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9-13 21:01

  【古代炮製方法】漢代有去節、碎剉和煮數沸等炮製方法(《玉函》)。宋代增加了杵末(《證類》)、酒煎(《聖惠方》)、清炒(《博濟》)、沸湯泡(《蘇沈》)、蜜炙(《衍義》)等法。元代又有炒黃、燒炭(《寶鑑》)。明代增有炒焦和薑汁浸製(《普濟方》)、炒黑(《一草亭》)、沸醋湯浸(《仁術》)、酒蜜拌炒焦法(《景嶽》)等。清代有酒洗(《暑疫》)、酒煮(《得配》)。此時,其炮製方法已達20餘種。

  【現代炮製方法】

  1、麻黃:取原藥材,除去殘根、木質莖等雜質,洗淨,潤透,切中段,乾燥。

  2、蜜麻黃: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麻黃段拌勻,悶透,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晾。麻黃每l00kg用煉蜜20kg。

  【飲片性狀】麻黃為細圓柱形小段,長10~20mm,直徑1~2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脊線,手感粗糙,節上有細小鱗片2~3葉,質脆,斷面中心顯紅黃色,粉性,氣微香,味澀,微苦。蜜麻黃形如麻黃段,表面黃色至深黃綠色,略滋潤,微顯光澤,有蜜糖香氣,味微甜。

  【質量標準】麻黃含雜質不得過5.0%,水分不得過9.0%,總灰分不得過10.0%,按乾燥品計算,含鹽痠麻黃鹼和鹽酸偽麻黃鹼的總量不得少於0.80%。

  【炮製目的】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經、膀胱經。具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作用。

  生麻黃以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作用力強,多用於風寒表實證和風水浮腫。蜂蜜性味甘平,具有甘緩潤燥作用。麻黃經蜜制後味甘而微苦,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並能與麻黃的止咳平喘的功效起協同作用,從而增強宣肺平喘止咳的效力,多用於表證較輕,而肺氣壅阻咳嗽氣喘的患者。

炙麻黃炮製方法相關文章
麻黃一般分為生麻黃和炙麻黃,不同的炮製方法是麻黃產生了不同的作用,生麻黃的發散風寒作用強一些,而炙麻黃的平喘止咳作用強一些,在臨床上應該區分使用。 一般麻黃生用,我們見到的一般都是麻黃的草質莖,下面有比較粗的木質莖,很粗,面上有那種棕褐色的,或者棕色的那種比較粗的木質莖,這個長的木質莖,因為麻黃長在一些沙質地裡面,它的葉片已經退化了。其實它的葉片就包裹在它的結,麻黃的結上,已經退化成一個薄膜狀了
發布於 2023-12-20 17:08
0評論
【別名】 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來源】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8~10月間割取綠色細枝,或連根拔起,去淨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乾或晾至6成干時,再曬乾。放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黴。 【性狀】 ①草麻黃 又名:田麻黃。莖呈細長圓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徑約1~2毫米,通常切成長約2~3釐米的小段。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走稜線,手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5~6厘
發布於 2023-09-13 20:54
0評論
1、用於風寒表證。本品辛溫升散之性較強,能開洩腠理、透發毛竅,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在發散風寒藥中,其發汗作用最強,為重要的發汗解表藥。宜用於風寒外鬱,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治療此證,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更能增強發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傷寒論》麻黃湯。本品亦可與其他發散風寒藥同用,如《和劑局方》十神湯,其與紫蘇等藥配伍。 2
發布於 2023-09-13 21:08
0評論
麻黃是臨床常用藥物,性溫,味辛、微苦,具有發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應用上有生麻黃與炙麻黃的區別,二者的功效有一定的差別。 生麻黃:辛散作用較強,長於發汗解表利水,多用於外感風寒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等風寒表實證,常配伍桂枝增強其發汗解表之力;還可用於風水浮腫,常配伍生薑、白朮等。 炙麻黃:用蜂蜜拌炒後,辛散作用減弱,發汗解表利水的功效減低,但宣肺平喘的作用增強,多用於肺氣壅遏所致的咳喘
發布於 2023-09-13 21:14
0評論
1.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傷寒論》麻黃湯) 2.治太陽、少陰兩感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
發布於 2023-09-13 21:21
0評論
1、赤芍: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洗淨,潤透,切園片或斜片,乾燥,篩去碎屑。 2、酒赤芍:取赤芍片,加黃酒拌勻,稍悶,待酒被吸盡後,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每100Kg赤芍片,用黃酒12kg。) 3、炒赤芍:取赤芍片,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發布於 2022-12-15 12:51
0評論
鹽菟絲子:取淨菟絲子,照鹽水炙法(附錄ⅡD)炒至微鼓起。 本品表面棕黃色,裂開,略有香氣。加沸水浸泡後,表面有黏性,煎煮後可露出黃色至棕褐色捲旋狀的胚。
發布於 2023-03-04 02:55
0評論
生石膏:去淨雜石,洗淨泥土,打碎成小塊。煅石膏:取淨石膏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煅至酥鬆狀,取出,放涼,碾碎。 1.《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 2.《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3.《藥品化義》:石膏,略煅帶生用,多煅則體膩性斂。
發布於 2023-10-07 22:44
0評論
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夏秋季用冷水浸20分鐘,揉洗去泥沙,撈放筐內,覆蓋溼布,次日取出切1分厚橫片,曬乾或烘乾。若取其滋陰補腎,則用蒸法,將生地按上法洗淨,放蒸籠或砂鍋內,用文武火蒸12小時,經常翻動,每斤藥用酒2兩,砂仁末3克,慢慢酒入藥內,蒸透取出,曬至七成幹,並將鍋內餘汁濃縮成膏狀,拌入藥內,裝入缽中,復蒸一次,取出曬至七成幹,切成1分厚橫片曬乾。制熟地,最好選擇伏天,趁伏日曬乾的成品油潤
發布於 2023-12-05 16:47
0評論
1.白礬:揀淨雜質,用時搗碎。 2.煅白礬(又名枯礬):取揀淨的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並煅至枯乾,取出,剁塊。 3.《雷公炮炙論》:凡使白礬,須以磁瓶盛於火中煅,令內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窠於赤瓶之中燒,蜂窠盡為度,將鉗夾出放冷,敲碎,入缽中研如粉後,於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
發布於 2023-11-28 21:5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