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見於各種年齡組,但隨年齡增長而發病增多。男較女為多。大多也以梧桐性頸和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為首見表現,但較霍奇金淋巴瘤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細胞易侵犯縱隔。腫大的淋巴結也可引起相應壓迫症狀。發熱、消瘦、盜汗等全身症狀僅見於24%患者。大多為晚期或病變較彌散者。全身搔癢很少見。除淋巴細胞分化良好型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一般發展迅速,易發生遠處擴散。
咽淋巴環病變通常佔惡性淋巴瘤的10%~15%,96%為瀰漫性原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型淋巴瘤,發生部位最多在軟顎、扁桃體,其次為鼻腔及鼻竇,臨床有吞嚥困難、鼻塞、鼻衄及頜下淋巴結大。非霍奇金淋巴瘤較霍奇金淋巴瘤更有結外侵犯傾向,尤其是瀰漫性組織細胞性淋巴瘤。結外累及以胃腸道、骨髓及中樞神經系統為多。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腸胃道部位以小腸為多,其中半數以上為迴腸,其次為胃,結腸很少受累。臨床表現有腹痛、腹瀉和腹塊,症狀可類似消化性潰瘍、腸結核或脂肪瀉等。個別因腸梗阻或大量出血經施行手術而確診。肝經活組織證實約1/4~1/ 2受累,脾腫大僅見於較後期病例。胸部以肺門及縱隔受累最多,半數有肺部浸潤或(和)胸腔積液。尸解中近1/3可有心包及心臟受侵。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多在疾病進展期,約有10%,以累及腦膜及脊髓為主。骨髓累及者約1/3~2/3,與類型有關,骨骼雖還以胸椎及腰椎最常見,股骨、肋骨、骨盆及頭顱骨次之。瀰漫性大細胞或組織細胞型可原發於骨骼,患者年齡較輕,多在長骨,主要是溶骨性。皮膚表現較霍奇金淋巴瘤為常見,多為特異性損害,如腫塊、皮下結節、浸潤性斑塊、潰瘍等。腎臟損害尸解有33.5%,但臨床表現僅23%,主要為腎腫大、高血壓及尿素氮貯留。近年來淋巴瘤合併腎病綜合徵已屢有報道,隨淋巴瘤緩解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