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針法
取穴:常用穴:地倉、水溝、四白、太陽、絲竹空、翳風、睛明。備用穴:合谷、內庭。
操作:每次選常用穴4-5穴,備用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可根據透刺二穴間距離選針,經常用作透穴的穴位為地倉透四白、太陽透絲竹空等.迅速進針,緩慢送針,不可提插捻轉,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如透穴,以針尖到達上穴後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翳風穴斜向上刺,以面部出現針感為宜,睛明穴用5分長毫針淺刺0.1~0.2寸。備用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顫法,使得氣感明顯後留針。均留針20~30分鐘。在留針期間行針1~2次,施捻轉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2、電針法
取穴:常用穴:牽正(耳垂前o.5寸處)、地倉、水溝、陽白、翳風、下關。備用穴:合谷、行間、外關、後溪。
操作:每次選2-3個常用穴,備用六一般選1~2個。針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椎拿數次。針刺方法如下,額紋消失或變淺宜針陽白向下透刺至眉毛中部,迎香向上刺全眶下;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針地倉透頰車,太陽穴深刺。病程久的,針雙下關。餘穴按照常規刺法.接通電針儀,用斷續波,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微抽動為宜.早期用電針者,通電時間須控制在5-10分鐘左右,病程超過半月者,通電時間可延長至15分鐘。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3、針罐法
取穴:常用穴:分兩組。阿是穴(顴骨下緣中央下後方1寸處);地倉、頰車、太陽。備用穴:睛明、承漿、聽會、絲竹空.
操作:常用穴每次用1組,交替輪用。備用穴為透針所到的止穴,根據主穴的需要而定。第一組阿是穴,以28~30號毫針,分別自皮下透向睛明、地倉、頰車,施捻轉手法,運針l~2分鐘後,出針。然後在阿是穴拔罐10分鐘左右。第二組,在患側地倉進針,沿皮透刺至承漿,再從頰車進針1支,透刺至聽會。太陽進針2支.沿皮分別遇刺至絲竹空、四白,留針20分鐘。隔日1次,二組穴交替選用,10次為一療程.
4、毫針療法
取穴:翳風、牽正、地倉、頰車、絲竹空、合谷。鼻唇溝平坦加迎香;頦唇溝歪加夾承漿;舌麻、味覺消失加廉泉。
治法:遠近配穴法,平補平瀉法。操作:進針時宜淺刺或透刺,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3日。
解析:翳風穴處有莖乳孔,面神經由此處出顱,此穴為治療面癱主穴,牽正為面神經出顱後的主幹部位,地倉、頰車為其分支支配口輪匝肌。合谷的橈神經在腦幹處與面神經有聯繫,因此針刺合谷穴可使面神經受到刺激,有利於面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