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重
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3kg.出生後第1個月增加1~1.5kg,3個月時體重是出生時的2倍(6kg),1週歲時增至出生時的3倍(9kg);2歲時增至出生時體重的4倍(12kg)。2歲以後到12歲前體重穩步增長,平均每年增長2kg,推算公式如下:
1~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kg)
7~12個月:體重(kg)=6(kg)+月齡×0.25(kg)
2~12歲:體重(kg)=年齡×2+8(kg) ,該小兒體重是16kg,首先估算小兒年齡肯定是大於2歲,所以用這個公式,那麼就可以得到:16=年齡×2+8,算出年齡=4歲
(二)身長(高)
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1週歲時達到75cm;2週歲時達到87cm.2~12歲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身長(cm)=年齡(歲)×7+75(cm) ,也可以按照身高計算,該小兒身高103,肯定是大於兩歲,所以用最後一個公式,計算得到:103=年齡(歲)×7+75(cm),最後算的年齡也是4歲。
測量方法:3歲以下測臥位身長,脫去其鞋、帽、襪,穿單衣仰臥於量床底板中線上。扶正頭,頭頂輕觸頭板,小兒面朝上。測量者位於右側,使小兒雙膝伸直,移動足板觸及足跟,讀數並記錄,精確到0.1cm.
3歲以上測身高,取立正姿勢,雙眼平視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向後收,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併攏,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腳跟、臀尖和兩肩胛間三點同時接觸立柱。測量者將底板輕輕移下,與顱頂點接觸,讀數並記錄,精確到0.1cm.
(三)坐高
坐高指從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出生時坐高為身高的67%,以後下肢增長比軀幹快,6歲時為55%.此百分數顯示了上、下部比例的改變,比坐高絕對值更有意義。
(四)頭圍
經眉弓上方、枕後結節繞頭一週的長度為頭圍,其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出生時平均為33~34cm,1歲時46cm,2歲時48cm,5歲時50cm,15歲時54~58cm(接近成人)。
(五)胸圍
沿乳頭下緣水平繞胸一週的長度為胸圍。胸圍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發育程度。出生時平均為32cm,比頭圍小1~2cm.1歲時胸圍與頭圍大致相等,約46cm,1歲以後胸圍超過頭圍,至青春期前其差數(cm)約等於小兒年齡數減1.
(六)腹圍
平臍(小嬰兒以劍突與臍之間的中點)水平繞腹一週的長度為腹圍。2歲前腹圍與胸圍大約相等,2歲後腹圍較胸圍小。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時需測量腹圍。
(七)上臂圍
沿肩峰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的水平繞上臂一週的長度稱上臂圍,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水平以評估小兒營養狀況。生後第一年內尤其前半年上臂圍增長迅速。1~5歲間增長緩慢。可通過測量上臂圍以普查小於5歲小兒的營養狀況。評估標準為:上臂圍>13.5cm為營養良好;12.5~13.5cm為營養中等;<12.5cm為營養不良。
(八)牙齒
人的一生有乳牙20顆、恆牙(28~32顆)兩副牙齒。生後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12個月未萌出者為乳牙萌出延遲。約於2歲~2歲半乳牙出齊。2歲內乳牙數目為月齡減4~6.6歲左右萌出第1顆恆牙,12歲萌出第2顆恆磨牙,17~18歲萌出第3顆恆磨牙(智齒)。
(九)囟門
嬰兒出生時前囟約為1.5~2.Ocm,1~1.5歲時閉合。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前囟過小或早閉見於小頭畸形;前囟遲閉、過大見於佝僂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等;前囟飽滿常提示顱內壓增高,見於腦積水、腦瘤、腦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則見於極度消瘦或脫水者。後囟出生時很小或閉合,最遲生後6~8周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