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補鈣就要多喝骨頭湯。為了補鈣,有的準媽便按照老人的指點猛喝骨頭湯。其實,喝骨頭湯補鈣的效果並不理想。骨頭中的鈣不容易溶解在湯中,也不容易被人體的腸胃吸收,而喝了過多骨頭湯,反而可能因為油膩,引起孕婦不適。
誤區二:為控制體重不吃脂肪。在懷孕階段尤其不應該拒絕脂肪,因為脂肪對胎兒神經系統以及細胞膜的形成是必不可缺少的。接下來,我們又有一個疑問。我們知道脂肪被分為兩類:好脂肪(不飽和脂肪酸,如有名的歐米加-3)和壞脂肪(飽和脂肪酸,比如黃油或全脂奶產品中的脂肪)。在孕期,這兩種脂肪都應該吃嗎?答案很明確:是的,因為胎兒需要各種類型的脂肪。如果在孕期的某個階段,胎兒缺乏本應該得到的某種脂肪,在以後的時間裡是無法彌補的。因此,孕婦不能吃素!當然,還有有一點需要提醒:不要忽視了暗藏的脂肪,如果在烹飪的菜餚當中已經含有了脂肪,那就沒必要再加更多的脂肪進去。
誤區三:盲目購買營養保健品。價格昂貴的營養品一定比普通食物好嗎?準媽媽在選擇營養品時,主要該考慮的是自己的身體是否需要進補,而不是盲目聽從銷售商的花言巧語,許多營養品的吸收效果並不會比普通食物更好(如鮮牛奶的補鈣功效未必就比直接補充鈣劑差),有些營養品甚至根本不適合孕婦食用。準媽媽在決定購買營養品前,最好先諮詢一下有經驗的產科醫生。
誤區四:以保健品代替正常飲食。為了加強營養,一些準媽媽們每天要補充很多營養品,諸如蛋白粉、綜合維生素、鈣片、鐵劑、孕婦奶粉等等,大量營養品下肚,某些準媽媽就認為自己的營養已經足夠了,日常三餐的營養保證不了也沒甚麼關係。其實這樣做反而對身體不利,因為營養品大都是強化某種營養素或改善某一種功能的產品,單純使用還不如保證普通膳食的營養均衡來得更為有效。
誤區五:一人吃雙倍食物。很多女性在得知自己懷孕後,就努力開始加大飯量,希望藉此來滿足胎兒的營養需要。幾乎所有的準媽媽都相信只要自己吃的多,寶寶就一定會健康。其實,懷孕的媽媽即使進食量加倍,也不等於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可以吸收所有媽媽比以前多吃的那些食物的全部營養,準媽媽多吃的那部分,很可能大都變成了自己身上的肥肉。孩子的營養是否夠,關鍵在於準媽媽對食物的科學性選擇,而不是靠盲目多吃來達到。
誤區六:有營養的東西攝入越多越好。在孕期中加強營養是必須的,但營養攝入絕非多多益善。太多的營養攝入會加重身體的負擔,並存積過多的脂肪,導致肥胖和冠心病的發生。體重過重還限制了準媽媽的體育鍛煉,致使她們抗病能力下降,並造成分娩困難。
誤區七:多吃菜,少吃飯。許多人認為菜比飯更有營養,準媽媽應該把肚子留下來多吃菜。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飯是米麵等主食,是能量的主要來源,一個孕中、晚期的孕婦一天應攝入400~500克的米麵及其製品。
誤區八:多吃蘋果少吃西瓜。步入6月,仍有不少孕婦對蘋果情有獨鍾,認為只要孕婦多吃蘋果,生產時就會順產、母子"平安"。許多老年人不許懷孕的媳婦吃西瓜、梨子,認為這些水果性涼寒,吃了容易流產。更有甚者,連某些蔬菜也不允許吃,說是會動"胎氣"。其實,上述說法毫無科學根據。蘋果並無安胎特效,只能起到補充維生素的作用,吃多了還會產生腹脹感,容易便秘。至於西瓜等所謂性涼的水果,只要適量食用,孕婦也不會因此而流產。專家指出,孕婦食用蔬菜水果時,新鮮是最重要的原則。同時,應該多吃時鮮瓜果。不過,食用水果也不宜過量,不能一次性"惡補",否則容易拉稀。應根據"一天一個蘋果、一個橙和一塊西瓜"的基本量予以增減。
誤區九:妊娠期吃糖易患糖尿病。有的準媽媽擔心患上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從懷孕開始就拒絕吃糖、巧克力。其實,這是出於對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原理的誤解。正常人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會轉化為葡萄糖,如果有剩餘,則會通過胰島素的作用,轉化為糖元儲存在肝臟或變為脂肪。而在妊娠期間,胎盤可以分泌物質對胰島素進行抵抗,以保護胎兒獲得充分的糖供應。如果孕婦攝入的糖越多,胰島素消耗得越多,而遭遇胎盤分泌物質的"抵抗"也就越多,直至不堪負荷,就可能出現糖尿病症狀。正常女性特別是偏瘦的女性根本不需要對糖避之不及,肥胖女性、以前在妊娠期曾患有糖尿病的孕婦,雖然的確不宜多吃糖,但也不需要一點糖都不碰。
誤區十:嘔吐厲害就要多吃零食。懷孕初期常有嘔吐、噁心和胃口不佳等症狀,嗜好多吃酸、吃辣。為壓制孕吐,有的準媽媽索性餐餐吃話梅、果脯等零食。殊不知,這樣並不能緩解孕吐。孕吐是由於胃酸分泌不足、胃腸功能下降失調才會出現的。雖然酸辣口味的食物可以刺激胃酸分泌,但如果長期大量食用,終究可能損害腸胃功能。如果孕婦孕吐得厲害,應儘快到醫院檢查,並進行治療才能緩解症狀。