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9-13 21:21

  1.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傷寒論》麻黃湯)

  2.治太陽、少陰兩感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麻黃附於細辛湯)

  3.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二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小青龍湯)

  4.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言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悶氣短 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日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

  5.治太陽病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治咳喘上氣,喉中水雞聲者射干十三枚,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

  7.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上五咪,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三溫三服。(《金匱要略》越婢湯)

  8.治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者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金匱要略》麻黃附子湯)

  9.治水氣病,皮水無汗者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金匱要略》甘草麻黃湯)

  10.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11.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者 麻黃三十銖,獨活一兩,細辛十二銖,黃芪十二銖,黃芩十八銖。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千金要方》引張仲景三黃湯)

  12.治風痺榮衛不行,四肢疼痛 麻黃五兩(去根節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餳。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聖惠方》

  13.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取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14.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 麻黃三兩,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黃醇酒湯)

  15.治水飲內停,上凌於心,心下悸動 半夏、麻黃各等分。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半夏麻黃丸)

  16.療人嗜眠喜睡方 麻黃、術各五分,甘草三分。搗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後方》)

  17.治流痰及一切陰疽,漫腫無頭,平塌白陷 麻黃五分,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炒、研),炮姜炭五分,甘草一錢,肉桂一錢,鹿用膠三錢。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18.治疥瘡 豬油四兩,斑蝥三個,麻黃五錢,蓖麻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大楓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先將豬油化開,下斑蝥煎數沸,隨去斑蝥,再下麻黃,煎枯濾去渣,將大楓、蓖麻肉和勻聽搽。(《醫學心悟》麻黃膏)

  19治病瘡皰倒黶黑者 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何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灑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

  20.治酒皶鼻 麻黃、麻黃根各二兩,頭生酒五壺。將藥入酒內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飲3~5杯。(麻黃宣肺酒)

  21.治內外障眼 麻黃一兩,當歸身一錢。上二味,同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許,共為細末。含水,鼻內(口畜)之。(《蘭室秘藏》(口畜)藥麻黃散) 22.治眼目偏痛及頭風 麻黃(燒灰)半兩,盆硝二錢半,麝香、腦子各少許。為細末,鼻內(口畜)之。(《昔濟方》如聖散)

炙麻黃的附方相關文章
麻黃是臨床常用藥物,性溫,味辛、微苦,具有發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應用上有生麻黃與炙麻黃的區別,二者的功效有一定的差別。 生麻黃:辛散作用較強,長於發汗解表利水,多用於外感風寒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等風寒表實證,常配伍桂枝增強其發汗解表之力;還可用於風水浮腫,常配伍生薑、白朮等。 炙麻黃:用蜂蜜拌炒後,辛散作用減弱,發汗解表利水的功效減低,但宣肺平喘的作用增強,多用於肺氣壅遏所致的咳喘
發布於 2023-09-13 21:14
0評論
【古代炮製方法】漢代有去節、碎剉和煮數沸等炮製方法(《玉函》)。宋代增加了杵末(《證類》)、酒煎(《聖惠方》)、清炒(《博濟》)、沸湯泡(《蘇沈》)、蜜炙(《衍義》)等法。元代又有炒黃、燒炭(《寶鑑》)。明代增有炒焦和薑汁浸製(《普濟方》)、炒黑(《一草亭》)、沸醋湯浸(《仁術》)、酒蜜拌炒焦法(《景嶽》)等。清代有酒洗(《暑疫》)、酒煮(《得配》)。此時,其炮製方法已達20餘種。 【現代炮製方
發布於 2023-09-13 21:01
0評論
發汗利尿麻黃湯不僅對子宮起作用,對膀胱、腎臟也有作用,這就是我們說麻黃湯能夠發汗利尿。這個案例是我的“經方沙龍”上的案例:說有一個老太,患有焦慮、坐臥不安,一直在服阿普唑侖的。有一天牙痛,吃了阿莫西林以後,全身大腫如泥,原來很瘦弱的人,一下就變成了一個南極仙翁,頭啊腫得非常厲害,醫生用了十多天的藥,激素脫水劑都用了,都沒有效果,當時血壓130/90。結果這個醫生他給她用了甚麼藥?麻黃湯加防己、生
發布於 2022-11-25 16:36
0評論
①治-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②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乾)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③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
發布於 2023-11-11 15:41
0評論
學經方,是需要經驗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張大家有經驗要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來介紹一些臨床應用的經驗,還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資料,主題是講一講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在座都有不少臨床高手,在麻黃的應用方面你們都有獨到的經驗,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對麻黃方的重視。關於麻黃麻黃是我們中國一種傳統的發汗藥、平喘藥、利水消腫藥,同時也是一種興奮劑。大家知道,冰毒主要來
發布於 2022-11-25 16:46
0評論
1、用於風寒表證。本品辛溫升散之性較強,能開洩腠理、透發毛竅,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在發散風寒藥中,其發汗作用最強,為重要的發汗解表藥。宜用於風寒外鬱,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治療此證,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更能增強發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傷寒論》麻黃湯。本品亦可與其他發散風寒藥同用,如《和劑局方》十神湯,其與紫蘇等藥配伍。 2
發布於 2023-09-13 21:08
0評論
經方四逆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 破格救心湯:附子30~100~200克,乾薑60克,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山萸淨肉60~120克,生龍骨牡蠣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3-0.5克。 附子粥:制附子10克,炮姜15克,粳米100克。二藥研為細末,每次用5克,與粳米加水煮粥食。亦可將二藥減半,煎水取汁,入粳米煮粥。 源於《聖惠方》。本方以附子溫裡散寒、止痛,炮姜溫中散寒、止
發布於 2023-09-16 04:29
0評論
【別名】 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來源】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8~10月間割取綠色細枝,或連根拔起,去淨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乾或晾至6成干時,再曬乾。放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黴。 【性狀】 ①草麻黃 又名:田麻黃。莖呈細長圓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徑約1~2毫米,通常切成長約2~3釐米的小段。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走稜線,手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5~6厘
發布於 2023-09-13 20:54
0評論
麻黃一般分為生麻黃和炙麻黃,不同的炮製方法是麻黃產生了不同的作用,生麻黃的發散風寒作用強一些,而炙麻黃的平喘止咳作用強一些,在臨床上應該區分使用。 一般麻黃生用,我們見到的一般都是麻黃的草質莖,下面有比較粗的木質莖,很粗,面上有那種棕褐色的,或者棕色的那種比較粗的木質莖,這個長的木質莖,因為麻黃長在一些沙質地裡面,它的葉片已經退化了。其實它的葉片就包裹在它的結,麻黃的結上,已經退化成一個薄膜狀了
發布於 2023-12-20 17:08
0評論
無汗除了黃腫以外還有一條,無汗。甘草麻黃湯吃了以後,張仲景強調一定要“重覆汗出,不汗再服。”說明甘草麻黃湯有發汗的作用,而適合使用麻黃的,應該是無汗的。問題是甚麼叫無汗?初學中醫的人往往去問病人,你有沒有汗啊?病人說我現在沒有汗。病人的主訴不能算,無汗,要看出來。“觀其脈證”,我們要“觀”,我們要“看”。無汗的人,皮膚往往是乾燥的,而且粗糙,摸一下的話,好像有刺,或者甚至是像魚鱗,看上去臉色要發
發布於 2022-11-25 16:4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