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讲过经筋病的燔针劫刺,以痛为输、经筋病的针具选择以及针灸的一些治法,接下来我们讨论的是经筋病以痛为输的多针法。
以痛为输的痛点,即痛输,阿是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它既没有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在疾病诊断上有一定参考价值。痛输反映着人们机体的两大系统疾病,即内脏疾病与经筋病,内脏疾病与经筋病以痛输的形式反映出来,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实现的。经络内通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而病邪由表入里也是通过经络的传注途径。因此,阿是穴即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
内脏疾病的痛反应点,多以点状形式表现出来,大多表现在肘膝以下、躯干、脊柱间,其痛点范围局限,多居于相应的经穴位置或其附近。而经筋病的痛反应点则在人体有筋肉的地方皆可能发生,而且,痛位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点,有时是不定范围的面,其范围与病灶的深浅、病灶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说,内脏疾病的痛点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映,经筋病的痛点是经筋病的病灶反应点。
在针刺的治疗上,内脏病是以毫针针刺痛点或相关穴位,而经筋病的痛点则应该选择较粗的或带刃的针具,由于经筋病的痛点有时痛面比较大,单针难以起效,在针刺治疗时,可考虑多针刺的方法,或多向刺的方法,痛面小针少,痛面大针多,视其具体情况,可分别用正入一针傍入一针的傍针刺、正入一针傍入二针的齐刺、正入一针傍入四针的扬刺,也可以用合谷刺之类的刺法,即进针后采取多方向的透刺。
《内经》中多针刺与多向刺的论述,其临床运用的重点应在于经筋病以痛为输的针灸治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