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20 03:14

  現代神經外科對神經影像技術的要求很明確,診斷膠質瘤要考慮腫瘤的大小、範圍、腫瘤與周圍重要結構(包括重要動脈、皮層靜脈、皮層功能區)的毗鄰關係等。神經影像對於制定膠質瘤手術計劃起最重要的作用。神經影像診斷主要包括CT與MRI,這兩種診斷方法可以相對精確地提供腫瘤在顱內的解剖位置。MRI優於CT,並且MRI可以顯示病灶的侵襲範圍。當我們懷疑膠質瘤時應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考慮:①是否是膠質瘤,其部位、大小、範圍、與周圍重要結構的關係?②腫瘤的性質(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及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或其它疾病等)③手術能否安全進行?皮瓣、骨瓣、皮層切開位置、皮層功能區與腫瘤的毗鄰關係、皮層引流靜脈的位置
  一般情況下在診斷少枝膠質瘤的特徵性鈣化或腫瘤內出血急性期時CT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應該做此項檢查。低級別膠質瘤在CT影像上顯示為低密度,而在MRI T2(T2-weighted image, T2WI)加權像上顯示為高信號的佔位影像,強化掃描二者均不增強。然而有多達25~30%的低級別膠質瘤病例CT與MRI T2加權像上可有對比增強。按照傳統的診斷標準,對比增強影像只存在高級別膠質瘤患者中是因為高級別膠質瘤破壞了血腦屏障顯影劑漏出所致。但是多達25%的高級別膠質瘤患者可以無對比增強影像。表2-1顯示常見膠質瘤的MRI影像學特徵。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江濤
  表2-1-1 成人膠質瘤的MRI影像學特徵
  組織學類型
  T1WI
  T2WI
  水腫
  增強影像
  特徵
  星形細胞瘤
  低信號
  高信號
  輕度
  不增強
  發生於皮質白質交界
  少枝膠質瘤
  低信號
  高信號
  輕度
  有時增強
  發生於皮質白質交界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
  低信號
  較廣泛的
  高信號
  嚴重
  不均一
  性增強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低信號
  較廣泛的
  高信號
  嚴重
  不均一,環狀,多房性
  發生於深部白質
  膠質瘤多沿白質神經纖維束走行呈侵襲性生長。MRI冠狀影像有利於顯示腫瘤是否向左右大腦半球侵襲性發展。例如MRI冠狀面最容易顯示,額葉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經前交叉纖維向對側侵襲性生長。矢狀面有利於顯示腫瘤的前後生長方向尤其是確認與中央溝或腦室的位置關係等。MRI不僅可以為腫瘤的定性診斷提供幫助而且可以較好地區分腫瘤是浸潤性生長還是膨脹性生長,MRI矢-冠-軸掃描可以為手術計劃的制定提供幫助。MRI還可以作為術後隨訪的檢查手段。
  影像上必須相鑑別的非腫瘤疾病有腦內血腫(尤其是亞急性期到慢性期),出血性梗塞,靜脈性梗塞,多發性硬化症,一些白質病變,腦炎,腦膿腫等。
  1)神經影像判斷膠質瘤侵襲性的價值
  70年代中期後CT開始應用於神經外科領域。膠質瘤的增強CT掃描(contrast-enhanced CT scans)顯示病變區域信號增高,周圍區域呈高或等密度。屍體解剖與系列立體定向活檢研究證實幕上膠質瘤高信號區域為腫瘤的實體部分。環繞高密度增強區域是瘤周水腫(peritumoral edema)與瘤細胞混合區域。根據信號增高區的信號高低不能判斷膠質瘤的惡性程度,但至少能說明信號越強,瘤區血管密度越高。通過屍檢與增強CT對比掃描發現,根據CT影像確定的腫瘤區域比膠質瘤實際區域小2cm,而且CT並不能很好地判斷殘存膠質瘤。
  判斷膠質瘤的邊界及術後復發MRI優於CT。MRI可以很好地判斷膠質瘤的術後殘存,準確率達77%以上。術後72小時內增強(最好是24小時內)掃描可不受術後偽影影響,所以在條件許可時可以應用此技術來判斷膠質瘤術後殘存多少,作為將來患者複查時的基準片以判斷腫瘤是術後復發還是放射性腦壞死。如果術後複查MRI顯示有增強區域則提示此增強區域可能是將來術後復發的高發區域。Ⅲ及Ⅳ級星形細胞瘤在大腦半球內呈侵襲性生長,腫瘤主體區域為不均一的影像增強區域,但是即使增強MRI也不能夠很好地提示膠質瘤的侵襲區域。我們知道在膠質瘤的MRI影像實際包含兩部分:①腫瘤實質部分即腫瘤主體部分;②腫瘤侵襲邊緣部分。腫瘤實質部分是血腦屏障破壞部分,在MRI上表現為增強影像,這部分組織是瘤組織,沒有正常的神經組織,一般沒有功能,可以切除。腫瘤侵襲邊緣部分是腫瘤向周圍正常神經組織侵襲的部分,這部分組織在T2像上可以表現為異常,在手術處理上不必盲目擴大手術切除範圍,以切除腫瘤實質部分為主,特殊情況下可以做腦葉切除。
  Earnest對一組未經治療的膠質瘤包括Ⅲ或Ⅳ級膠質瘤通過立體定向活檢與增強CT、MRI的影像對比研究,發現MRI優於CT,但在MRI T2加權像上表現正常的腦組織部分活檢仍可發現瘤細胞。相反Johnson認為通過MRI T2加權像可較好地判斷膠質瘤在腦白質區域的侵襲邊界。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T2加權像反映的是一個甚麼影像?目前的研究認為T2加權像反映的是一個水腫帶、脫髓鞘的神經纖維及其它降解組織,而不是真正的細胞組織,也不是不典型增生的瘤細胞。但目前限於還沒有其它手段更好地判斷瘤組織邊界,所以臨床上還是以T2加權像作為一種較可靠的指標來反映瘤組織邊界。
  2)神經影像判斷膠質瘤術後放射性壞死的價值
  目前放射治療包括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是膠質瘤常規的一種治療手段,但放射治療對正常腦組織造成的放射性壞死(Radionecrosis)在臨床上也很常見。Forsyth等研究了51例術後進行常規放療的不同級別膠質瘤,通過術後定期檢查,發現59%的病人出現腫瘤復發,6%的病人出現放射性腦壞死,33%壞死組織中有復發瘤組織。Masciopinto對10例放射治療後高度懷疑為復發的膠質瘤進行活檢,發現70%為術後腫瘤復發,30%為放射性腦壞死。綜上所述現有常規的影像學檢查不能很好地區別放射性腦壞死與腫瘤復發。壞死區域的CT與MRI影像與膠質瘤術後復發的影像非常近似很難區別。壞死區域也可表現為佔位徵象、腦組織局部結構的破壞,臨床上緩慢發展(可以十幾個月無變化);增強區域多居於白質,遠離原發病灶,可以表現為環狀增強灶。同復發膠質瘤一樣,放射壞死灶在CT上表現為增強影像,在MRI T2加權像上表現為明顯增強信號。在臨床上如果確定了放射性壞死診斷,醫生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定期複查,密切觀察放射性壞死病灶的影像學變化。
  3)神經影像判斷膠質瘤術後殘留的價值
  通過神經影像判斷膠質瘤術後殘留一方面可以評價手術治療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作為手術治療後的預後指標。腫瘤術後殘留的多少可直接影響生存期。目前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方法判斷腫瘤術後殘存多少,臨床上一般在術後72小時內複查增強CT與MRI來判斷術後腫瘤殘留多少。但是神經影像判斷膠質瘤術後殘留的價值目前仍有爭議,因為術後增強的部分不一定代表腫瘤殘存,術中損傷血管產生的癍痕影像上也可顯示為增強影像。血管損傷性的術後影像增強在術後7天達到高峰,4周後消失。研究認為術後早期複查增強CT與MRI可以相對精確地判斷術後腫瘤殘留多少,複查CT應在術後4天內,複查MRI應在手術後2天內,最好在術後24小時內。

神經影像學和膠質瘤相關文章
腦幹神經膠質瘤是主要好發於兒童的腫瘤。它們通常被認為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20%。歷史上,腦幹神經膠質瘤被認為是單一的疾病而僅僅通過放療來治療,通常沒有形態上的診斷。這種治療方法並不明智,它的五年存活率通常為20%-30%。過去的十年裡,由於神經放射學的發展,多種多樣的腦幹神經膠質瘤變得明朗起來,一些學者已經確定一些重要的亞群,它們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部位、生長方式。對於腫瘤多樣性認識的提
發布於 2022-10-10 05:38
0評論
腦膠質瘤是一種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佔腦腫瘤的半數左右。腫瘤多呈侵潤性生長,手術不易全切,治療效果差。在全身腫瘤中,惡性膠質瘤5年死亡率僅次於胰腺癌和肺癌,居第三位,5年生存率不足5%。近20年來膠質瘤的療效和預後無革命性進展,所以尋求有效的治療措施刻不容緩。而想達到這一目的,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明確膠質瘤的發病機制。膠質瘤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無限增值和凋亡抑制。對細胞增值和凋亡控制紊亂的不斷深
發布於 2022-10-20 13:49
0評論
惡性膠質瘤這一概念,包括許多不同類型的腫瘤。他們是間變性星形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 GBM),膠質肉瘤(gliosarcoma)及惡性少枝膠質細胞瘤(malignant oligdendroglioma MO)。這些腫瘤是否代表了一個共同細胞起源的組織學譜系,至今仍有爭議。在惡性膠質瘤的治療過程
發布於 2022-10-10 05:43
0評論
幾乎所有的人在得知自己患的是膠質瘤的時候,都禁不住要問是甚麼原因引起的膠質瘤?膠質瘤能夠治癒嗎?起初我並不太注意,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向我打聽這類問題,我感覺有必要把國際上有關膠質瘤病因學的一些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或許在大家瞭解這些常識的同時,也對調整自己的心態、生活和工作有所幫助。現在已經證實,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為了修復自身的損傷,都儲存了一定量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在多數情況下都處於靜止狀態,骨髓
發布於 2022-10-20 00:24
0評論
復發是膠質瘤的一大主要特性,既是膠質瘤患者憂慮的原因,也是幾十年來一直困擾醫生的主要難題。無論是擴大手術切除範圍,還是術後輔助放療和化療,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腫瘤細胞的殘留,以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隨著近些年來國際上所進行的大量臨床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人們對過去所認為的腦膠質瘤復發又有了新的認識。在2006年第二屆國際腦膠質瘤學術大會上,有的學者提出了腦膠質瘤治療後假性進展(pseudopreg
發布於 2022-10-20 00:29
0評論
一、前言“中國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膠質瘤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於2009年10月公佈以來,深受歡迎。為滿足廣大臨床醫務工作者和患者之需,2011年9月編寫組經協商,將“共識”更改為“指南”,並增加以下內容:毛細胞型星形膠質瘤、胚胎髮育不良性神經上皮瘤、節細胞瘤、節細胞膠質瘤、WHOII級膠質瘤(如瀰漫性星形膠質瘤、少突膠質瘤和室管膜瘤等)、WHOIII及IV級中的腦膠質瘤病、髓母細胞瘤和幕上神經外胚葉
發布於 2022-10-10 04:48
0評論
一週前,32歲的張先生在工作時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僵硬,大約5分鐘後情況好轉。單位同事將他送到醫院,醫生說這是癲癇發作。張先生一向身體健康,家族中沒聽說有癲癇病人。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做了腦部核磁檢查,卻意外地發現了腦膠質瘤。 一般症狀為顱內壓增高表現,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視力視野改變、癲癇、複視、顱擴大(兒童期)和生命體徵改變等。 神經外科張世榮主任指出,腦膠質瘤容易被誤診為癲癇、老年痴呆、腦
發布於 2023-01-19 12:15
0評論
應學術大會組委會的邀請,本人有幸參加了2005年和2006年由歐美舉辦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腦膠質瘤專題學術研討會。會議由歐洲癌症研究和治療協會(EORTC)腦腫瘤組負責人MartinJ.vandenBent博士和美國休斯敦MDAnderson癌症中心神經腫瘤科主任W.K.AlfredYung博士共同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世界上的神經腫瘤學、腫瘤放射學和神經外科等多個領域內的30餘位著名學者,從不同
發布於 2022-10-20 00:39
0評論
膠質瘤患者在放療後很快出現原有影像學增強病灶面積變大的現象,甚至出現新的影像學增強病變,但未經任何進一步治療即可逐漸減退,這一表現酷似腫瘤進展,被稱為假性進展。改現象在1979年由HoffmanWF第一次描述,隨著膠質瘤放療及同步化療病例的增多,2004年由deWitt重新提及該現象。
發布於 2022-10-10 05:28
0評論
惡性膠質瘤的症狀:臨床表現(例如頭痛、嘔吐、癲癇、失語、癱瘓)不具有特異性,換句話說,不可能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來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所以惡性膠質瘤的術前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頭顱CT(循證醫學推薦):CT平掃,腫瘤密度不均勻,一般為低密度,合併出血或鈣化則為高密度,可見瘤周水腫和佔位效應,側腦室受壓變小、中線移位。惡性膠質瘤常見出血、壞死、囊變。腫瘤邊界不清。增強掃描顯示不規則環形強化。膠質瘤病
發布於 2023-03-02 05:4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