬如只有轻微口歪,或手脚麻木乏力,或只是短暂性症状,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恢复正常,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风”,医学上多属于腔隙性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很多人对这样的中风不很重视,认为影响不大,休息下就可以好转,更不需要住院治疗,其实是个误区。中风的发生不是一朝一
发布于 2023-03-26 08:06
0评论
概述 在我们生活中,一些疾病一直困扰着人们,虽然说起来他也不是疾病给人们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它比较烦,最常见的就是便秘,有的人上厕所蹲了半天也没蹲出来,或者是经常地表现出排便不畅或者是费力,那么这种情况应该就属于一种病态了,但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重视,总以为喝一点水,过几天就好了。但是一般情况便秘的危害大,不可忽视! 步骤/方法: 1、 其中最常见的危害就是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容貌,经
发布于 2024-04-12 03:50
0评论
有家长发现自己的小孩没有在哪里碰撞,可是身体却青一块紫一块的。重视一点的家长赶紧把小孩送到医院就诊,才知道小孩得了一种叫“过敏性紫癜”的疾病。可是,过敏性紫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疾病呢? 1、皮损表现皮损表现为可触及的紫癜,主要发生于双小腿、股、和臀部,也可广泛分布。 2、肠道受累继发于紫癜的肠道受累多导致腹痛和肠胃出血,胃肠道出血可表现为血便、大量鲜血便和黑便。 3、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以关节痛为首发
发布于 2023-01-19 23:43
0评论
慢性肾脏病作为一个“无形”的杀手,严重影响着广大肾友的生活。虽然早期或轻度的肾功能下降,肾友往往并没有察觉,但这些显著可以预测病情发展(进入到尿毒症阶段)以及相关预后的程度。最近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年内肾功能下降30%的患者进入尿毒症的风险在中重度肾功能受损组升高5倍以上、在轻度肾功能受损组升高6倍以上。同样,对于预后的预测其风险也升高2倍左右。显然下降越快,病情发展越快,但考虑到
发布于 2023-03-12 23:56
0评论
这段时间与做医学科普杂志的一些朋友聊天,经常谈论如何更好的让普通百姓能更好的防病、治病?众多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众多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可还是有那么多的患者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合理的相关治疗,甚至“病入膏肓”才入院救治,如此的人间“悲剧”何时才能停止呢?张阿婆是我收治的一名我终身都不会忘却的患者,她是一名80多岁、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很有风度,平时生活的要求很高,空暇时间愿意听听戏曲,和孙辈谈古论今、谈
发布于 2023-01-29 17:17
0评论
患有胆囊息肉,绝大多数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只是在超声体格检查时才被偶然发现。一小部分人会感到程度不一的右上腹闷胀或发作胆绞痛,这可能是息肉恰好长在胆囊管附近。胆囊管是向外排泄胆汁的一条很细的管道,息肉妨碍了胆汁的出路,造成胆囊腔压力升高而引发不适和疼痛,日久还会导致慢性胆妻炎。息肉合并结石的人出现上述表现,可能主要还是与结石有关。目前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胆囊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
发布于 2023-03-11 12:01
0评论
所谓“小三阳”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其中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而“小三阳”是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乙肝“小三阳“的患者非常多,占全国乙肝总人数的30%左右。乙肝”小三阳“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输血,也可通过接触乙肝患者体液如唾液、尿液、乳液、
发布于 2023-03-12 19:4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