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炮製方法】漢代有去節、碎剉和煮數沸等炮製方法(《玉函》)。宋代增加了杵末(《證類》)、酒煎(《聖惠方》)、清炒(《博濟》)、沸湯泡(《蘇沈》)、蜜炙(《衍義》)等法。元代又有炒黃、燒炭(《寶鑑》)。明代增有炒焦和薑汁浸製(《普濟方》)、炒黑(《一草亭》)、沸醋湯浸(《仁術》)、酒蜜拌炒焦法(《景嶽》)等。清代有酒洗(《暑疫》)、酒煮(《得配》)。此時,其炮製方法已達20餘種。
【現代炮製方法】
1、麻黃:取原藥材,除去殘根、木質莖等雜質,洗淨,潤透,切中段,乾燥。
2、蜜麻黃: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麻黃段拌勻,悶透,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晾。麻黃每l00kg用煉蜜20kg。
【飲片性狀】麻黃為細圓柱形小段,長10~20mm,直徑1~2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脊線,手感粗糙,節上有細小鱗片2~3葉,質脆,斷面中心顯紅黃色,粉性,氣微香,味澀,微苦。蜜麻黃形如麻黃段,表面黃色至深黃綠色,略滋潤,微顯光澤,有蜜糖香氣,味微甜。
【質量標準】麻黃含雜質不得過5.0%,水分不得過9.0%,總灰分不得過10.0%,按乾燥品計算,含鹽痠麻黃鹼和鹽酸偽麻黃鹼的總量不得少於0.80%。
【炮製目的】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經、膀胱經。具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作用。
生麻黃以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作用力強,多用於風寒表實證和風水浮腫。蜂蜜性味甘平,具有甘緩潤燥作用。麻黃經蜜制後味甘而微苦,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並能與麻黃的止咳平喘的功效起協同作用,從而增強宣肺平喘止咳的效力,多用於表證較輕,而肺氣壅阻咳嗽氣喘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