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疾病都容易出現誤診誤療的情況,垂體瘤也不例外。因為垂體瘤的臨床症狀不明顯,所以經常容易出現誤診誤療的情況。今天就為大家簡單的分析一下為甚麼垂體瘤治療過程中經常出現誤診誤療的情況這個話題。
1、誤診為垂體瘤
被誤診為垂體瘤者多見於原發性甲減,有報道原發性甲減誤診為垂體瘤患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有表現為畏寒、乏力、嗜睡、皮膚乾燥、出汗減少、腹脹、便秘、水腫、食慾差、體質量增加者;有表現為聲音嘶啞、言語不清、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者;亦有表現溢乳、閉經、月經紊亂、性功能減退;還有的表現為視力減退、頭暈、心悸或頭痛、噁心、嘔吐等,查體可顯示患者甲狀腺無腫大或Ⅰ~Ⅱ度腫大,無壓痛,有的質地偏韌,可觸及結節。有報道甲減發生在青春期發育前兒童即幼年型甲減誤診為垂體瘤者,多表現為生長髮育遲緩或身材矮小伴體重增加、水腫、少動、怕冷等;還有鞍區其他佔位性病變誤診為垂體瘤者,鞍區任何有佔位作用的病變都可有佔位的症狀和體徵,臨床表現與垂體瘤難以鑑別,比如鞍區腦膜瘤、空蝶鞍綜合徵、動脈血管瘤等,Rao報道擬診垂體瘤(患者垂體磁共振成像 (MRI)均提示垂體“腺瘤”)而行CAG者有6%為血管性疾病。
鞍區其他病變誤診為垂體瘤說明垂體內分泌功能改變及視力改變,並不一定都是垂體佔位性改變,下丘腦功能紊亂,嚴重腦積水,外傷性前顱凹顱底骨折,頸內動脈海綿竇瘻等都可以引起垂體內分泌功能異常,而且鞍區佔位性病變並不都是腫瘤,也可以是血管性病變(常見者為動脈瘤)、空蝶鞍或淋巴細胞性垂體炎、膿腫等;鞍區腫瘤90%以上是垂體瘤,其次為顱咽管瘤、各種膠質瘤、腦膜瘤、胚生殖細胞瘤、畸胎瘤、上皮樣囊腫、脊索瘤、轉移性腫瘤等,應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及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輔助檢查手段,細緻分析。
2、垂體瘤被誤診
垂體瘤被誤診者,臨床報道有診斷為視神經炎、青光眼、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視神經萎縮、眼肌麻痺綜合徵等。垂體瘤早期即可壓迫視交叉出現視野改變,故視野檢查對垂體瘤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其特徵性視野為雙顳側偏盲,但由於該區域正常解剖變異及腫瘤的生長部位、發展速度不同,加上現代視野檢查中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程度不同,有時視野檢查結果也缺乏特徵性,尤其是雙中心或旁中心暗點視野, 常被誤診為球后視神經炎,後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垂體瘤。誤診的原因是片面地認為垂體瘤的視野應為雙顳側偏盲,而不知腫瘤對視交叉的壓迫性損害是逐漸進展的。詢問病史,大多患者均因視力減退為首診症狀而就診於眼科,接診醫生只考慮與本科有關的疾病而忽視了對內分泌病史方面的詢問,一些男性患者及絕經後婦女表現更不典型,直至有顱內症狀出現後才引起注意。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疾病的誤診歸根到底是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徹底。垂體瘤也同樣如此。這就希望醫院醫生應當對疾病診斷有高度的警惕,應不斷學習和鞏固專業知識,要持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進行專業檢查和正確的診斷。同時,也希望患者多瞭解醫療保健知識,積極配合醫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